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國際

外國人的漢語教材是啥樣?美國夠搞笑,俄羅斯太生猛、日本真奇葩


2021年2月25日 - 國際小編  
   

靜一說史

優質創作者

而隨著中國社會的不斷發展,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漢語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大
,我國的孔子學院也在不斷地在各個國家宣傳著自己的文化,學習漢語的國家也越來越多,就讓我們來欣賞一下,外國人的漢語教材吧!

一、俄羅斯與韓國的“生猛派”漢語教材

我們都知道俄羅斯民族一向以“生猛”著稱,可以打得北極熊亂跑的民族可不一般,素有“戰鬥民族”的稱號。

在近代兩次戰勝了打遍天下無敵手的人物,第一次是大名鼎鼎的“打遍歐洲無敵手”拿破侖,第二次是“戰爭劊子手”希特勒。

可見俄羅斯民族不是好欺負的
,曾經的俄羅斯,也就是原先的蘇聯,與美國進行了將近半個世紀的爭霸,在爭霸過程中一度還處於上風的位置上,只不過由於自己內部經濟問題在1991年解體。

但即使是這樣,俄羅斯在今天世界上的地位也是屈指可數的大國,擁有著廣闊的領土與巨量的資源,有蘇聯時期留下的先進的軍工產業。

在與中國合作的過程中,也在迅速發展自己的經濟,調整經濟結構,在亞洲地區,甚至在世界占據著重要的位置。

而這種生猛也在他的漢語教材上得到了延續,在他們的漢語教材上,第288頁,畫著一個“肌肉猛男”,上面有俄羅斯語中文,寫著“找死啊”在第299頁上。

對於這幅畫的詮釋更是讓人不禁捧腹大笑,很難想象這是正規的漢語教材。來看看俄羅斯的教材是多麼好笑吧?

A:你走路怎麼不看車,找死啊?B:對不起我光想別的事了:A:他說待會來找你算賬。B:找死!A:你怎麼張口就罵人?B你是不是多管閑事,找死啊!

不愧是“戰鬥的民族
”,學習漢語也學這麼“戰鬥”的話,至於說為什麼俄羅斯在教材上都這麼“戰鬥”
,套用羅老師的一句話“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釋。

再一個就是韓國的漢語教材了,韓國雖然是東亞國家,屬於中華文化圈之中,在古代是中國的藩屬國,在古代對於中文他們國家是十分推崇的,只不過能夠學習的人非常少。

早在1443年,當時的朝鮮王為了提高朝鮮的識字率,開始通過對漢字簡化的方法進行編纂與推廣《訓民正音》。

《訓民正音》開頭第一句話就是:
國之語音異乎於中國,與文字不相流通故民有所欲言而終不得申其情者,多矣!
”可見朝鮮與韓國完全是漢族的文化。

雖然有了《訓民正音》但是一直也沒有起到什麼作用,國家內部貴族還是學習漢字,平民還是文盲居多,再後來這就成為韓國和朝鮮一部分文字的來源,不過還有很大一部分有著漢字的痕跡。

在韓國的上層社會一直有著使用漢字的傳統,只不過在1949年以後,為了能夠依附美國,韓國開始大力地去中國化,朝美國方向發展。

由於近年來中國開始崛起,中韓貿易不斷地增多,韓國學習中文的熱情也不斷高漲,但是隨著時間的發展,中韓兩國的語言也在不斷變化,韓國想要快速學會中文,雖然比歐美國家要輕松,但也絕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韓國的漢語教材編得也十分好笑,其中還有一段有意思的互相對罵的橋段,開頭第一句就是:甲:沒長眼睛嗎?怎麼往我車上撞!

乙:誰不長眼睛,把我的自行車碰倒了。甲:這次車禍連人帶車都傷得不輕。乙:活該!誰讓他酒後開車呢!

韓國人在韓劇裏都是說話非常委婉的,為什麼學習漢語就變得這麼“彪悍”呢?

二、對日本來說較為簡單的中文學習

日本與我國可以說是一衣帶水的鄰邦,日本的文化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
而日本文化的發展也影響著中國,不管是科學技術,還是藝術與文化,中日兩國都在互相影響與發展中不斷地交流與促進,發展著自己的文化的同時,也在互相吸收。

日本本身的高層都一直在使用著中國的漢字,在1716年,岡島冠山編纂的《唐話纂要》
,這是一部教日本人說漢語的口語教材,他還翻譯了中國的《水滸傳》傳到了日本。
對日本產生了了很大的影響。

而漢字的發展與詞語的演變也離不開日本的創造,很多中國現在熟悉的詞語都來自於日本的創造,比如:“警察”、“經濟”、“制度”、“法制”等等。

中國在對外發展與開放的時候借用了大量的日本用詞來方便中國與世界的接軌,而中國的文字之美也一直被日本所仰慕。

相對而言日本對於漢語的教材也更加的生動與具體,不過在日本的漢語教材上也有這樣的一個情景:男:我家就在前邊,去做一會吧。女:你活膩了吧?!

可能是這位女士覺得這個男士有些心圖不軌,所以回答會非常霸氣!

三、英美的“特色”中文教材

英美兩國由於在近代一直與中國保持著密切的聯系,中國在學習歐美科學技術與追趕歐美的國家實力與國際地位的過程中,也在不斷宣傳著自己的文化,中美,中英互相學習,已經成為這幾十年的重要合作方式。

美國十分喜歡的是一種“俚語”文化,美國人的交流中,經常會使用一些“俚語”,被認為是幽默的象征,但是中國很少使用這種俚語,中國更多的是一種暗示,這種“俚語”一半中國在公開場合說的較為多。

而美國卻十分熱衷於這些中國“俚語”的學習,被他們認為是一種非常有文化的行為。
但是很多時候由於不太了解,往往會用得不太合適,造成鬧笑話的行為,就比如這個例子:你這身材上身長下身短,好好的身材長倒了。

對於美國人這列另類的漢語教材我只能說他們是:“姜子牙的坐騎——四不像”

而英國的漢語教材為了讓更多的人准確讀音,采用了用自己的英語發音來教授英文發音,比如漢語的“手臂”。

在英文裏的標注就成了“show bee
”就如同我們小時候學英語一樣,把英語“good morning”
標注成“鼓搗貓膩”非常有意思。

結語

世界文化的交流是多樣性的,而國家文化的傳播能力,與在世界上占據的地位成正比,而中國在一步步走向強大,很多國家,也越來越重視中國的聲音。

也逐漸有了想要了解中國的欲望,而想要真正地了解一個國家,最重要的還是通過它的語言去了解。

世界在以後將會成為一個地球村,在以後將更加需要會多種語言的國際人才,在這個方面我們還需要多加努力,融會貫通自己的第二語言就是給自己一個機會。

當時林則徐身在國力衰敗的中國,痛心中國落後的局面,自己55歲了還在刻苦學習英文,以求變法圖強之路。

由於沒有音標只能死記硬背,可見當時學習英語的重要性,所以說,多學一門語言還是很有用的。

參考文獻:《跟我學漢語》、《外國人學漢語》、《漢語教科書》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