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發現

快來圍觀!你關心的大國重器怎麼過年?


2021年2月22日 - 發現小編  
   

新華網客戶端

新華網官方帳號

02:18

新華社北京2月16日電 題:快來圍觀!你關心的大國重器怎麼過年?

新華社記者

海報設計:殷哲倫

大年初四,“天問一號”傳來火星的最新問候,一個漂亮的“轉身”,成功實施捕獲軌道遠火點平面機動,將軌道調整為經過火星兩極的環火軌道。

國家航天局舉行的嫦娥五號月球樣品交接儀式上亮相的月球樣品容器(2020年12月19日攝)。新華社記者 嶽月偉 攝

從“天問”探火到北鬥組網,從“嫦娥”奔月到萬米深潛……剛剛過去的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沒能阻擋中國創新的腳步,一批科技成果驚豔亮相,成績斐然。新春佳節,這些國之重器“放假”嗎?它們和它們背後的科研人員在幹啥?新一年,還將有哪些新突破?

2020年12月4日,國家航天局公布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在月球表面展示國旗的照片。嫦娥五號著陸器和上升器組合體全景相機環拍成像,五星紅旗在月面成功展開,此外圖像上方可見已完成表取采樣的機械臂及采樣器。新華社發(國家航天局供圖)

“天問”探火:來自火星的新春祝福

2月10日,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指揮大廳,航天科研人員慶祝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環繞火星成功。春節前夕,“天問一號”傳回首幅火星照片;臘月二十九,探測器成功實施火星捕獲,開啟環繞火星之旅;大年初一,火星捕獲過程影像公布,那是來自火星的新春祝福。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

新春伊始,行進在探火征途上的“天問一號”接連傳來好消息:

春節前夕,“天問一號”傳回首幅火星照片;臘月二十九,探測器成功實施火星捕獲,開啟環繞火星之旅;大年初一,火星捕獲過程影像公布,那是來自火星的新春祝福。

這是國家航天局公布的“天問一號”在距離火星約220萬公里處獲取的首幅火星圖像。春節前夕,“天問一號”傳回首幅火星照片;臘月二十九,探測器成功實施火星捕獲,開啟環繞火星之旅;大年初一,火星捕獲過程影像公布,那是來自火星的新春祝福。新華社發

制動捕獲是火星探測任務中技術風險最高、難度最大的環節之一,環繞器能否精准點火制動,關系著任務的成敗。“天問一號”進入火星捕獲階段後,環繞器部分攜帶的中分和高分相機、磁強計、礦物光譜分析儀等設備將對火星開展多維度探測。

環火成功的背後,是一個個必須攻克的技術難題:火星捕獲時只有一次機會的一腳刹車如何踩准?上億公里外的火星探測器如何開展自主管理?一批批科研人員迎難而上,集智攻關,不舍晝夜。

得知“天問一號”成功進入環火軌道,環繞器總體主任設計師牛俊坡自豪地說:“深空是等待人們探索的未知領域,夢想是激勵我們前進的不竭動力!”

工作人員在嫦娥五號月球樣品交接儀式上搬運月球樣品容器(2020年12月19日攝)。新華社記者 嶽月偉 攝

天外忙碌:北鬥高懸引路明

天問問天上九重,北鬥高懸引路明。這個春節,在天外忙碌的還有北鬥衛星。

北鬥全球組網示意圖(動畫演示)。新華社發

前不久,天津港運用北鬥技術實現了對傳統集裝箱碼頭的全流程自動化改造,改造後的集裝箱碼頭整體作業效率提升近20%;在河北雄安、新疆喀什和貴州多地,北鬥應用在電網建設、監測運行等業務領域成效顯著……

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開通半年來,交通運輸、農林漁業等多個領域都有了北鬥的身影。正如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工程總設計師楊長風所說,北鬥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敏捷地滲透到每一個生活角落,矯健地浸潤到每一個社會場景。

2020年6月23日,我國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最後一顆組網衛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點火升空。新華社記者 江宏景 攝

春節前夕,在軌運行的52顆北鬥衛星接受了一次全面“體檢”,以確保北鬥系統在春節期間平穩運行、精准服務。

“衛星就像人類一樣,時不時也會有一些‘小病小痛’,需要通過定期‘體檢’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衛星時刻保持良好的工作狀態,才能更好地服務我們的日常生活。”西安衛星測控中心航天器長期管理部工程師呂朋亮說。

