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體態

中西方古代胸衣用什麼材質制作的?絲綢錦緞和鯨骨金屬


2021年1月14日 - 體態小編  
   

挖史人

優質創作者

1、奇巧設計與科學剪裁

中國古代胸衣因為平面的性質,特別注重在平面形態下的不同分割與布局,通過方寸之間的巧妙設計體現獨到的創意理念,其制式既具有合乎中國人人體的自然屬性又與本民族習俗禮儀的社會屬性相對應。在“因人定制”、“因題定性”、“因俗定款”等-一系列制式特征中,充分體現著中國古代胸衣文化的深邃廣奧。

我們在考證清代的兜肚“上兜、下兜”形制的設計理念中,就發現它深受中國古代服裝形制的影響。潘建華教授曾在其著作《雲縷心衣:中國內衣文化》--書中認為中國的兜肚形制上的上兜正方、菱形的基本結構受古代“深衣”的影響。《禮記·深衣》曰:“古者深衣,蓋有制度,以應規、矩、繩、權、衡。曲格如矩以應方。”鄭玄注:“恰,交領也,古者方領。……但方折也。”可見,上兜的正方菱形結構與深衣的某些形制是一脈相承的,而且在穿著上兜肚是後背系紮,這與深衣斜角繞至背後系紮的穿著方式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古代胸衣的外形輪廓到明清時代有了長方形、正方形、菱形、如意形、扇形、

三角形、仿動植物形態等數大類的區別。其造型強調以形寫神,以形傳情,借助某一具體實物形象,運用對物象的比擬、吉祥形態的表征,諧音的假借等綜合手法,寄托不同的情感訴求,這也是中國胸衣審美文化特征的重要表達方式。例如:兜肚的“葫蘆”形制借用的是葫蘆的外型,葫蘆本是一種草木爬蔓植物,果實為下大上小兩個球形相連而呈美麗曲線,選用此形狀取的是葫蘆蔓藤延伸,攀援遠近而果實累累的萬代吉祥之寓意,同時也有多子多孫、萬代長青的吉祥象征。還有“虎”形表示驅邪鎮妖、平安健康;“如意”形表示一塵如意;“元寶”形表示富有、財源廣進;“菱形(正方)”表示方勝祥瑞等等。

《周禮·冬官·考工記》中說:“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後可以為良”。反映在古代胸衣上是把“應天地”的意識,寄寓在人為“材美、工巧”的物化表現中,講究時節、著裝著裝環境及衣料的質地和剪裁手法,只有這四者和諧統-一,才有符合時代特征的精妙設計。胸衣的胸襟線型常以直、方、矩結構來構成,這表達“地”﹔下擺線型常以圓、曲、規結構來構成,這體現“天”,這種直曲對應、規矩對應、方圓對應,既合乎“應天應地”的造物理念,又體現“天圓地方”的哲學思想。以明代兜肚為例,其整體結構上常見菱形,首先這是受明代設計藝術風格“簡、精、雅”的影響,其次在兜肚的局部分割上,同樣以曲直、方圓的結構來處理,如胸襟處直條裝飾,腰際束帶處曲線(圓弧線)裝飾;胸襟處直條裝飾,兜袋口曲線(圓弧線)裝飾,這樣曲直、動靜的藝術處理,表達了人們對客觀認識與客觀依賴的普遍心理,以及巧妙掌握運用自然的主體意識,處處彰顯著“天人合一”的思想。

中國明清時代的兜肚工藝手法上也是花樣百出。兜肚都是由古代女性一針一線縫制而成,針線之間借助造型創意、材質工藝的媒介,在胸衣上寄寓不同的情感理想,這也是中國服飾文化中極具意蘊的一種文化形態。它的技藝手法分別有繡、鑲、貼、補、嵌、繪、釘等多種技法。單在手工針法上除了傳統手法之外,還有亂針、釘針、接針、圈金等富有想象力的非常規刺繡針法,目的於追求“落絮遊絲亦有情”的綺麗效果,力求胸衣裝飾效果在平面形態中不皺、不松、不緊、不裂,使紋樣形象栩栩如生。在此基礎上,會有貼布、釘金、盤金、綴毛發、貼羽毛、珠片等不同處理。多樣化的奇異工藝與巧妙手法使胸衣藝術更為精細雅潔、多彩而富麗。

