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文化
字體大小:
2021年2月27日 -
:
寧文山
歷史達人,優質創作者
阿育王是印度半島歷史上少有的能征善戰的君主,阿育王的領土拓展到了印度半島南部,於同一次大陸的夢想只差一步之遙。
阿育王不僅在軍事征服上有著極強的能力,在治國上也獨具一格,尤其在處理次大陸多民族和多宗教問題上有自己的方式,進而促進了印度次大陸在阿育王統治時期的和平。
在宗教上,阿育王信奉佛教,但並未將其立為國教,只是讓其獲得了比其他宗教稍高的地位,這也是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防止佛教僧侶以權壯大。
阿育王如此成功的治國之策為印度留下了豐厚的政治遺產,宗教政策上,實行兼容並包的政策,允許各民族享有自己的宗教發展和自由信奉的權力;民族問題上,允許各民族保持自己的特色,偏遠地區由地方領袖自我治理。
在經濟上,阿育王為發展農業修建水利,自己主動投資商業以帶動全國商業發展,又在全國修建道路,暢通各地聯系。阿育王治國措施為印度文化的興盛奠定了基礎,還為印度文化傳至東南亞提供了機會。
一、阿育王的文治武功
1.阿育王的文治成就
阿育王的統治成就在印度歷史上少有幾個君王能夠達到,他在印度的地位就類似於漢武帝在中國的地位,在很多方面具有開創之功。
阿育王南征北戰,僅一步之遙就統一了印度次大陸,而漢武帝同樣南征北戰,手下得力幹將無數;阿育王在征戰之後信奉佛教,而漢武帝則獨尊儒術。因此,阿育王和漢武帝在某種程度上具有相似性。
阿育王的文治成就中對後世影響最大的要屬寬容的宗教政策,這為印度文化提供了包容性的思想基礎。
阿育王在宗教政策上實行自由政策,允許各個宗教自由發展,前提是不損害國家的統治根基。阿育王的宗教政策為當時印度各宗教的恢複和發展提供了機遇,阿育王實行如此自由的宗教政策主要有兩點原因。
一是因為阿育王深知印度次大陸宗教派別眾多,武力壓制的方式會適得其反,
只能實行引導型方式,彼此和諧共處;二是因為阿育王的統治需要思想支撐,世界歷史上的任何統治都不是單一的物質統治,精神統治也占據重要地位。
阿育王的宗教政策最終獲得了各宗教和各民族和諧共處的機會,原因在於印度次大陸的宗教信仰在生活中占據重要地位,很多民族矛盾都與宗教矛盾有著重要聯系,這一點在中東和中亞都表現得淋漓盡致。
然而,阿育王通過寬容的宗教政策弱化了宗教矛盾,還附帶 減輕了領土上的民族矛盾,因此,阿育王寬容的宗教政策為印度文化的經久不衰提供了最佳來源,
兼收並蓄才能在外來文化的影響下屹立不倒。
2.阿育王的征伐成就
阿育王一生經曆過很多戰爭,雖然所拓展的領土沒有壓力山大的廣闊而狹長,也沒有羅馬皇帝哈德良的遼闊和持久,但卻完成了前人無法完成的擴張夢想,印度歷史上的很多大帝國都沒有完成統一南亞次大陸的成就,大部分是到達印度次大陸中部的山脈地區就戛然而止。
然而,阿育王以雄厚的經濟實力為基礎,越過阻擋前人的障礙,進軍印度次大陸的南部,展開征服戰爭,最後雖然棋差一招,喪失了統一機會,但他已經在統一的道路上走得很遠了。
阿育王的征服成就不言而喻,但他在征服後能夠根據形勢及時調整自己的統治政策,信奉佛教,再次表明阿育王是一個具有雄才偉略的君主。
阿育王在征戰之後,選擇信奉佛教的原因在於兩方面,一方面是因為傳說,傳說阿育王信奉佛教的原因是他為了祭奠在最後一戰中犧牲的無辜者,
於是選擇信奉佛教以贖罪;
另一方面是因為統治需要,阿育王基本統一印度次大陸之後,舊有的征伐政策已經不適應守天下的需要,因此需要宗教予以思想支撐。
阿育王的南征北戰為印度經濟發展帶來了有利條件,這也是其征戰的副產品,張錫模在《聖戰與文明——伊斯蘭與西方的永恒沖突》一書中指出:“印度是歐洲對東方貿易的重鎮……”。
所以阿育王掌握了整個南亞次大陸之後,就能夠促進印度與歐洲的經貿聯系,吸納歐洲的先進文化,然後為己所用,這也是證明印度文化包容性的一個案例。然而,這一點在阿育王時期沒有實現,直到英國主動來到印度才實現了印度文化與西方文化的交流。
二、印度文化經久不衰的奧秘
