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歐美

印度為何成不了世界工廠?這些被美國當“奴隸”的勞工,知道答案


2021年11月15日 - 歐美小編  
   

排頭聚焦18:48排頭兵融媒體旗下官方帳號

11月11日,一起非法誘騙印度勞工案引起了印度民眾的不滿。據外媒報道,近日,幾百名印度工人被一家總部位於美國的印度教組織,誘騙到美國各州修建神廟,工作危險不說,工資還低,時薪只有一美元。

類似的情況並不少見。此前,一位在意大利農場打工的印度勞工表示,當地有超過40萬印度工人被剝削,近10萬人遭受非人道待遇。他每天要工作12-13個小時,全年無休,而每月只能得到100-150歐元(約合人民幣800-1100元)的薪資。但他卻不敢抱怨,因為之前尋求法律援助的時候,受到了農場主的死亡威脅。

眾所周知,印度是全球第一大勞工輸出國。以疫情發生前的2017年為例,印度的海外勞工數量高達1640萬人,海外勞工匯款流入額為690億美元,占當年印度GNP(國民生產總值)的2.8%。這還只是登記在冊的派遣勞工,如果算上偷渡、被誘拐之類的非法勞工,真實數字遠高於此。

這其中,大多數廉價勞工都去了中東,至於我們熟知的美國矽谷IT人才,只占極少一部分。有人說,這是莫迪上台後,為了把人口負擔變成人口紅利,才把這些過剩的勞動力派遣到國外,創造外匯收入。實則不然,印度的勞工輸出史,從19世紀就開始了。

1833年,英國廢除了奴隸制,開始引進勞工。印度作為英國最大的海外殖民地,擁有大量的年輕勞動力,而且相較於非洲黑人來說,印度人素質高,性格溫和,比較聽話,所以印度勞工更受殖民者青睞。

當時,蔗糖對於歐洲國家來說,就是財富和權勢的象征,只有達官富人才吃得起。英國人抓住了這一契機,在南非、毛裏求斯、斐濟等殖民地大力開發甘蔗種植園,並派遣大量印度勞工到這些國家種甘蔗。

後來,勞工契約結束,這些印度人並沒有回到自己的國家,反而留在當地,代代繁衍下來。時至今日,在一些非洲和太平洋國家中,印度裔占據相當大的比例,尤其是毛裏求斯,印度裔群體占該國總人口高達62%。

可能從那個時代開始,印度勞工就產生了,我們是世界上最強大國家的派遣員工的幻覺。實際上不只是勞工,印度整個國家都有這種大國情結,這一點,在印度獨立運動中體現淋漓盡致。

多年來在英國的殖民統治下,印度經濟一直受到壓迫,這對於獨立運動領導人甘地的刺激非常深,所以他特別注重經濟上的獨立自主。

當時甘地強烈抵抗英國紡織品,堅持要自己用紡車織布,自力更生。同時,他堅持發展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堅決反對工業化。最矛盾的是,甘地也強烈反對貧窮。

對於丹麥、挪威這樣體量比較小的北歐國家,專注於小農經濟是可以實現富足的,但這明顯不適用於體量大的國家。所以,甘地雖然被稱為“聖雄”,但對於構建一個國家來說,他其實是不合格的。

甘地的學生尼赫魯就不同了,他從一開始就想要實現工業化,但自己又缺乏經驗,英國殖民者那一套肯定是不能學的,所以只能照搬蘇聯的計劃經濟。結果,好的沒學會,貪汙腐敗、效率低下這樣的壞風氣倒是一直保留至今。

此外,印度工業化失敗的根本原因在於,他們沒能完成土地改革,土地不能收歸國有,根本無法為工業項目提供援助,畢竟,尼赫魯本身就是地主家的兒子,家有良田萬頃,要讓他為了工業化革自己的命,他表示堅決不行。

