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政治

被政治幹預的歷史:官方二十四史中,哪一本的質量最差?


2021年6月17日 - 政治小編 讀書廣記 
   

讀書廣記

“歷史”有兩層含義,一是

史實,二是

史書,史書用來記載史實。嚴格意義上來說,史實才是真正的歷史,而史書應歸入歷史觀、歷史學之中。就如當天發生的事情與當事人所寫的日記一樣,事情是真實的,而日記則只是一種記憶、記錄。史實是任何人都改變不了的,史書或者歷史觀卻會受到意識形態的干擾,可能有意塗抹與歪曲。當宮廷奴仆們說“歷史就是要維護當代政治的合法性”時,他的意思是指史書要根據政治需要來描繪史實;只要符合政治目的,即使故意歪曲史實、公開撒謊,這些奴仆也會在所不惜。這種低能兒的論調歷史悠久,早被古人運用得爐火純青了。

二十四史中,有好幾本史書因質量不佳而出了新版。分別是《後漢書》、《晉書》、《唐書》、《五代史》和《元史》。《後漢書》主要是因為流傳方面的問題,才被迫一直重修;南北朝之時,已出現過幾十種《晉書》,其中臧榮緒版本的《晉書》質量最高。唐朝之後,

官方主導了修史的工作,房玄齡等人對臧榮緒版的《晉書》進行改造,使其從私人著述變成官方“

禦撰”性質的正史,這是第一部由官方主持重修的正史。之後,五代人編纂了《唐書》,宋朝人嫌棄這本書“文辭卑弱”,又編了《新唐書》。宋朝官方已有一本薛居正主編的《五代史》,歐陽修又私自撰寫了一本《五代史記》,被稱為《新五代史》,導致唐朝與五代共有四本正史。

宋朝以後的史書質量參差不齊,《遼史》失之簡略,《宋史》失之繁蕪,《元史》質量極低,唯《金史》與《明史》簡淨可觀。

其中《元史》是公認的質量最差的一本史書,它是政治過度干擾修史工作的奇葩產物。

《元史》是怎麼編寫出來的?

龔自珍在《古史鉤沉二》中說:“

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世人皆知順治初入關就宣布要編修《明史》,以便宣告明朝已經滅亡,要由滿清政治來書寫明朝人的歷史;但很少有人知道,朱元璋也是這麼對付元朝的,滿清只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而已。

朱元璋於洪武元年出師北伐,將元順帝驅逐出北京城,獲得元朝人編纂的十三朝《實錄》。第二年

,元順帝又棄上都而奔應昌,准備逃回蒙古高原。為了提前宣布元朝滅亡,朱元璋下令於當年二月開局,在十三朝《實錄》的基礎上編一本《元史》。僅用了半年時間,史官們就於八月份炮制出一本初稿,共計三十二卷,只是還缺漏元順帝一朝三十多年的歷史。雖然當時元順帝還活著,但朱元璋覺得如果沒有寫上元順帝一朝的歷史,就無法達到宣布元朝提前滅亡的目的,於是他下令儒臣到北京去查訪舊事,收集資料。到了洪武三年二月,朱元璋宣布重新開局,史官們花了四個月時間,又匆忙拼湊出三十二卷以後的內容,由於皇帝急著要,所以史官們都忙於交差,還來不及統稿就呈上去了。

《元史》兩次開館,

前後耗時僅10個月而已。這部史書卷帙浩瀚,共計260萬餘字,篇幅僅次於兩《唐書》、《宋史》和《明史》。在10個月內完成這樣一部大著作,可見其成書過程之倉促與草率。朱元璋要讓歷史來服務於政治,他以勝利者的姿態來編修《元史》,導致編出來的史書質量奇差,刷了新低。《元史》非但沒有普及開來,而且還成為二十四史中被翻閱最少的那幾部。

《元史》究竟差在什麼地方?在二十四史中,《元史》絕對是最難讀懂的一本。清末小說《孽海花》曾對此進行了調侃,裏面寫道:“其實我那雯青同年兄的學問,實在數一數二!文章書法是不消說。史論一門綱鑒熟爛,又不消說。

我去年看他在書房裏校部《元史》,怎麼奇渥溫、木華黎、禿禿等名目,我懂也不懂。聽他說得聯聯翩翩,好像洋鬼子話一般。”可見在清朝人看來,有能力修訂《元史》,代表的就是一種高水平的學問。《元史》為什麼難讀呢?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第一:世系混亂。元朝存續時間還不到清朝的一半,近百年時間中卻換了十多個皇帝。有父亡子繼、有兄終弟及、有祖孫相傳也有旁系奪嫡更有退而複辟、弟亡兄繼等特殊情況。第二:譯名混亂。兀良合帶、兀良合台、兀良合歹其實都是同一個人的名字;速不台和雪不台也是同一個人,卻分了兩篇傳記;“本紀”裏征服西域的將領叫拔都,“列傳”中卻寫成八都,仿佛是兩人。第三:官名用音譯。“達魯不花”是掌印之官,“紮魯忽赤”是斷事之官,“默爾傑”是善射之武官。一眼讀去,懵然不知所雲。第四:編排混亂。《元史》不按時間先後順序來列傳,而是把蒙古人的傳記集中堆在前面。導致耶律楚材作為開國功臣,傳記排到了第三十三篇。脫脫是元末宰相,卻排在第二十五篇,在耶律楚材之前。第五:同名之人太多。孛羅帖木兒、伯顏、脫脫、阿術等都是爛大街的名字。經常出現幾個人同名的情況。這些問題其實都是可以在統稿的時候加以修正的,但由於編纂過於倉促,所以未能改訂。
後世的史學家大都能指出《元史》中存在體例混亂、前後矛盾、一人數傳等毛病,但我們認為《元史》最致命的問題在於它未能完整說清元朝的歷史全貌,在有些地方還故意矮化元朝。這點魏源就指出來了,他在《元史新編》中說:“自國朝以前,疆域未有廓於元者;而史書之蕪蔓疏陋,亦未有甚於元者。”朱元璋利用《元史》來提前宣布元朝滅亡

