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歐美

長城的作用何在?美國教授一針見血:長城害慘了歐洲


2021年3月01日 - 歐美小編  
   

老杉說歷史

長城由來

“修築長城既是一種積極防禦,又是積蓄力量、繼續進取的謀略。”
長城最早其實並不是從秦朝開始修建,但作為戰國以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始皇在宏觀全國疆域之後,對於長城的修建有了和過去小國不一樣的想法。

因為清晰地認識到北方遊牧民族對於中原大地的巨大危害,認識到遊牧民族極為強悍的戰鬥力,秦始皇將“戰國時燕、趙、秦三國長城修複並連接起來”
,在之前的基礎上,建造成了“古代世界偉大工程之一的萬裏長城。”

在中原大地還沒有得到統一的時候,各個國家各自為政,雖然偶爾為了生存和發展會聯手,但大部分時候還是相互獨立的。作為一項需要耗費大量人力物力的防禦工事,長城自然不可能在混亂時期,在各個國家各自為政的時候得到長遠穩定的發展。

長城的修築歷史,最早可以“上溯到西周時期。”
當時的周朝是綜合國力較為強盛的國家,為了讓國內得到較長時間的穩定發展,周王朝建立了“連續排列的城堡”
作為抵禦北方遊牧民族的“列城。”
可以說,列城就是最早的長城。

等到周朝分崩離析之後,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但即使是在各國都忙著從相互傾軋生存下來的時候,因為北方匈奴的強大和持續性的騷擾,秦、趙、燕三國也不得不先後“在北部修建長城。”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領會到北方遊牧民族危害的秦國,在統一全國之後,很快就將長城的修築提上了計劃。在秦始皇32年(公元前215年)的時候,蒙恬率領30萬大軍北上抗擊匈奴,成功將“河南地(今內蒙古河套南伊克昭盟一帶)”
收複。

這一戰打出了秦朝的實力和威風,為了進一步鞏固勝利果實,同時也是為了防範北方遊牧民族後續的騷擾,秦始皇決定修築萬裏長城。這樣雖然在短時間需要消耗較大的國力,但對於後續國內的長足穩定發展有著巨大的好處。

萬裏長城的修築成功利用“天險”
等天然地形,“有力地遏制了匈奴的南進。”
因為長城所起到的非常有效的作用,因此在後續的統一朝代當中,為了能夠進一步延續長城的作用,幾乎都有對長城進行修繕。

世界影響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作為受到長城長久以來保護的中原地區,自然覺得長城有無限好,可如果跳出中原往外看,那麼長城對於世界上其他地區人民的影響,可能就不是全然的好了。

巴菲爾德教授出生於1950年,是“美國波士頓大學人類學系主任及人類學教授。”
在研究中國長城在世界當中發揮的作用時,他提到了對於歐洲產生的影響。

中華大地是四面被陸地包圍,只有東南部沿海的地理情況,在珠穆朗瑪峰等世界高峰等天險的幫助下,我國通過長城的修築救就能非常有效的抵禦住大部分的北方遊牧民族,可有著廣闊海岸線,且許多時候都處於分散狀況,很難被統一的歐洲地區來說,他們很難通過修建長城這種措施來抵禦外來入侵。

歐洲的“水平輪廓破碎”
,這使得他們在對外防禦上十分艱難,即使曾經在羅馬帝國的時候達成過大統一,但很快就因為接二連三的戰爭,因為無法讓人們得到長足穩定的生活而分崩離析。

歐亞大陸緊緊相連,對於就位於我國,或者說亞洲西側的歐洲大陸來說,那些無法從我國中原大地掠劫到財富的遊牧民族,自然就成了他們的噩夢。

遊牧民族的生存條件非常惡劣,因為沒有充足的適合於糧食種植的土地,他們只能通過馬匹來捕捉活物,為了保證糧食充足,他們只能通過不斷跟著水源等資源遷徙的方式來生存。“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在長期的優勝劣汰之下,遊牧民族大多擁有極其優秀的作戰能力,以及強悍的身體素質。

當這群驍勇善戰的遊牧民族去到水源充沛,擁有一定生存資源的歐洲大地上時,戰爭一觸即發。隨著包括匈人在內的入侵聯軍的強悍打擊,羅馬帝國不得不一再退讓。曾經強盛一時的羅馬帝國就這樣在戰爭當中迎來了衰敗。

當時,正在危急存亡之際,“羅馬城內爆發了饑荒和瘟疫。”
天災人禍的雙重打擊之下,羅馬遭遇到了極為慘烈的打擊。聯軍攻破羅馬帝國防線後,“在城內肆意搶掠三天”
,使得羅馬帝國的實力遭到大幅度的縮水,為後續羅馬帝國的徹底崩盤埋下了伏筆。

根本作用

“萬裏長城自構築的那天起,就成為中華民族大一統的象征。”
長城的最根本目的本來就是為了中原地區的安定。在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悠久歷史當中,長城在抵禦北方遊牧民族,保護中原大地得到長足穩定的發展這一方面,有著不可磨滅的功勞。

“一千個觀眾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站在不同的立場上,很容易對同一事件有著完全不同的看法及側重點。站在中原人民的立場上,自然而然會覺得長城利大於弊,成功保護了中原人民很長的時。但如果站在歐洲人的立場上,就有一定可能會認為是長城對他們的發展有了消極的影響。

事實上,歐洲大陸的地貌原本就比中原地區更加適合入侵。歐洲內部不像中原大地,中原大地的水資源分布比較集中,主要在於長江、黃河流域,因此國家統一有利於水資源的合理調配,有利於更多人的生存。而歐洲擁有的是較為零散的水資源,即使不統一,基本也不會影響到水資源的獲取。

歐洲的“北、西、南三面分別瀕臨著北冰洋、大西洋、地中海和黑海。”
漫長而零碎的海岸線,使得他們即使擁有相對來說較為強悍的軍事實力,也很難長時間的抵禦外來入侵。

小結: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有的話乍一聽覺得無法理解,但如果跳出當前,進一步了解這種觀點被提出來的原因,可能就能夠慢慢理解了。

作為美國專門研究人類學的教授,巴菲爾德提出這種觀點必然是其來有自的。如果羅馬帝國能夠得到長足的發展,說不定歐洲的歷史就能得到改寫,但在遊牧民族等聯軍的猛烈入侵之下,羅馬帝國走向了衰敗,而歐洲自此再也沒能統一過。因此,從這一角度上,可以說中國長城害慘了歐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