More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地球

羞愧難當!你破壞環境的時候,這個百歲老人正在全力拯救地球!


2020年10月18日 - 地球小編 感興趣旅社 
   

馬蜂窩旅遊官方帳號,旅遊達人,優質創作者

一位老人,用最平實的語言向所有人講述著近100年來發生的一些事,卻聽的人潸然淚下。這樣的場面,發生在一部剛剛上線不久的紀錄片中。講故事的主人公,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大衛愛登堡,這位已經94歲的老人,有著“世界自然紀錄片之父”的贊譽,而普通人之間,提起這位神仙般的人物時,更願意親切稱一聲“爵爺”。

從年輕剛剛出道時的帥氣英挺,到如今雖然垂垂老矣,卻仍在提及自然時眼中泛起光芒,大衛愛登堡將其一生,與野生動物和自然環境緊密的綁在了一起,在其94年的人生裏,他曾到訪過地球上的每一塊大陸,探索我們星球上的荒野,並記錄各種多樣的奇觀。
過往我們在《藍色星球》、《地球脈動》等紀錄片中,為每一個唯美的鏡頭所驚歎,為每一只有趣的生物所折服。可是這次我們要為你介紹的這部紀錄片,完全變了一種風格,這位近百歲高齡的老人,直面鏡頭,說出了人類對地球鑄成的大錯,說出了自己作為一名自然觀察者、博物學家,留下的證言。

這部紀錄片叫做《大衛·愛登堡:地球上的一段生命旅程》。

片子的一開頭,就是大衛愛登堡本人身在切爾諾貝利地區中的一段獨白,因為人類的失策,導致了這場可以稱為整個近代歷史上最嚴重的汙染事故,但我們不知道的是,此後的世界上,幾乎無時無刻不發生著對於一個物種、一片自然環境、乃至整個生物多樣性堪稱毀滅性的打擊。

從正片開始,紀錄片的推進行程,成為了以年份為目錄,從1954年開始,每向現在推進,都可以看到世界人口的爆發式增長、大氣層含碳量的不斷增加、和地球上荒野面積的快速下降。

二戰以後,隨著科技進步與局勢的穩定,世界人口開始呈現爆發式增長,人類對地球的負面影響,也從這時開始了。

更多的人類,意味著需要更多的土地、更多的糧食、更多的資源,而它們的來源,自然是向自然世界索取,於是人類開始不斷侵占自然山野、向淡水河流和海洋要資源。緊接著,就發生了這些場景:

為了種植油棕,大量伐木工人進入印尼婆羅洲的熱帶雨林中,古老而巨大的雨林植物倒下,油棕林被種起。

原本生活於此的紅毛猩猩失去家園,這只與人類血緣最相近的物種,無助的爬上了僅存的一棵大樹。

為了口腹之欲,人類驅船駛入公海,大量魚類開始被毫無節制的捕獲,送上餐桌,如此大規模的捕魚只是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可沒過幾年,漁民們就發現,已經快要沒魚可捕了。

紀錄片中,上一幀還是成群金槍魚在海中遷徙,下一幀就切換到了東京築地市場中,這些魚被冷凍待拍賣的畫面。

為了肉類和脂肪,人類向海中開槍,巨大的魚槍刺入鯨魚的身體,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這些海洋中最聰明的生物,開始了一場血腥的逃亡,如柱般的血液從鯨魚身體中噴出。

其中有些受傷較的鯨、豚,後來被買入了世界各地的海洋館,開始了囚籠中的後半生。

種種畫面,都在告訴大家,這部接近一個半小時的紀錄片,不再奢求用之前絕美的畫面和動人故事喚起人類的幡然醒悟,也許只有直面血腥,我們才能從中學到些什麼。

紀錄片中有這樣一段,在2019年的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大衛愛登堡發言之後,給在場的參會者們播放著《七個世界,一個星球》中的鏡頭,因為氣候變暖,北極冰塊加速消融,生活在這裏的太平洋海象發現,夏季的海洋上已經沒有冰面供它們休息,海象群轉向幾處狹小的海灘,成千上萬只擠在一起,密密麻麻,被踩踏壓死不計其數。

生存空間的逼仄,迫使重達3噸的海象靠肉鰭,拖著沉重的軀體,攀登80米的懸崖。好不容易爬上懸崖,海象的肚子餓了,又必須回到懸崖下來找食物,可離開海水的海象視力極差,在懸崖上看不清路的後果,就是數以百計的海象,從幾十米的高空滾落或直接摔死。

在場者無不動容。氣候變暖、人口爆炸、無耕地可用、大氣汙染,地球現狀之慘烈,遠超我們的想象。科學家預測,到2100年是,地球上的大部分地區,都已經無法住人了,人類流離失所,第六次物種大滅絕也即將到來。

與之前所有我們看到的紀錄片又有不同,這部《大衛·愛登堡:地球上的一段生命旅程》在將觀眾的情緒調動到了想要必須付出行動的時刻,給出了一些“辦法”,世界上已經有一些國家和地區,探索出了讓地球可持續的可行性,如果我們能遵循其中的規律,也許地球和地球人,就真的還有救。

在最後的解決辦法中,通過舉例,我們看到了4個可行的方向。

第一個例子來自日本,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到了一定水平,提高人們生活水平,健全醫療體制,普及教育,控制人口,可以說是所有解決辦法中的重中之重,可說起來容易,實現起來卻並非易事,但至少每個國家都應該為此而作出努力。

第二個例子來自摩洛哥,這個位於撒哈拉沙漠邊的國家,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以至於不過分依賴傳統的石油,特別是太陽能與風能,已經為歐洲提供能源。改善能源結構,少使用傳統化石能源,鼓勵使用新型可持續能源就是第二個辦法。

第三個例子來自於很多東南亞地區的島嶼國家,旅遊業的發展,讓這裏的居民樂於改善海洋環境,統籌漁業資源,有限制地捕魚,與海洋更為和諧的共同生活。

第四個例子中的荷蘭,因為全民熱衷的自行車出行模式和極高的農業現代化程度,成為了改變飲食結構,低碳生活的典範,而大洋另一端,經濟並不發達的哥斯達黎加,其實再也努力改變傳統種植方式,退耕還林,恢複中美洲雨林的物種多樣性。

無論哪種辦法,其實都是在告訴我們,如果不想讓地球在未來短短幾十幾百年中就進入根本不適宜人類生存的狀態,那麼與自然互利共生,而非與其為敵的觀念就該深入人心,這不是關於如何拯救地球,而是關於拯救我們自己。

影片的最後,又回到了切爾諾貝利,可鏡頭中的語言似乎有些變化了,我們看到了重新歸來的野生動物,看到了肆意生長的植物,好像是在提醒我們,那些因為人類的失誤而釀成的大錯,似乎是可以可以彌補的。作為旅行者,也作為一個普通人,這部紀錄片能為我們帶來的,也遠遠不止感動,同樣還應該為之付出行動,也許在未來的旅途中、生活中、每件事中,都應該懷揣保護好這顆藍色星球,就是拯救我們自己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