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自然

8位大咖領讀,小強揭秘2021的奧秘,“莫負相逢人海間”成為新年流行語


2021年1月03日 - 自然小編  
   

錢江晚報

錢江晚報官方帳號

來自文學、音樂、影視、博物、考古等各個領域的8位重磅嘉賓,以“時間”為主題,闡釋了對閱讀和生活的體悟——其中飽含對即將過去的2020的回望,也有對2021的期待和祝願。

“書香迎新 閱享美好”TALK SHOW由三個篇章組成:何為時間,雕刻光陰,歲月之上。

著名作家劉醒龍,著名作家徐則臣,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張清華,南開大學文學院教授、《掬水月在手》學術顧問及聯合制片人張靜,浙江省博物館館長、鳥類學博士陳水華,中國絲綢博物館技術部主任周暘,音樂人陳曦,編劇馮筱揚——他們由個體經驗開啟講述,8大話題,不論是文學、音樂、影視,還是科幻、博物、考古,其中對時間和閱讀的解讀,都呈現出我們所倡導的“閱讀+”的豐富內涵。

活動現場,新年的第一天,很多愛書人都收到了新年禮物:“書香盲盒”——這份禮物通過掃描屏幕上的二維碼,發表關於“閱讀”或“時間”的感悟獲取。

何為時間

馮筱揚:從“三體世界”獲得的力量

“看看這就是94年的腦子!”

當1994年出生的馮筱揚在“書香迎新 閱享美好”TALK SHOW上開講,很多現場觀眾發出的朋友圈畫風是這樣的。

馮筱揚現在還是碩士在讀,讀的是神經生物學。

2020年初,動畫《我的三體之章北海傳》首播,在豆瓣上達到了9.7的高分。這是一群科技愛好者制作的動畫,有觀眾評論說:“這麼好的編導,直接把三體交給他們拍算了。”這部動畫也讓主創團隊兩次拿到華語科幻星雲獎。

這部作品的編劇,正是馮筱揚。

他是一個科幻迷,從小學時候就開始沉迷在科幻的世界裏。從最開始吸引他的《365夜科幻故事》(他後來才知道作者阿西莫夫是多麼了不起),到凡爾納,到鄭淵潔和克拉克……星空和宇宙成了他最向往的地方。他隱隱有一個想法,希望將來有一天能把科幻的故事從抽象的文字轉化為具象的畫面。

機會總是留給有准備的人。20歲這一年,這個機會就來了。他在本科期間,網上認識了科幻同好,加入了《我的三體》動漫制作的團隊。他們有著共同的愛好,經過6年的共同努力,《羅輯傳》《章北海傳》先後推出,一鳴驚人。

“我們是真心喜歡二次元文化的新一代。我們遇到了許多和我一樣熱愛科幻、熱愛動畫並且願意把它做下去的人。”馮筱揚對於科幻,始終如一的熱愛和投入,也近20年。

張清華:帶我們對話古今中外先賢

對於張清華來說,時間則像列車一樣穿越一切。他曾在北京昌平的麥田裏與海子對話,曾在家鄉的田野裏懷念祖父,也曾在德國的古老學院追尋海德格爾……詩人對時間的感悟是最敏感的。

他的新作《海德堡筆記》是他在德國海德堡大學講學時候的雜記。

作為文學學者,他對古代的詩人、哲人很熟悉;作為茅盾文學獎評委,他對當代作家也很熟。

在活動中,張清華先生的講述,讓我們在最快的時間內,與盡可能多的古今中外先賢進行了一次對話。

在陳子昂、張若虛、蘇東坡這些名字的背後,有我們憑借閱讀就可進入的浩大空間。

“讀書可以獲得自明、自我認知的知識和能力,讓自己的生命得以回味,這樣的話,我們短暫的人生等於重新來過了一次。至少重複了一次。”張清華呼籲大家,一起來讀書吧!