西方緊身胸衣由於以人體為依據,需要對服裝結構的打散及重新組合,運用各種省道的變化來體現胸腰的曲線,較多地利用公主線來誇張胸部的豐滿,所以特別要求剪裁的工藝精確。女性在這裏不僅完全利用了自身的自然條件,還使用了“人工幫助”,以立體的圓雕式的造型實現了服裝對人體的修正和超越,形成了具有束身美體作用的胸衣形態,借助由下向上的外力作用,毫不掩飾地突出乳房成了緊身胸衣的重要功能,通過內部胸衣作為基本支撐物來確定外部服裝的造型,由此帶給人們立體的,帶有突顯的、張揚意味的服裝立體輪廓,使西方女性服裝中的性別觀念加強。

十六世紀的布制胸衣逐漸開始添加更為堅固耐用的鯨須、獸角和硬布等諸如此類的材料。這種胸衣需要由六塊粗亞麻布或帆布制作,其中兩塊用來制作肩帶。鯨骨是常用的支撐物,需要將其切成大小厚度均勻的薄片,然後再嵌插或縫訂在合適的位置上。至於嵌插多少,插到什麼位置,取決於緊身胸衣是需要全部支撐,還是需要部分支撐。鯨骨的安放位置有助於束型身體,收小腰身。緊身胸衣一般呈錐形,底部附有小垂片,在臀部敞開。彎曲、較重的鯨骨片被置於胸衣前部上方,這樣就可以將胸部撐起,形成一個橢圓形開領。出於某種需要,緊身胸衣兩側還要額外加上骨條或支柱。所以,這一時期的緊身內衣也稱為“鯨須型身體”。它將豐滿的身體與貼身束體的胸衣結合得幾乎天衣無縫。如此精確的要求需要有一定的技巧手段和力氣,所以,西方的緊身胸衣一般由男性裁縫師制作完成,這與中國胸衣由女性自己私密制作的方式有著天壤之別。

2、絲綢錦緞與鯨骨金屬

由於中國古代胸衣一個最重要的功能是遮羞護體,所以,在制作胸衣時非常注重面料的使用。先秦時期的胸衣,遵循“暑天近汗之衣必無色”的原則,多選用本色細葛布制作,這種胸衣被稱作“絏柈”。柈,本意指的就是葛布。《廣韻·元韻》中說:“柈,繇絡。”後專指暑天穿的本色細葛內衣。葛,生長於南方山區,長達數十米,其皮堅韌,用沸水煮過,就會變軟而分離出白而細的纖維來。用手拈搓,可成細線或粗繩,是古代先民用於結繩編網的主要材料。在《詩經》中,涉及葛的種植與紡織的詞句多達四十餘處。《周禮》中設有管理葛紡生產的專門職官稱“掌葛”。《韓非子·五蠹》所載“冬日麂裘,夏日葛衣”的情況,可以是先秦時的普遍現象。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漢代時綢、紗、平織絹等面料開始用於胸衣制作。綢,亦作“紬”,專指粗綢。以粗絲織成的大幅平紋絲織物。質地緊密,手感柔軟,一般士庶男女使用。《楚辭·九辨》文:“被荷綢之晏晏兮,然潢洋而不可帶。”中說的“綢”就是這種布料。紗,--種疏薄、方孔、纖細的平紋絲織物。紗的孔眼細而均勻,其透孔率一般在75%左右,能透過較小的沙粒,也稱為“沙”;一說紗的經緯度較絹、繳小,所以把“系”和“小”合而為一創出“紗”。《漢書·江充傳》中說:“充衣紗轂僤衣”,唐顏師古注:“譚衣,制若今朝服中4也。”這裏的中耀是指穿在祭服或朝服內的襯衣。《禮》中描述漢高祖與楚交戰,說他“歸帳中,中單汗透,遂改名汗衫。”這裏說的中單就是貼身內衣。由於紗具有散熱透氣的效果,所以非常適合用來作內衣等貼身衣服,且一般為素色或白色。漢代鼎盛時期,用來制作“抱腹”和“心衣”的面料一般為平織絹,質地輕薄而堅韌,組織稀疏,光澤細潔柔和,穿著舒適,冬暖夏涼,一年四季穿著皆宜,用來制作胸衣十分合適。

