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文明

評論1+1:《太空一日》映照的,是人類文明幾千年


2021年7月02日 - 文明小編 正觀黃河評論 
   

正觀黃河評論

正觀黃河評論官方帳號

無論多宏大的事業,落到實處,都是一個個具體的人做好具體的事,都是不斷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

正值神舟十二號三名航天員在中國空間站忙碌工作之際,統編新教材七年級語文下冊中,中國首位出征太空的航天員楊利偉撰寫的《太空一日》課文火了。

文章選自楊利偉的個人自傳《天地九重》,講述了當年神舟五號載人飛船發射升空、返回落地的細節:在飛船發射上升階段,火箭與飛船產生了低頻共振,“在痛苦的極點,我真的以為自己要犧牲了。”最後楊利偉用常人難以企及的意志力,挺過了最艱難的26秒。

此外,他還聽到過“神秘敲擊聲”,在返程中看到舷窗出現“裂紋”,過程堪稱“驚心動魄”。

央視新聞:致敬航天人追星逐月的勇敢

星空浩瀚,璀璨無垠。叩問蒼穹,勇往直前。文字平實的《太空一日》,道出了航天人經年累月的赤誠奉獻。“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是中國載人航天精神的內涵,更是無數航天人踐行的報國信念。從“小艙”到“大家”,從“歸途驚心動魄”到太空“閑庭信步”……讀過《太空一日》,才會懂得無數不為人知的困難,方才匯聚成載人航天的開端。對比幾代航天員“出差”太空的體驗,變化的是中華民族航天夢的不斷進階、航天科技實力的不斷飛躍,不變的是航天人攻堅克難,矢志報國的理想信念。

中國青年報:英雄事跡值得人們關注和銘記

楊利偉進入太空,象征中國太空事業向前邁進一大步,但填補空白、創造歷史,必然要不斷向未知邁進、與潛在危險同行。盡管飛船升空前,對可能出現的各種危險情形,都進行過反複充分的模擬實驗,但作為中國進入太空的第一人,楊利偉仍舊面臨太多未知情形,可能遭遇不確定性事件。這是先行者必然要面對的抉擇考驗,也是中國載人航天事業必須勇敢邁出的一步。面對這些情況,楊利偉表現出訓練有素、臨危不懼的堅持和定力,並未因此陣腳大亂,反而穩住心態,和地面指揮系統形成良好配合,圓滿完成既定任務安排。楊利偉的自述文章被網友稱為“過於偉大”,但實際上,載人航天工程是一項系統工程,除了航天員本人的巨大付出,整個航天事業背後必然有很多不為人知的英雄事跡,值得人們去關注和銘記。

新京報:將航天精神種到少年心田

這不是科幻小說,而是真實的太空探險之旅。對中國第一個登上太空的航天員而言,這次太空之旅充滿著未知,艱險,甚至不可預期的死亡。在重溫楊利偉“遨遊太空”的經曆時,我們能真切感受到我國航天人的勇氣和無畏,以及對待科學的審慎和嚴謹。正是一代代航天人自立自強、不畏失敗、勇於探索、勇攀高峰,才有這一次次滿載而歸的科學探索。這篇課文在專門設置的有關科學探索的單元,突出的是探險。所以,《太空一日》入選語文課本,它的價值還在於將中國航天員的這種探索精神、無畏勇氣,種到孩子的心田,萌發出科學的枝丫,繼續開拓中國科學的未來。

澎湃新聞:激發無數人對科學探索的向往

當所有人都在仰望星辰大海的時候,楊利偉用“過來人”的視角,向大家展示了航天英雄眼中的世界,僅此一點,就足以激發無數人對科學探索的向往。這是一篇扣人心弦的文章,其引人入勝之處,不僅在於披露了太空的花絮,更在於袒露了英雄的心跡。作為中國載人航天第一人,楊利偉是一個不朽的傳奇,但在他的內心深處,英雄只道是尋常——他也會忐忑不安,也會緊張恐懼,但他從未放棄對未知的探索,以及對生活的熱愛。語文從來都不只是教授工具性知識這麼簡單,如何賡續文化傳承、培養藝術情趣、展現時代精神,始終都是語文教材必須面對的嚴肅課題。對未知領域保持探索的興趣和想象,是人類社會不斷進步的動力。從這一點來說,《太空一日》映照的,又何嘗不是人類文明幾千年?

紅星新聞:驚心動魄的“航天精神”

隨著中國航天事業的持續突破,這些年我們常常說到“航天精神”。“航天精神”有著非常豐富的內涵,具體到身處征途中的航天人來說,勇於攀登、嚴肅認真,顯然都是重要特征。這在楊利偉的這篇文章裏有生動闡釋,在楊利偉以及更多中國“太空人”的征程中也有直觀感受。“神五”載人飛船成功叩訪太空,如此值得濃墨重彩的歷史性事件,在功臣楊利偉這裏,卻是樸實無華的“太空一日”。這種反差富有啟迪意義:無論多宏大的事業,落到實處,都是一個個具體的人做好具體的事,都是不斷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這也是我們普通人可以從“航天精神”中汲取的智慧和動力。

南方日報:真正明白他為什麼是英雄

《太空一日》刷屏,傳記與時事呼應後產生的共鳴與情感共振,折射著網友對偉大探索精神、航天精神的敬佩。網友一邊圍觀“天上也能騎動感單車、吃上魚香肉絲、宮保雞丁等航天招牌菜”等趣事,一邊通過《太空一日》致敬前輩們的艱苦探索,贊歎“真實的故事遠比小說精彩”“小時候不懂,長大了才真正明白他為什麼是英雄”,相信更加深刻地讀懂了“賡續精神、砥礪前行”的意義和責任所在。這是一節面向全民的科學探險課,也是一節生動的思政課。《太空一日》以第一視角細膩刻畫了楊利偉經曆的5次意外和應對,使讀者更容易置身其中,感受航天員面對的生理心理雙重考驗,直觀感受到他們面對困難時的沉著冷靜,進而深入領會中國航天精神。

網友跟帖:當時不懂,現在看好感慨

蘿北不分南北——

看神舟十二號飛天直播的時候,講解有聊到這個情況(人體共振),楊利偉老師就很平常地說起自己是遇到共振了。後來看《太空一日》才知道其實驚險萬分,真的不容易,真的很厲害。

北鬥_玉衡——

看見科學家們這種探索的精神,真的好想哭啊!

奶茶半糖加芋圓——

結合那篇《太空一日》看,更能融入到航天員和設計師們的感情裏去,當時還不懂系統總設計師為什麼流淚,現在看好感慨。

禛信——

楊利偉在文章裏提到的10Hz低頻振動跟內髒形成共振,在視頻裏能看到這一發射階段,也就理解了科學家們反複念叨“眨眼睛”時的心情,以及收到楊利偉報告拋整流罩時的如釋重負。
想想當年的自己也很有意思,一直在想:他就一個人啊,遇到問題怎麼辦,都沒人搭把手。直到落地出艙才放心,終於到家了。

dadofnine——

真的是拿命換來的經驗,才有後面的數次安全載人航天飛行。第一個太不容易了。

編輯:梁冰

統籌:王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