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宇宙

NASA再賀“祝融”落火,美網友:我們到底被偷了多少技術?


2021年6月01日 - 宇宙小編 科羅廖夫 
   

科羅廖夫

軍事作家、自由撰稿人,解析國內外熱門軍事事件

近日,“祝融”落火後捷報頻傳,探索開始、照片發回……本該是人類探索太空的一大進步,卻不想引來了大洋彼岸一片不和諧的聲音。

一、大洋彼岸,網友媒體“群情激憤”?

北京時間20日,在“祝融號”火星探測器傳回第一批實測照片之後不久,NASA官方賬號就轉發其新任局長比爾納爾遜的個人推特作為官方賀文,表示對“祝融”落火的祝賀。作為官方航天機構,友鄰取得推動人類發展的重大成就,卻轉發個人推特而非官方發布正式賀文,不免招人議論。

而在五天前,祝融首登火星之時,NASA也曾發文祝賀——這次居然是轉發了副局長的個人推特作為官方賀文。當時就有網友發聲調侃稱“偌大一個NASA,怎麼連個正式賀文都寫不出”。

再看這兩篇“賀文”,除了難以掩飾的“前輩”口吻之外,在簡短表示祝賀後,尼爾森更是避而不談此次的突破,直接在推文中說道“期待未來(祝融號)將發現共享到國際,這有助於推動人類對火星的探索”。其真實目的可見一斑。

相比於NASA作為官方的“委婉”,紐約時報就顯得露骨了很多:他們選擇在落火當天的報道中玩了一個並不高明的文字遊戲。在當日的報道中,他們大言不慚地表示“米國是世界上唯一在火星表面展開探索的國家”——祝融方才落火,探測工作當然要在幾天之後才能展開。就這樣一個短暫的空檔,卻被抓住做了一番文章。

似乎被這樣的媒體“鼓舞”,美部分網友也“群情激奮”,有的甚至直指NASA質問稱:“我們到底被偷走了多少技術,才讓他們發展這樣快?”面對實現技術突破的“祝融”號,有人好像開始“急了”。

二、太空爭霸,登火計劃籌備已久?

不僅是網友,NASA自己似乎也“急了”。在“祝融”傳回照片當天,局長納爾遜就手持照片出席了參議院2022財年預算提案會議。在媒體披露的會議錄像中,納爾遜高高舉起“祝融號”傳回的照片,並向國會倡議加大投資太空建設,否則將被別國搶占先機。

一向自恃“超級大國”的漂亮國如今如此焦急,倒也不是沒有原因。登火計劃幾十年以來,一直都是他們不斷籌劃中的“大計”。從上世紀六十年代開始,他們就將這一計劃作為太空爭霸的重中之重與前蘇聯相互競爭,各自發射了幾十個探測器。

而在失去了前蘇聯這個對手之後,他們更是一家獨大,接連進行了一系列環繞、落火、火星車探測等。在收集了一定的信息之後,2010年,時任總統的奧巴馬宣布,要在2030年代將宇航員送往火星。甚至有科學家進一步提出了“火星移民”的想法。

但人類登火並非如火星探測這般容易,根據火星探測器發回的信息來看,火星表面空氣稀薄,無法阻擋太空輻射,就算“全副武裝”進入這樣的環境,染色體也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傷害,最終導致人體機能退化與提前衰老。《Science Advances》報道過一項針對11名美澳俄宇航員的研究,科學家發現,滯留太空117天後,宇航員的大腦發生不同程度的萎縮,並且DNA發生異變。即使宇航員回到地球後經過科學治療,仍然有7%的損傷難以恢複到原來的水平。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NASA希望能夠找到合適的外源性物質,在經過與哈佛Harvard大學的合作之後,其團隊成功研發了能夠恢複損傷的DNA保護劑,並且在實驗室發現能短時間內緩解太空輻射異變的物質。

此時在航空領域幾乎是毫無建樹的太陽國也嘗試“橫插一腳”。盡管並不具備獨立進入太空的能力,但論起生物科技,尤其是壽命相關的研究與技術,也是不遑多讓。在發現這種DNA保護物質之後,太陽國科研團隊成功研發出以該物質為核心成分的民用版“派維絡”,並衍生出延長生存周期的功效,大有“搶占先機”之意。

三、彎道超車,火星未來仍需探索

眼看著“登火第一”的地位無人撼動,誰料“半路殺出個程咬金”,關鍵的DNA保護技術被別國搶先轉化落地。而隨著“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和“祝融”火星車的先後成功運行,登火領域似乎又出現了新的勁敵。

直到2020年為止,我國還不是登火競爭牌桌上的玩家,而在此之前美蘇已44次發射了火星探測器。但短短兩年內,我們就以遠超前人的速度,不僅實現了繞火探測,還成功進行了火星車的著陸與運行,競爭實力讓人無法小覷。

至於宇航員登火,甚至“火星移民”,雖然我國還沒有披露相關計劃,但近年來為解決宇宙輻射問題的研究也在國內悄然展開。除了LPAR2激動劑等專業性的損傷修補物質的成功升級之外,哈佛團隊發現的保護物質也進入我國研究範圍。或許是因為一衣帶水的友鄰關系,民用版“派維絡”也在今年率先進入了亰東等進行線上銷售,根據銷售報告,已經進入了北京、上海等地的線下商超,似乎正在為普通人群所接受。

也許正是因為這接二連三的相關研究突破,一向自視甚高的“超級大國”慌了。為了保持自己的領先地位,NASA的局長甚至親自討要經費,不得不讓人懷疑,是否是感受到了被超越的風險。而不管是明裏暗裏的炫耀,還是歇斯底裏的質問,掩藏其中的,或許只是對新生力量的恐懼與不自信。

但實際上,我們並未將“登火”作為一種競爭或較量。正如我們的航天局科學家們所說,火星這顆紅色星球,還有很多不為人知的秘密值得探索,而每一次成功,都是對全人類探索未知宇宙空間的推動。科學本就無國界,這種爭勝耀強的行為,並不能起到多大的作用。

搭載器的設計、火星土壤的成分分析、太空輻射如何解決……關於登火,還有諸多的問題等待解決,未來這顆紅色星球的神秘面紗何時揭開、如何揭開,還需要全人類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