1.印度各宗教內部的和平共處
印度文化內涵豐富,囊括了很多東西,但對於印度這樣一個宗教占據重要地位的國家來說,即便實現了世俗化,也無法忽視宗教在印度社會中的地位。
印度宗教在印度文化中同樣占據重要地位,所以探討印度文化的經久不衰不能忽視印度宗教在其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印度宗教種類眾多,但在印度社會中表現得比較高調的主要是印度教和伊斯蘭教,而傳統的佛教和錫克教等宗教派別則比較低調,很少會出現這兩大宗教造成的沖突。
印度當時立國之時,就以宗教劃分了印度和巴基斯坦的人口分成,但印度仍然有很多穆斯林,這就構成了印度社會撕裂的重要原因,印度教和伊斯蘭教之間的沖突成為印度社會內部沖突的主要構成部分。
不僅如此,印度教和伊斯蘭教沖突還成為巴基斯坦和印度之間沖突的重要導火索,唐寶才在《伊斯蘭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指出:“‘敬主—忠君—秩序’是傳統伊斯蘭政治文化的集中體現,是穆斯林大眾政治文化的基本特點。”
由此可見,穆斯林和印度教徒在教義上的根本差異是造成雙方沖突不斷的根本原因。
然而,盡管兩大宗教沖突不斷,但兩大宗教內部卻能夠和平共處,這一點與中東完全不同,以伊斯蘭教為例,中東伊斯蘭教有遜尼派、什葉派、蘇菲派等不同教派,彼此之間的沖突不亞於與其他教派之間的沖突。
但印度社會的伊斯蘭教派和印度教內部分歧較小,相互之間能和睦共處,這就能促進印度社會的穩定,鞏固聯系,保障印度文化的經久不衰。
2.印度文化的包容性
印度文化經久不衰的秘訣就是包容性,亨利·基辛格在《世界秩序》中直接說出了印度文化特有的包容性,“對於外來侵略者,它(印度)並不企圖使他們皈依印度的宗教,接受印度的文化,而是泰然自若地接受他們。印度對外國人帶來的成就和五花八門的理念照單全收,從不表現出對於任何一方特別的尊崇。”
“但印度民眾的核心文化對外影響怡然自若,水火不侵。”由此可見,印度文化可以比喻成水,吸納外物後自行淨化,這就是其包容性所在。
印度文化依靠它特有的包容性,將帶有印度特色的思想、建築、宗教等傳到了東南亞和中國等地,尤其是東南亞地區。
雖然這些地區在古代有很多國家都是中國的藩屬國,但因為距離中國核心地區較遠,早已離開中國的五服之地,所以受中國文化的影響較小,反而受印度文化的影響很大,最典型的就是緬甸和泰國的佛教和寺廟深受印度佛教影響。
印度文化行至今日,依然保持發展,但印度文化已經不是過去那種單一的文化特性了,它融合了很多其他社會的文化特色,
比如伊斯蘭社會和西方社會,所以印度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又是一個混合文化,這也是其包容性的結果,
能夠吸納萬物,方能成就自己的偉大。
三、總結
印度文化經久不衰的奧秘在於其固有的包容性,這既是阿育王包容的宗教政策和民族政策,給印度後來統治者帶來的啟示,但也是印度長期積累所得經驗。
印度雖然有婆羅門教、耆那教、佛教、印度教,以及阿育王之後的伊斯蘭教等各式各樣的宗教,但這並沒有造成西歐出現的宗教戰爭。
這些宗教之間的爭論主要停留在論戰層面,並不能上升到影響國家政策的戰爭層面,而且這些宗教最終都能夠和諧共生,成為現代印度的一大特色。
印度文化經久不衰的最典型案例要屬印度教與伊斯蘭教之爭,兩種宗教教義和禮節完全不同,最後卻能共生於印度次大陸,
這就足以說明以印度教為代表的印度文化的強大包容性。
如果說印度教與佛教、耆那教等能夠共生於印度次大陸是因為它們有共同的發展環境,那麼生存環境和經典教義大有差別的伊斯蘭教與印度教也能共生於印度次大陸就表明印度文化有著極強的自我調節能力,善於因時而變,因勢而變。
參考文獻
1. 《聖戰與文明——伊斯蘭與西方的永恒沖突》
2. 《伊斯蘭世界的今天和明天》
3. 《世界秩序》
4. 《印度外交政策分析:回顧與展望》
5. 《地區大國的“大國平衡外交”:以印度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