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中國絲織工藝的飛速發展,皇室貴族開始錦作為胸衣制作的主要材質。錦是一種多彩提花絲織物,以真絲為原料,織前將經緯絲染成顏色,以多綜多躡機直接織出各種圖紋。采用顏色在兩種以上,多者達數十種,有的還加織金銀線縷,是古代絲織物中最為貴重的品種。價格堪比黃金,所以一般只有貴族才能用。漢史遊《急就篇》說:“錦繡綠緯離雲爵。”唐顏師古注:“錦,織朔右為文也。”劉熙《釋名·釋采帛》中解釋:“錦,金也。作之用功重,其價如金,故其制字從帛與金也。”其實錦早在數千年前就已出現,春秋時,鄭、衛、齊、魯均為錦的主要產地,尤以襄邑(今河南睢縣)出產的美錦為著名。漢王充《論衡·程材》中即有“齊郡世刺繡,恒女無不能;襄邑俗織錦,純婦無不巧”的記載。1957年湖南長沙左家塘楚墓、1982年湖北江陵馬山楚墓均有戰國時期的彩錦出土。由此可見,當時的織錦工藝已從單純的幾何紋推進到廣泛表現自然形紋樣的新階段。西漢時在齊郡臨淄和陳留襄邑設有服官管理織錦生產,襄邑仍為全國織錦的主要產地。東漢以後.蜀錦興起,產品漸與襄邑織錦齊名。晉陸翊《鄴中記》載:“織錦署在中尚方,錦有大登高、小登高、大明光、小明光、大博山、小博山、大茱萸、小茱萸、大交龍、小交龍、蒲桃文錦、斑文錦、鳳凰朱雀錦、韜文錦、桃核文錦,……工巧百數,不可盡名也。”

隋唐時期,胡服盛行,錦的使用十分廣泛。《新唐書》文:“時前司馬皇浦詢使蜀,檄取庫錢市錦半臂。”唐代的半臂采用錦為材料,並有了生產專門“作半臂用的彩錦,錦紋根據半臂款式而設計制造,取名半臂錦。”織成後可直接成衣。其紋樣則以聯珠、鳥獸為主。花紋碩大,色彩鮮明。除了錦之外,唐朝還用“織成”來制作胸衣。織成是以染成彩色的羊毛、蠶絲、細麻織成的提花織物,以彩緯挖織顯現花紋。織成由錦分化而來,以平紋或斜紋作地組織,按花形或衣片的輪廓線,根據配色設計,用平紋或斜紋挖花的方式織造。這種面料組織精密,紋彩兼備,考究者加以金縷,更添華貴之氣。最初楊貴妃為了掩飾胸部的傷痕,“以金為訶子遮之”,而隨後引起後宮中嬪妃的效仿成為潮流。可以推斷,唐朝的訶子如果不是金飾品,那就-定是“織成”而作。到了元代時,劉致《辣齋同賦木犀》曲:“貼體衫兒淡黃,掩胸訶子金裝。”更能說明在貼體衫之內的訶子是金光閃閃的,這與“織成”面料的光澤是一樣的。