凝望蒼穹:“中國天眼”24小時不停歇

正月初一,農曆新年的第一縷陽光灑在貴州平塘縣的群山上,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中國天眼”迎來落成啟用後的第5個春節。總控室裏,趙青傑伸伸懶腰,他的除夕“守歲”任務結束了。

這是2020年1月9日拍攝的“中國天眼”(檢修期間拍攝)。新華社記者 歐東衢 攝

“90後”科技工作者趙青傑是“天眼”控制組成員,前幾天剛剛新婚,除夕夜就留守觀測基地負責望遠鏡控制,他說:“這是我第一次在基地過年,媳婦也趕來陪我,讓我心裏特別踏實。”

“天眼”每天24小時運轉,春節期間也不例外。每年此時,都有一批科研人員堅守在貴州省平塘縣的大山裏,陪“天眼”過年。他們中有剛畢業兩三年的“90後”,也有紮根大山十幾年的博士,平均年齡不到35歲。

“天眼”台址周圍方圓5公里都是人煙稀少的山巒,可這些年輕人從不喊苦。“除了靜下心來工作,沒想過其他的事,也不覺得辛苦。”趙青傑說。

這是2019年8月27日拍攝的“中國天眼”(檢修期間拍攝)。新華社記者 歐東衢 攝

自2016年9月落成啟用以來,“天眼”已發現279顆脈沖星,是同期國際上其他望遠鏡發現脈沖星總數的2倍多;多次捕捉到極罕見的快速射電暴爆發;參與揭示的一種快速射電暴起源機制入選《自然》十大科學發現……

按照規劃,“天眼”確立了包括多科學目標漂移掃描巡天、中性氫星系巡天、銀河系偏振巡天、脈沖星測時在內的一系列科研項目,並將於今年4月對全球科學界開放。為滿足今後更多的觀測需求,“天眼”團隊正在持續優化算法、完善升級,以提升觀測效率。

“既要准又要快”,這是望遠鏡觀測的要義,也是“天眼”人的不懈追求,他們用紮根深山踐行著科研工作者的初心使命,守護著觀天巨目凝望蒼穹。

“人造太陽”:向“終極能源”更高目標邁進

同樣是大年初一,距“天眼”1500公里的安徽合肥,一百多名科研與工程技術人員也放棄了回家團圓,在有“人造太陽”之稱的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大科學裝置上,爭分奪秒地進行著升級、檢修工作。

高11米、直徑8米、重400多噸,這個中國自主研制的“人造太陽”,承載著實現人類“終極能源”的夢想,曾於2019年實現“1億攝氏度20秒等離子體運行”的世界紀錄。今年它將改造升級,向更高的科學目標發起挑戰:高溫中更長時間運行。

這是有“人造太陽”之稱的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大科學裝置EAST(2018年8月16日攝)。新華社發(馬啟兵攝)

“人造太陽”結構複雜,上萬個零部件若有一點瑕疵,未來的實驗就可能失敗。春節是項目的第31周,本來標著“放假”的排班表,又被科研人員用筆填上了新的加班內容。

“每個人都是缺一不可的螺絲釘。”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所長宋雲濤說,研制‘人造太陽’是幾代人接力的事業,“必須馬不停蹄,才能實現超越!”

探索深海:發現海底世界的奧秘

10909米!去年,“奮鬥者”號成功探底馬裏亞納海溝,創下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

“‘奮鬥者’號研制結束後又有新裝備研發、新科學計劃,我們將繼續戰前沿、補短板。”“奮鬥者”號總設計師葉聰透露,未來科研方向將涉及極地深海,挑戰冰下的海洋。

這是“奮鬥者”號(資料照片)。新華社發(中國船舶集團供圖)

現在,這個大家夥回到位於海南三亞的中科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在椰林樹影中迎來了第一個春節假期。而之前與它並肩作戰的保障母船“探索二號”仍在忙碌,年前剛剛結束一次科考任務,從南海返航三亞。

在“探索二號”的實驗室裏,中科院深海所深海生物學專家張海濱和科研團隊,一邊分類整理采集到的深海生物、沉積物、水體樣品,一邊探討下一步南海深海生物的研究重點。

“這些南海深處采集到的寶貝,為南海深海生物資源庫的建設,以及生物對深海環境的適應機制研究提供了珍貴的材料。”張海濱說。

接下來,“探索一號”“探索二號”兩船和“奮鬥者”號、“深海勇士”號兩潛器,將為2021年雙船雙潛探馬裏亞納海溝、湯加海溝和勞盆地做好充足准備,以此開啟全球海溝科考計劃。(記者溫競華、胡喆、齊健、趙穎全、徐海濤、陳諾)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