徐則臣:《北上》,從杭州出發

徐則臣是70後代表作家,2019年他的《北上》獲得了茅盾文學獎。這部作品,借由意大利人小波羅為尋找弟弟、追尋馬可·波羅的腳步沿運河北上的經曆,講述了幾代運河人的歷史變遷。

他演講的主題是《時間與河流》。京杭大運河歷史悠久,書中家族史也是編織在其中。徐則臣的筆下,普通人與國家的關系、知識分子與國家的關系、中國與世界的關系,都圍繞這條運河寫了出來。

“京杭大運河長2000公里,2500年的歷史。最早在春秋時期,一個人如果從南到北或者從北到南,要跨越5條大河。”他分享了6個人的故事,包括吳王夫差、隋煬帝、忽必烈等古代帝王,也包括小波羅家族的人。

“小說開頭,我曾寫道,‘水和時間自能開辟出新的河流。在看不見的歷史裏,很多東西沉入了運河支流。水褪去,時間和土掩上來,它們被長埋在地下。’時間不會消失,因為‘過去的時光仍持續在今日的時光內部滴答作響’。河流也不會消失,此時此刻,那條被稱作京杭大運河的古老河流,依然在源源不斷地從杭州出發,浩浩蕩蕩地向北流淌。”

雕刻光陰

周暘:用10年追尋5000年

絲毛棉麻是長期歷史上,人類穿衣利用的天然纖維。

紡織品文物保護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中國絲綢博物館)主任周暘,是紡織品考古學者。今天她特意穿了一件絲綢旗袍。

她與大家分享了中國絲綢博物館的研究團隊,如何在十年裏追尋5000年前絲綢起源。一代又一代的學者不斷探索,回答了絲綢起源於何時何地的問題。

從野蠶到家蠶,人類馴化了蠶,開啟了農業文明。他們在考古中,在甕棺裏找到了三塊不一樣的土塊,來自一個夭折嬰兒的身體。經過顯微鏡觀察,其中發現了絲的纖維——5000年前,已經有了絲織物。

“它已經完全變成土了,就像核酸檢測一樣或者孕試紙一樣”,周暘說,絲織品的特征是一個標志,代表著他們的巨大發現。完成這件事,前後花費10年,不能算短了,但是他們實證了絲綢的5000年,跟10年比起來又是滄海與一粟。

陳水華:從你最熟悉的西湖水鳥說起

鳥類學家、浙江博物館館長陳水華分享了一本書——耶魯大學鳥類學家理查德·普魯姆的《美的進化》。對於鳥類非常熟悉的陳館長,也是西湖邊看鳥的常客。

陳館長從達爾文說起。數百年前,達爾文提出人是猴子變的,這一進化論引起的軒然大波。此後,達爾文又在想:每當我看到孔雀開屏,我就很難受。為什麼?因為它太華而不實了,似乎與自然選擇矛盾。陳館長說,孔雀尾巴不是自然選擇的結果,而是雄孔雀選擇的結果。

從生物進化論的角度,陳館長告訴大家:鳥類的羽毛之所以如此絢麗多彩,完全是鳥類出於審美的需要。也就是說,審美能力並不是人類所特有的,是所有的動物、包括鳥類都具有的能力。

美是怎麼來的?我們怎麼界定美?就像紅色的新鮮蘋果和黃色腐爛的蘋果,我們會覺得紅色的是美的,因為它是甜的,是好的——美和好是分不開的。

“今天和大家探討美的起源和進化問題,談論的不只是鳥類的羽毛,而是關於人性。”陳水華說,“我希望,借助我們人類的理性,透過時間的迷霧,看清楚我是誰、我從哪裏來、我要到哪裏去。”

陳曦:告訴你時間都去哪兒了

“時間都去哪了?還沒好好感受年輕就老了。”一首《時間都去哪兒了》,在2014年央視春晚上感動了無數人,唱出了每個人的心聲。這首歌的詞作者就是陳曦。

她的作品還有《山河故人》《一次就好》《一秒鐘》等,她曾為《人民的名義》《扶搖》《歡樂頌2》《老牛家的戰爭》《私人定制》等影視作品寫OST,很多歌曲都膾炙人口。

音樂人陳曦對於時間的體悟,有詩人一樣的洞察力和敏感度。為什麼在她的歌曲裏,總能發現時間的命題?為什麼在她的歌曲裏,能寫出故事的張力?