胸衣在宋、元、明、清各時期,所選材料已經多種多樣,有棉、絹、羅、紗、帛等等。清代胸衣的材料有了新的突破,夏季穿用的胸衣為了增加了消暑的功能,“以木芙蓉皮或寸斷小竹苧解之”(清顧張思《土風錄·衫》)。秋冬時所穿的兜肚,中間往往蓄有棉絮,以利於保暖。

從中國胸衣的質料選擇來看,都以天然的葛麻和絲帛為主,從最初發生學的角度來看,人們選擇這些材質,首先滿足的是人類在自然界中謀生、防禦自然界對人體的損害,並進而達到審美的精神層次。從外在形態上,人類以產生於自然界而經過人的加工的葛、麻、絲、帛、錦等材料,“適身體,和肌膚”,和自然界進一步接近,這也是在社會生產力極度低下、人力圖順應自然的一種努力,所以雖然中國服飾在始初質料的選揮上有其偶然性(受到所處地域及動植物分布的制約),但在華夏先民充滿智慧的加工制作中,添加技藝和觀念,使“人”與“自然”的關系加強,密切和融洽了天人關系,表現了華夏民族在服飾質料運用觀念上自覺或不自覺地追求“天人合一”,從而使人類同大自然在肉體和精神上達到契合無間的一種精神狀態。

西方緊身胸衣的形制決定了其制作材料不像中國那樣依賴純粹的布料,除了需要較為結實的帆布、亞麻布之類的面料外,還需要很多非植物纖維的材質,如鯨骨、鐵絲、骨片等。中世紀婦女的緊身背心式、附帶鐵環或鯨骨圓環短裙的緊身胸衣。這種緊身胸衣雖然能達到貼身顯形的目的,但都是布料制的。隨著追求時尚的貴族人群越來越青睞昂貴奢侈的織物,如重絲錦和絲絨,毛織呢絨隨即被稱為主流面料。這可以從當時西班牙公主埃萊阿諾拉·德梅迪西遺留的一件十八對鉤扣的絲絨緊身胸衣可以佐證。

16世紀的緊身胸衣造型是根據身體線條裁剪和縫制的,整體呈倒三角形,從肩至腰非常緊身,材料用木頭和金屬鐵條來制作,後來逐漸使用鯨骨、鋼絲、藤條等來制作。因為鯨骨有很強的柔韌性,且不易折斷,所以用來制作緊身胸衣非常合適。十九世紀的緊身胸衣是一定穿在外衣裏面的,而且大多是由普通的白色棉布和亞麻布制成的,最好的材料是白色緞子。而到十九世紀後期普通女性穿著的緊身胸衣,開始內襯鋼條而不是鯨骨,因為鯨骨供不應求,價格也不斷上漲,生產商開始尋找更為廉價的材料來代替它。於是胸衣正面和背面中心是用鋼條,僅在胸部使用了鯨骨作為支撐,而其它部位使用的均是棉布細繩,這也是因為細繩比較便宜廉價。人們甚至還從一種從酷似蘆薈的墨西哥植物中大量提煉出來的堅硬纖維,用細線纏繞結合,便可代替鯨骨。可以說,十九世紀是緊身胸衣材質轉變的重要時期。

西方古代胸衣的面料選擇非常繁雜,基本上對塑形有作用的一切物質都可以拿來使用。這與西方文化基於主客二分的思想觀念有很大的關系,西方人著重於認知與求真,其行為的目的在征服、支配自然來為人類自身的發展和進取服務,帶有明顯的物質功利目的。這在胸衣制作過程中表現的尤為明顯,人們非常注重研究自然,盡自己最大的能力發掘對其胸衣精良制作有幫助的物質,如鯨骨、鐵絲、木頭、骨條等,加以科學研究,用於完善胸衣立體形制。不可否認的是,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自然科學的發展。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