因此,尼赫魯陷入了一個比較尷尬的境地。一方面,他大力推進改革,觸及到傳統勢力的利益,矛盾日益激化。另一方面,他自己本身也是傳統勢力的受益者,無法將改革進行到底。

為了轉移國內矛盾,尼赫魯想到了一個好辦法,如果能把最強大的鄰國打敗,他的威信就會大大加強,改革之路就會順暢很多。

但他萬萬沒想到,1962年中印戰爭,印度把侵略戰硬生生地打成了首都保衛戰,在南亞次大陸上演了一場非洲角馬遷徙的奇觀。戰後,印度徹底掉下了所謂的“第三世界領袖”的神壇,尼赫魯也在不久後鬱鬱而終。

雖然師徒倆的強國之路都轟轟烈烈的失敗了,但他們還是為印度留下了寶貴的遺產,那就是寶貴的人權。彼時的印度,憑借不屈不撓的鬥爭取得了獨立,不僅受到了第三世界的尊重,還因為國大党(甘地和尼赫魯的政党)的平均主義和平權運動,成為全世界最受尊重的人權國家,即使面對自由民主的西方國家,印度也還是有底氣的。

尼赫魯當政時期,開始了制定勞工保護法律的先河。事實證明,印度從英國繼承的文官制度和法律體系,對於勞工保護來說簡直是災難。

我們都知道,印度是個聯邦制國家,各邦都有自己的法律法規,中央的政令一般傳不出首都新德裏。就勞工問題而言,中央政府和各邦政府都有權管轄。時至今日,中央已經頒布了44部勞工保護法,地方就更多了,粗略統計大概有200多部。

換句話說,一個企業要想進軍印度市場,僅在勞工保護方面,就得學習近250部法律。這其中的條令,包括了企業可能會遇到的所有問題,諸如工作時間和環境、薪資、加班、休假、裁員解雇之類,應有盡有。

比如,制造業工人每周工作時長不超過48小時;禁止女性上夜班,美其名曰保護婦女;要配備食堂和洗手間,洗手間是真正可以洗手的地方,不只是廁所;工人加班要給雙倍工資;工資要以現金結算,不能用實物抵押。

同時,工人也不必擔心勞工保護法不按規定執行,因為文官會隨時隨地為你保駕護航。印度的工商官員很勤快,時不時地到企業視察,監督勞工保護法的執行情況。只要有一點不合規,立馬罰款整頓,嚴重的還有牢獄之災。

如果你以為這些官員是真心實意為人民服務,那就大錯特錯了,他們只不過是想多拿點企業孝敬的“冰炭銀”。

最讓投資者望而生畏的是,印度的雇傭制度幾乎是終身制的。如果一個企業的工人超過100人,老板就沒有擅自裁員的資格了,必須得到政府批准。政府當然不會批准,這些工人可都是白花花的選票啊,他們要是沒了工作,下一個丟飯碗的就是政客。

如果投資者覺得太過苛刻,想要關門走人,也要政府同意才行。同理,政府不會同意,也就是說,如果公司員工達到了一百人,除非破產,否則就無法裁員或關門。

所以,印度的企業大多是不願意做大做強的,也很難吸引外資。前幾天印度交通部長還喊話特斯拉來印度建廠,被馬斯克婉言拒絕,不了不了,我們這種小產業,實在是玩不起。

表面上看,印度對於勞工的過度保護,符合政治正確,實際上卻阻礙了印度的現代化發展,無法完成從農業到制造業的轉型,就不能為這個人口大國提供足夠多的勞動崗位,導致大批勞工出走海外。正是因為國內找不到工作,印度勞工才會被騙去打黑工。而這也正是莫迪政府現在面臨的困境。

莫迪執政的前兩年,想試試水,對征地和勞改小小地動了一刀,結果立馬引起了工人和農民的大規模遊行示威。於是他又走起了尼赫魯的老路,試圖用戰爭團結人心,轉移國內矛盾,所以才有了這幾年的中印邊境沖突。

至於他會不會成功,可以參考尼赫魯的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