“我的工作的獨特性在於,我要在影視給我的局限裏,完成我的音樂創作。”她通常先接到一個影視作品,需要把畫面沒有表現出來的言外之意,用歌曲表達出來。正如最近她跟張藝謀合作的《一秒鐘》,看到全片之後,她瞬間被打動。再聽完張藝謀的想法,她就回去創作。

“在影片描述的時代,一秒鐘到底留下什麼?”不斷追問之後,她最終選擇找到自己的角度,對影片精神進行表達,最終有了《一秒鐘》的主題曲。

陳曦說,她作品裏的時間感,就來自閱讀,閱讀拓寬了她的眼界和思維的維度。

歲月之上

張靜:今天我們為什麼要讀古詩

近年來古典文化熱,《中國詩詞大會》引領了一波學詩詞的熱潮。然而,能背會寫就夠了嗎?“欲窮千裏目,更上一層樓”,我們讀懂那些詩詞了嘛?

紀錄片《掬水月在手》為大家呈現了學者葉嘉瑩的治學之路和精神世界。張靜作為葉嘉瑩助手,擔任了紀錄片的學術顧問和聯合制片人。同時身為古代文學學者的張靜,埋頭在一本本繁體線裝古籍中,與唐宋詩人詞人對話,跨越千年的交流。今天我們為什麼讀古詩?

她現場以《四季讀詩》為題,與大家分享了詩歌能帶給我們的慰藉——美學的、文學的和精神力量。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詩人登上鸛雀樓,往西看是天邊落日,往東看是東流入海的黃河。”面對這種類似的孤獨,又或者人生中的無常——張靜說,經曆了2020的我們更能感受那種無常——詩詞可以帶給我們慰藉。

“詩人對詩的貢獻是次要問題,重要的是使人精神有所寄托。” 她以杜甫《縛雞行》為例告訴大家,只要我們活著,永遠有得失利害的考量,生活中、工作中有煩惱怎麼辦?“注目寒江倚山閣”,把眼光放得高一點,更上一層樓吧!

張靜教授演講中引用了一句詩——莫負相逢人海中。這是葉嘉瑩先生的友人寫給葉先生的詩句。這句詩,也是在這次活動中相逢的愛書人,一句相互之間最溫暖問候。

劉醒龍:帶來武漢的感謝和30年中的舊事

著名作家、茅盾文學獎得主、魯迅文學獎得主劉醒龍從武漢來。

舞台上的他首先帶來了湖北人民對浙江的感謝。他說,在武漢三鎮新冠肺炎疫情最嚴重、最危險的時候,浙江派出兩千一十八名優秀兒女馳援武漢,他帶來了鄭重的感謝。老作家的一鞠躬,現場想起持久的掌聲。

他第一次來杭州是30年前,1990年代初曾乘長途汽車來領獎,一碗西湖蓴菜羹治好了他的敏感腸胃。之後多次來杭州,1997年的辭舊迎新中,他在杭州遇上了一場雪,給了他靈感寫下了小說《雪杭》。這位年過花甲的作家,用他與杭州30年的緣分和對2020的感悟,感動全場。

“2020年是用一個借一個的14天排列起來的。”他說,這不僅僅是新冠潛伏期的含義,“時間並非分分秒秒,是根據一個人的生生不息演化成歲月春秋,可以觸摸、寄托的一個存在。”

他還提到了“女神一樣的李蘭娟院士”,她在武漢一夜之間蒼老,那麼多奉獻、大愛、感動、高尚,都體現在時間裏。劉醒龍說,“站在2021起點,閱讀並書寫仍在耳邊回響的2020年,是無可回避的選擇。”

全民閱讀,在路上

剛剛過去的2020年,是極為不平凡的一年。從全民閱讀的角度來講,這也是書香潤澤一年。

就浙江而言,在這特殊的一年,出版界力推好書,各類閱讀推廣平台傳播好書,公共閱讀機構創新閱讀推廣方式,個體閱讀者沉浸於優質圖書的滋養當中。“浙裏·悅讀”等各類閱讀組織,將點狀的閱讀行動聯結為燎原之勢。

新年伊始, 8位嘉賓對生活和閱讀的理解,為新一年揭幕,也開啟書香浙江建設新進程。

浙江日報報業集團副總編輯、錢江晚報總編輯 鄧崴

2021來了,正如主持人小強在開場時說的,21是個美好的數字,健康、幸福、和睦、愛情、勤奮、崛起……這些詞都是21劃,而閱讀是20劃。這是對2021的最好詮釋了。

2021,明天會更好。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制、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