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探索

溫州農村走出來的院士,帶領基因研究走向世界


2020年10月30日 - 探索小編  
   

溫州古道

優質創作者

楊煥明

世界傑出的基因組學家

中國科學院院士

華大基因理事長

華大基因學院院長

“我自己介紹下,第一我叫楊煥明,第二我是溫州人。”10月18日,楊煥明亮相2020年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現場,開場白一講完,便引發全場掌聲雷動。

楊煥明,1952年出生於樂清,世界傑出的基因組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華大基因理事長、華大基因學院院長。

上世紀90年代初,楊煥明放棄海外高薪待遇,毅然回國報效祖國,他的科研成果不斷引發全球矚目,其中最讓人津津樂道的是在2007年,楊煥明帶領華大基因團隊繪制出第一個黃種人基因圖譜,這標志著中國基因研發技術達到世界領先地位,被美國《科學》雜志評為當年世界十大科技進展第一位。

“我研究生物四五十年,但基因對我而言仍然都是奧秘。”從楊煥明在青科會上發言說到:沒有科學,人類就沒有力量,沒有明天。

對未知充滿好奇,對科學心懷敬畏。實際上,從砍柴割草、捕魚捉蝦到“編寫生命密碼”,正是楊煥明在家鄉兒時的經曆,讓他產生了探索生命的動力,走上了科學之路。

兒時經曆成探索科學動力

楊煥明出生於溫州樂清市樂成鎮南岸村,那是一個近山、傍水、臨海的小山村。

陡峭的山路,貧瘠的黃土,山地裏撿不盡的石頭,鋤頭迸出的火花。小時候的楊煥明,一放學就被媽媽派去割草、砍柴,至今右手上一道橫跨三指的刀疤清晰可見。

“哪個農村孩子,不希望‘不勞而獲’呢?”那時候的楊煥明恨不得秧苗能一夜長成稻穀,水稻能像茭白那麼高,谷子能像蠶豆那麼大。

一次,楊煥明從鄰居沾滿泥巴的手中看到了一節蓮藕,這種生長於淤泥之中、橫切面巧妙排列數個小孔的植物,讓他感覺到生物的神奇。“這是我第一次為神奇的大自然所造就的生物之美所感歎!”他說。

而恰恰是這種對大自然的感悟,讓楊煥明產生了探索生命的動力,走上了科學之路。

多年後,昔日懷揣“拔苗助長”夢的楊煥明帶領他的團隊,在世界上首次利用全基因組“霰彈法”策略完成了水稻這一大型植物基因組的測序和分析,由我國科學家獨立完成的超級雜交水稻父本秈稻“9311”基因組“工作框架圖”,揭開了其高產、優質、美味背後的奧秘。

楊煥明至今記得,小時候父親幾次把他領到村裏一位清代舉人的老宅邊,指著門前那一對石柱對他說:“以前窮人的孩子只能靠科舉,現在只有讀書考上大學!”

回顧自己的人生道路,楊煥明說,只有吃苦,才能懂得珍惜,才會更加熱愛學習。

小學五年級時,楊煥明已經把所有的演義小說都看遍了,《封神榜》、《東周列國志》、《三國演義》、《楊家將》……憑借大量閱讀,楊煥明的作文成績一直非常好,老師要學生自己用毛筆謄抄貼在牆上的優秀作文,幾乎都是他的“專利”。直至今日,楊煥明仍保持每天讀30篇以上的文獻資料,他把每天看書、看文獻當作是“戲讀”,如遊戲一般。

1975年,楊煥明走進了杭州大學的校門,就讀他喜歡的生物系。從此他生命科學研究的序幕正式拉開。

從1978年畢業於杭州大學生物系,到獲得南京鐵道醫學院碩士學位並留校任教;從1984年赴哥本哈根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到後來在法、美繼續博士後研究,楊煥明始終都在關注生物和基因組學的前沿動態。