除了政治干擾之外,《元史》之所以編得差,還存在客觀原因——這部史書確實不好編寫。

元朝的祖先起自大漠,沒有文字。在建國之後,蒙古人又不能像金國的女真人那樣訪求先朝事跡,所以他們對自己的祖先記載寥寥。自成吉思汗以後,才出現了一本《脫必赤顏》,然而也被皇室供奉在宮中,不供外人閱覽,所以人們對元朝的起源一直處於模糊不清的狀態。對於蒙古兵遠征歐洲的事跡,在《元史》中查不到詳細的記載,所以魏源說:“

舊史太祖、太宗所平漠北、西域數十部無一傳,何以知疆域之所至?”直到他編修《海國圖志》、了解世界地理之後,才知道元朝西部疆域“與今西洋夷接壤。”這點,《元史》中沒有體現出來,這本書對蒙古帝國崛起的這段歷史記載寥寥,占據的篇幅非常之小;它像《金史》描繪金朝那樣,把元朝僅僅描繪成一個入主中原的蠻族部落,沒有意識到,元朝是蒙古帝國的一部分,而蒙古帝國是在征服亞歐大陸之後才統一中國的。

正如明朝並非亡於崇禎自盡,而是亡於南明被滅;元朝也同樣並非亡於順帝北逃,而是亡於北元滅亡。《元史》根本記載不及北元的歷史,《順帝紀》中說:“

八月庚午,大明兵入京城,國亡。”這是把大都陷落當做元朝滅亡的標志,但並不符合實際也不符合史書慣例的。

例如金國在1122年就已經攻克遼國的五京,天祚帝被迫逃亡,但《遼史》並沒有說遼國滅亡於這一年;蒙古人於1215年攻克金國的首都,《金史》也沒有說金國亡於這年,而是直到1234年,金哀宗於蔡州自殺,金末帝突圍失敗,才寫道“末帝為亂兵所害,金亡。”

元順帝出逃跟天祚帝流亡、金宣宗遷都一樣,並不意味著元朝就此覆滅了。況且,在洪武三年以後,明兵仍與元朝大將擴廓帖木兒數次交鋒,這說明攻克大都,但沒有俘虜元順帝,未徹底消滅元朝政權,元朝並不亡於此時。朱元璋是想通過《元史》來宣布在北方的那個政權不再是元朝,而是胡虜了。這跟滿清入關之後,宣布南明為“偽福王”、“偽桂王”一樣。

《元史》以順帝北逃為元朝滅亡的標志,在《順帝紀》的末尾由添補進一段話,說北逃兩年後順帝病逝,大明兵襲擊了應昌府,順帝太子“愛猷識禮達臘從十數騎遁”,之後便無記載了。在清朝人編的《明史》中,我們才找到了關於順帝北逃後元朝的詳細歷史。在明兵襲應昌府後,擴廓帖木兒擁立愛猷識理達臘於居和林,並拒絕向明朝投降的要求。之後元兵數次為邊患,而明軍也屢次北征,終未能徹底消滅其勢力。

元朝與明朝依然共存了一段時間,就像南遷後的金朝與蒙古對峙一樣。

洪武十一年元帝愛猷識禮達臘駕崩,明太祖派使者前去吊唁,其子脫古思帖木兒繼位;二十年,元相納哈出率眾投降於明朝,東北納入版圖;接著明太祖又命藍玉率領十五萬大軍出征漠北,俘虜元朝眾臣,獨其君脫古思帖木兒走脫;脫古思帖木兒在逃亡途中,被部下也速迭兒縊殺,由黃金家族建立起來的元朝真正滅亡。之後才出現“鬼力赤者篡立,稱可汗,去國號,遂稱韃靼雲”的結果。魏源的《元史新編》甚至直到明宣宗宣德九年,瓦剌遣使入朝,獻傳國璽時,才說“元始亡”。柯劭忞的《新元史》則在順帝的後面加有《昭宗紀》,一直記載到脫古思帖木兒時期。

正因宋濂等人修史過於倉促,而且帶有很強的政治目的。所以沒有耐心地對元朝歷史進行梳理和總結,導致整部《元史》的結構混亂、內容繁蕪,讀起來模糊不清,有著不能認識元朝歷史全貌的嚴重缺陷。所以後來才相繼出現了《元史新編》和《新元史》等史書,試圖重新書寫元朝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