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發現

幼兒園開展“慧種植”的探索與實踐


2021年6月13日 - 發現小編 有深度教育講台 
   

有深度教育講台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應盡量為幼兒創設探索和學習的環境,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種植活動作為幼兒親近自然,感知生命的實踐活動,其隱含的教育價值越來越受到重視。但在種植活動的實際開展過程中,幼兒“假自主”“假參與”以及教師缺乏科學引導等現象仍舊存在,種植園地最後變成了老師和保育員大展身手的地方。基於此現象,“慧種植”的理念應運而生。它旨在通過融入智慧、科學的創意和想法,發揮教師智慧引導的作用,充分激發幼兒參與種植的自主性,使幼兒成為種植的主人。

“慧”即智慧,是指生物所具有的包含有:感知、知識、記憶、理解等基於神經器官的一種高級的綜合能力。與智力不同,智慧表示智力器官的終極功能。現如今,智慧較多的與新一代信息技術(如傳感技術、物聯網技術等)掛鉤。本文中的“慧”不僅是運用現代科技開展幼兒種植活動,還指教師運用各種巧妙的思維,細致的觀察和適當的引導來調動幼兒種植的積極性,讓幼兒主動參與到瓜果蔬菜的觀察、養護、管理工作中來,來提高種植活動的實施效果,使種植園地充分發揮作用。

種植活動對幼兒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著名學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說“大自然是幼兒的知識寶庫,大社會是幼兒的生活寶庫。”通過種植探究,培養幼兒觀察、思維等科學活動素養。活動中,教師要指導幼兒運用科學方法、策略進行記錄,對幼兒進行積極的探究啟蒙,讓觀察、探究的種子在幼兒心中萌芽、生根。

通過調查我們了解到,我園教師的平均年齡在28.9歲,大部分教師都出生在城市,家中沒有可供種植的田地,缺乏種植的豐富經驗。因此,在園長的帶領下,全體教師開展了為期半個月的“豆芽成長記”活動,教師們發揮創意,在種植方式上:有土培,水培,沙培,還有“空氣培”;在種植地點上:有放在陽台上,有放在室內避光處,還有放在了密不透風的箱子裏……兩周之後的研討沙龍活動中,每位教師分享自己的“育芽心得”,有的豆芽長勢喜人,已經可以采摘食用,有的早已腐爛變質,臭氣熏天了……究其原因,老師們得出了以下結論:

(1)種植豆芽前,要進行選種,除去破瓣的、幹癟的,蟲蛀以及土等雜質。(2)豆種在播種前要進行浸水處理。(3)將豆芽放置在空氣、陽光、水分、溫度都適宜的環境下。(4)全園豆芽長勢最好的教師提出,有條件的情況下可對豆芽進行淋水處理,淋水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每次淋水時水量要多,將整個容器內豆芽普遍淋到,使淋下去的水與出來的水溫度一樣。另一種方法可以將水灌滿整個容器,然後放走水,這樣重複兩三次即可。淋水時應將培育容器上方的遮物揭開,淋水可輕勻,淋完後要及時將遮蓋物重新蓋密。淋水時間一般4-5小時一次,無論白天、晚上都必須不間斷進行。

通過組織教師種植,老師們對於種植有了基本的前期經驗和觀察意識,而這對於如何指導幼兒的種植活動是至關重要的。

一、教師慧測查,了解幼兒前期種植經驗

幼兒園的種植區不是“花瓶”而是教育的重要場所,為了更好地了解幼兒的前期種植經驗,我園的老師們開展了幼兒種植經驗的測查,調查表中涵蓋了種植對象的確定,種植工具的選擇,種植周期的預測、種植環境的安排和種植過程中突發情況的應對等等。

教師根據孩子們上交的調查表匯總出了一份班級種植調查報告。依據此報告,教師在後期種植活動過程中,就能有的放矢地對幼兒進行指導,為幼兒經驗的增長做好准備。

二、幼兒慧選種,提高種植的自主性

各班因開展種植活動的目的不同,所以在選擇種植對象時也各有側重,選擇種植對象的主要依據有:一是從幼兒興趣出發,二是符合幼兒年齡特點,三是根據幼兒已有的種植經驗,四是結合主題活動的開展,五是針對幼兒偏食現象,六是考慮果實的成熟時間,七是適合當地氣候特點。

三、幼兒慧管理,增強種植的參與性

在種植活動中,管理環節是讓幼兒感受驚喜的過程。看到植物在自己的精心照顧下就長高了,開花了,或發現了一只小小的昆蟲,幼兒都會歡呼雀躍、驚奇不已。同時,管理環節也是幼兒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植物得了病蟲害,或需要澆水,施肥時,幼兒都會主動討論,及時解決問題。

(一)加強觀察,關注植物生長變化

一是創造機會,培養幼兒良好的觀察習慣。把種植活動納入課程計劃,為幼兒持續觀察提供時間上的保證,以培養幼兒良好的觀察習慣。為了增強幼兒觀察的目的性和細致性,要引導幼兒學習一些觀察的方法,如比較觀察、系統觀察等,以幫助幼兒了解植物的生長變化和生長規律,從而建構相關經驗,形成完整的認識。