帶領中國基因組學研究走向世界

上世紀90年代初,楊煥明決定回國報效祖國。

歸國後,楊煥明一直從事基因組學研究,帶領團隊為“人類基因組計劃”“人類單體型圖計劃”等國際合作的基因組計劃,以及水稻(秈稻)基因組、SARS冠狀病毒的基因組研究等作出了重大貢獻。他們所承擔的人類基因組、水稻基因組以及家豬、家雞、家蠶基因組等重大項目使我國的基因組研究得以躋身於世界前沿。

2000年6月26日,楊煥明終生難忘。北京時間18時整,包括中國在內的6個國家同時宣布,號稱“生命天書”的人類基因組工作草圖繪制完畢,其中的1%由中國完成。

1%得來並不容易。1998年,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工作幾乎已被5個發達國家瓜分完畢,最遲加入計劃的德國只分到約2%。此時,中國決定迎難而上。

資金不足,楊煥明捐出了100多萬元,一些同事也主動掏錢自助,甚至還向家屬借錢,供團隊共渡難關。時間緊迫,楊煥明與同事們鉚足勁,在不到半年的時間裏,創造了奇跡。

——通過網絡遞交的一個測序片斷,其誤差率僅為百萬分之六,創造了世界紀錄;

——每天測序量達到200萬對堿基,中國的基因組測序能力被證明僅次於美國、英國和日本。

“加入國際人類基因組計劃,使中國平等分享該計劃所建立的所有技術、資源和數據,並使我國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能獨立完成大型基因組分析的國家,意義重大且深遠。”楊煥明說,因為只有擁有了自己的數據和參考樣本,才能全面篩選特異性疾病基因,為後期預防醫學研究做鋪墊。

楊煥明說,基因組學正處於科學發現的“黃金時代”,很多未知的科學現象和未解的科學問題正等待著在這一領域奮鬥的科研人員、教師和學生去探索,去發現,去解釋。

“愛上科學是最大的幸運,希望更多對生命科學感興趣的年輕人,選擇生命科學研究作為自己的工作和事業,並讓研究成果造福人類和大自然。”楊煥明期待。

2002年,楊煥明被美國的著名雜志《科學美國人》評為“年度科研領袖”之一,被日本“經濟新聞社”授予科技新聞獎。

溫州的最大財富就是溫州精神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談起故鄉溫州,楊煥明很有感觸,他曾在歐美多國多年,故土難忘,佳節尤念。

“我忘不了家鄉父老在我們最困難時候的支持與幫助,遠在千裏之外的父老鄉親與我一起冒風險,一起攀登,而且還是我的堅強後盾。”楊煥明在接受溫州媒體采訪時說,2007年時,是樂清市政府和鄉親的雪中送炭,為我們申請加入“國際測序俱樂部”資格爭取到了時間。滴水之恩,也當湧泉相報,我是永遠不忘家鄉的。

近年來,楊煥明也不忘反哺家鄉,努力促進溫州對外科技交流與合作。“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於人。”楊煥明說,溫州最大的財富,就是我們溫州人的溫州精神。“吃苦”“抱團”“創新”的溫州精神,使我們創造了奇跡,也將使溫州再創輝煌,而其關鍵的是思維方式,創業方式的轉型。

首先,是溫州人的最大優勢,“萬人創業,大家創新”;

其次,是充分發揮溫州人的“人脈”,集中全球溫州人的人脈優勢,再次沿襲“一帶一路”,再次走向世界;

其三,把生態經濟、循環經濟作為溫州經濟發展的新亮點;

其四,“以人為本”。不僅要發揮人的力量,還要關愛我們的健康發展,讓我們大家都健康活到120歲——現在已被證明的人類壽命。把“生命經濟,健康經濟”作為經濟發展的重要部分。

當年,全球創業的溫州人,大都正處在青、壯年,楊煥明寄希望於全新的一代溫州人,他們更有知識、更有膽識,也一定要創造一個更美麗、更和諧、更有生機的溫州。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