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水族

為什麼我養的觀賞魚怎麼喂都養不胖?


2021年3月11日 - 水族小編  
   

賣藝的老青年

家居達人,優質創作者

我們來說會怎麼判斷觀賞魚有沒有感染寄生蟲呢?

比較簡單的是觀察它們是否出現白便的現象,尤其是魚的肛門排出透明的那種便便,甚至排出的是透明的中空型的便便,這種變化通常是魚兒的腸道功能發生了嚴重的變化,雖然不能100%的借此來判定就是感染了寄生蟲,但這種拖在魚的屁股後面的白便情況基本上都是寄生蟲引起的腸炎的初期症狀之一。

第二個症狀就是魚兒一直就是怎麼養都養不胖,看著魚缸裏面的魚兒每天食欲不錯,吃的也不算少,可是就是養不胖,給人一種就是永遠都是有一點點瘦瘦的感覺。

大部分從外面買的已經感染內寄的魚都會表現出癟肚的特征,有一些奸商會以長途運輸禁食餓的為借口來混淆視聽。的確一些長途運輸的觀賞魚也會出現長期禁食導致的餓瘦和癟肚的情況,但是這種癟肚和因為嚴重內寄產生的癟肚的程度是不同的,有經驗的玩家基本上一眼就能分辨出來。而且商家也會在到魚之後對它們進行調理的,健康的魚兒經過短暫的調養就會恢複到正常的體態,如果新手玩家拿捏不准魚兒癟肚的情況,只要你穩住心態不要著急,記住你眼前的魚的癟肚程度,然後隔幾天再去魚店看一看這些魚兒的狀況就會明了。

老王大哥這缸魚內寄的程度比較嚴重,而且最撓頭的是他把這些魚兒飼養在草缸裏面。在草缸裏面下藥治療的話往往需要大量的藥劑,而且還會對裏面的水草產生一些影響。所以我建議他把魚撈出來用水桶隔離來治療,並給了他一些自己養野生三湖魚做檢疫時候剩下的驅蟲藥。

現在水族市場上的品牌驅蟲藥基本都能夠處理較輕程度的寄生蟲感染,無論是內寄還是外寄,現在都有賣一些特定的驅蟲藥產品,這些驅蟲藥可以幫助把魚的健康找回來。

老青年建議有條件的玩家可以自己嘗試制作藥餌來加強平時的免疫,防止觀賞魚出現內寄的情況。一旦去除內寄的藥物發生作用,魚體內的寄生蟲就會被清除出去。以老青年的經驗來看,大部分健康狀況較好的感染內寄的觀賞魚很少能夠排出活蟲這種現象,這些死蟲基本會被魚體的腸道吸收掉。只有個別的觀賞魚會排出一些絛蟲類的寄生蟲幼體,但這都是一些個別現象。

所以有一些玩家就會誤以為觀賞魚沒有排出寄生蟲,那麼這些藥物就是沒有起到作用的誤區。等到觀賞魚體內的寄生蟲殺沒之後,魚兒的身體就會逐漸的慢慢恢複,體型也不會那麼瘦弱了。其實觀賞魚體型的瘦弱情況是表示它在感染寄生蟲的階段攝取的養分大部分都被寄生蟲消耗掉了,而此時觀賞魚的攝食欲望和活動能力並沒有受到影響,所以有的時候如果寄生蟲感染程度並不是很嚴重的情況下,魚與寄生蟲保持著一種平衡,那就是魚兒體內存在著寄生蟲但是依然能夠保持著一個相對健康的狀況,可是一旦這種平衡被打破,那麼這些觀賞魚就會迅速的轉變為另外一種狀態。甚至在短時間內出現閉口禁食甚至死亡的情況發生。

除了內部寄生蟲之外,我們再來說一說觀賞魚感染外部寄生蟲時的一些特征。我們在觀察魚的時候首先是要注意魚的呼吸節奏。如果觀賞魚的鰓蓋開合的程度過大而且呼吸的節奏過快的話,大部分都是感染了外部寄生蟲的情況。而魚體的肚子一直呈現著一個凹陷的狀況時,那就說明大部分情況下都是有內部寄生蟲感染的可能。

感染內部寄生蟲之後魚體的身形就會特別的瘦弱,無論你投喂蛋白質和脂肪含量多麼高的飼料,它們永遠也吃不回來原來的體型了。當然作為活餌食物來說也是一個寄生蟲的主要來源之一。其實不止是老青年所排斥的絲蚯蚓,活體紅蟲也依然存在著這種可能。如果是一些較大體型的觀賞魚投喂紅蟲的話問題並不是很大,但是一些中小型觀賞魚投喂紅蟲的危險性就要高出很多。所以老青年通常都不是太建議小型魚去投喂這兩種活餌。

老青年建議我們還是選擇使用一些高品質的人工飼料為好,或者是一些采用凍幹技術處理過的無節幼蟲效果都是很不錯的。
當然如果你有條件的話,老青年更會推薦你選擇冷凍的豐年蝦或者幹脆孵化豐年蝦幼體來進行投喂。

還有一種情況是大家比較忽略的問題,那就是作為小型燈魚大家往往都會把它們飼養在草缸當中,就像我的朋友老王大哥這樣。但是有相當一部分的魚友在草缸中還會投放一些米蝦,因為米蝦可以在草缸中起到清除藻類的作用,尤其是以黑殼蝦這種情況最為普遍。

但是大家卻很容易忽略掉其實米蝦也是攜帶寄生蟲的一個重要的宿主,尤其是作為黑殼蝦來說大部分都是從野外采集過來販賣到我們玩家手中的,這就增加了寄生蟲感染到觀賞魚的一個途徑。而且瞎米蝦是比較敏感的低端生物,它們幾乎不可能利用驅蟲藥物來去做檢疫,否則它們很快就會死給你看。所以說老青年建議飼養觀賞魚的時候盡量的避免這些小型燈科魚和有存在米蝦的魚缸進行混養,一來防止魚兒吃掉繁殖出來的幼蝦,二來防止魚兒因為米蝦而感染到寄生蟲。

好了,今天老青年要和大家分享的內容就到這裏了,謝謝大家的耐心閱讀。歡迎大家在百家號裏給老青年留言,我們一起探討水族的方方面面,大家一起學習,共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