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文明

如果人類文明不具有太空航行的能力,那麼人類未來還有希望嗎?


2020年10月30日 - 文明小編  
   

誇克世界

優質創作者

但還有一部分會飛的恐龍生存了下來,它們逐漸的適應地球的新生環境,最後變成我們所熟知的鳥類。

雖然地球上有的種族在某段時間非常什麼強大,但如果他們無法擺脫地球引力的束縛,那他們是不具有長時間生存能力的,而只有會飛的種族才有更強的適應力。

對於如今強大到上天入地的人類文明來說,我們會講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那人類會不會也突然經曆一次恐龍的歷史呢?

就算我們能夠預測行星撞擊地球,但我們不會飛越太空,只能眼睜睜地迎來末日嗎?

所幸的是,現在相對安全的我們已經開始居安思危,遙想未來各種各樣的潛在危機。

例如去年火爆的流浪地球電影裏,就講述了太陽膨脹將整個地球湮沒的故事。

而人類的未來就必須擺脫地球引力的束縛,只有可以離開危險的地方,你才會獲得暫時的安全。

其實人類文明的航天史,就相當於一部探索宇宙的奮鬥史。

從中國明朝時期的萬戶把自己綁在充滿炸藥的椅子上,到1903年,萊特兄弟實現了人類的飛天夢。

在此之前,我們只能借助傳說與神話,遙想天空上的世界。

當打開天空第一步後,我們就放眼了更深層次的奧秘宇宙。

在1961年的時候,宇航員尤裏加加林第一次進入太空,緊隨其後的是美國宇航員完成了登月計劃。

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說出了經典的一句,“我的一小步是人類的一大步”。

無關種族和國家,它的輝煌的時刻也是人類歷史上,最值得驕傲的時刻。

不過這些成就是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美國和蘇聯太空競爭的結果。

但正是因為彼此的競爭,才促進了航天科技的發展。基於這些技術,我們人類文明開始探索起了太空,逐步涉獵到太陽系之內的其他星球。

時至今日,人類已經有40多個項目發射到火星周圍。

在2020年,阿聯酋、中國和美國發射了三個不同的火星任務,但我們的目標還是有兩個。

第一,找到一顆適合我們的星球;第二,能夠到達那裏。

首先以目前的科技來看,在哈勃望遠鏡的觀測下,整個宇宙裏存在著至少兩萬億顆星系,而每一個星系又至少包含了千億顆恒星。

推斷一下,宇宙裏竟然會有差不多1000萬億億顆恒星,這個數目比整個地球上沙粒的數目還要多10萬倍以上。

不過這種龐大的數量,既讓我們感到迷茫,又給了人類一絲希望。

迷茫的是在這裏面找到一顆適合的行星,簡直就是大海撈針。

但另一方面也充分說明,肯定會有那麼一顆行星適合人類的生存。

終於到了二十世紀90年代,建築發展相對成熟的天文學技術,人類開始探測到一些太陽系之外的行星.

而到了今天,人類已經發現了4000餘顆系外行星。

而為了篩選適合居住的天體,天文學家就提出了一種生命宜居地的說法。

適合居住的行星所在區,不能離中心的恒星太近,因為會太熱;也不能太遠,太遠的話又會太冷。

所以,經過層層海選後,最終找出了12顆非常適合生命居住的環星球。

距離我們最近的就是比鄰星,找到了目的地又該如何到達那裏呢?

電影《流浪地球》裏,試圖把地球加速到光速的千分之五,而這大約是每秒飛行1500公里。

先不說能不能實現這個速度,就算實現了也需要2500年才能達到。

不過另一部科幻電影《星際穿越》,卻提供了另外一種方式“空間蟲洞穿越”。

根據提出的理論假設,蟲洞是指一種高維空間的通道,可以讓我們在短時間內,快速抵達上百億光年遠的地方。

當然,這是理想中的方式,目前使用的火箭能量的來源都是化學能。

當它們的大小並沒有太大變化時,推力必然不會有太大的變化。

因此現在的航天人員,在試圖研制一些新型的火箭發射機制,比如離子發動機、核聚變的發動機以及反物質的發動機,甚至有的通過所謂的時空彎曲方式來達到曲率飛行的效果。

希望在不久的將來,人類的航空技術能夠有真正意義的突破,幫助我們實現快速抵達遙遠星球的目標。

著名的《三體》作家劉慈欣曾經說過,“沒有太空航行的人類未來是暗淡的”,所以如果人類文明不具有太空航行的能力,那麼人類未來是暗淡的。也只有火箭技術的新突破,才能讓人類有進行星際旅行的希望。

假如有一天人類遭遇了曾經恐龍類似的經曆,那時的我們就可以依靠未來的火箭技術,把未來的人類送往遙遠的星球,建立一個橫跨銀河系或者說橫跨整個宇宙的新物種,讓曾經夢幻美好宇宙的人類,繼續在星辰大海中生存下去。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