(二)勤於管理,滿足植物生長的需求

除了澆水、施肥、除草、捉蟲等讓幼兒參與管理外,還應引導幼兒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建構有關植物生長的經驗。例如,幼兒發現有的地方黃豆苗長得多,有的地方長的少。“苗苗少的地方長的又高又粗!”“黃豆們太擠了,都長不大了。”聽了幼兒的議論,教師適時講解了“間苗”的原因及方法,但是,多數幼兒又自己的觀點:“拔下來的苗苗會死掉的!”“它們多可愛呀!我可舍不得!”教師尊重幼兒的選擇,讓他們自己決定是否“間苗”,並讓他們在這種對比性的種植環境中,通過觀察發現種植密度對植物生長的影響。

四、教師慧支持,各類資源輔助幼兒探索

在一次觀察中,幼兒發現青菜的葉子上出現了一個個“小洞洞”,圍繞“洞洞從哪裏來”“洞洞對於蔬菜的生長又有哪些好處和壞處”“有了洞洞的蔬菜還能吃嗎”等問題,孩子們展開了探索。他們搜集資料、詢問專家,對這些洞洞產生了極大的興趣。通過三次調查,翻閱圖書的幼兒認為蔬菜上的洞洞是蚜蟲和青蟲造成的,網絡查詢的幼兒認為這些洞洞是由於銀紋夜蛾造成的……作為教師的我,發現幼兒對蔬菜上的洞洞如此好奇,我也開始思考該如何支持他們下一步的發展。

於是在與配班老師商量後,我們決定在網上購置一台養蟲箱,跟在農村居住的洋洋奶奶借來了幾只蚜蟲,將菜葉放入到養蟲箱裏,通過實驗的方式來驗證孩子們的猜想是否准確。令人驚訝的是,我們下午剛把蚜蟲放進去,到晚上放學前還看不出什麼異樣,經過一夜之後,第二天一早,菜葉上面就有了一個很明顯的洞洞,幼兒十分好奇,扒拉著蟲箱看了很久,有的嘴巴裏面還嘀咕著“我就說吧,就是蚜蟲啃出來的洞洞”。

熱愛思考的亮亮又開始問了:“蚜蟲把我們愛吃的青菜都吃光了,我們吃什麼呢?不行,它是害蟲,我們要殺死它!”圍繞如何殺死蚜蟲,孩子們又開始了新一輪的探索。他們通過詢問、查找資料的方式,瑞楠發現:蚜蟲最怕七星瓢蟲和草蛉。萌萌說:“還可以在農藥站買殺蟲劑,也可以殺死蚜蟲。”於是孩子們紛紛開始行動起來,新一輪的探索又開始了……

五、教師慧觀察,讓幼兒種植更積極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幼兒科學學習的核心是激發探究興趣,體驗探究過程,發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在幼兒種植探究活動中,教師要時刻觀察幼兒,及時梳理幼兒探究活動中出現的關鍵問題,讓幼兒經驗得到分享。在科學活動《豆寶寶發芽》中,教師和幼兒家長都融入其中,和孩子們共同展開探究。

如在“對比”活動過程中,幼兒根據自己的實驗記錄展開熱烈交流。有的孩子認為,豆寶寶發芽需要陽光,有孩子認為豆寶寶發芽不需要陽光,豆寶寶生長需要陽光,並且彼此爭得面紅耳赤,為此,我們引導全班幼兒開展關於“豆寶寶發芽”是否需要陽光的活動,時間是一周。對於每個幼兒的豆寶寶種植條件,我都認真指導,如一定量的水,將豆芽露在空氣之中,保證幼兒的受控活動條件只有陽光。

通過活動,孩子們發現,豆寶寶在陽光下、不在陽光下都能發芽,陽光不是豆寶寶發芽的必要條件。在這個活動基礎上,我讓幼兒將活動時間延長,孩子們發現,豆寶寶發芽後的生長需要陽光。沒有陽光,豆寶寶就不能生長。這樣的交流深化了幼兒科學認知,他們在相互聆聽、合作中達成經驗共識。教師以參與者的身份,與幼兒一起參與種植活動,並在幼兒遇到困難時,給予支持和回應,幼兒的種植積極性才得以保持。

六、家長慧參與,讓種植更有儀式感

豐富多彩的儀式活動可以增加主題的神秘感和幼兒參與的隆重感。例如在播種時,幼兒園舉辦了盛大的播種儀式;當一個種子發芽、開花時,各班級會組織慶祝儀式;當果實成熟時,幼兒園會邀請爸爸媽媽、老師、同伴、廚房的叔叔阿姨一起參加我們的收獲節,當大班的哥哥姐姐畢業了,我們還將舉辦“農場小主人”的交接儀式……這些儀式成為主體活動進程中一個又一個大事件,而這些重大事件對兒童產生了重大的教育意義。

種植區的教育價值實現需要幼兒園、教師充分尊重兒童的主體本位,施展自身的智慧,開發多元化的種植活動和教育課程,並且提供充足的工具材料與指導支持,觀察與解讀幼兒經驗的生長使得種植活動的教育價值可視化,這將有助於深化對幼兒園專業發展的理解,使幼兒園切實服務於幼兒的經驗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