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健康

狐大醫 | 體檢發現腦殼裏有“腔梗”!我該怎麼辦?


2022年2月26日 - 健康小編  
   

出品 |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

作者 | 駱翔、黃浩

編輯 | 胡鑫

50多歲的王先生,單位體檢做了頭顱CT,CT報告上寫著“腔隙性腦梗死”,體檢中心工作人員建議王先生到神經內科就診。王先生非常擔心自己的身體情況,連忙掛了神經內科的專家號,詳細詢問病史和完善檢查後,專家卻說他沒有“腦梗死”。

慶幸之餘,王先生不禁納悶,片子上說有,專家說沒有,到底有還是沒有?

頭顱CT是體檢項目中有關中樞神經系統最常見的檢查,CT報告上經常有“腔梗”、“腔隙性腦梗死”等字眼(“腔梗”是“腔隙性腦梗死”的簡寫)。這種情況尤其在中老年人中多見,甚至有些30—40歲的青年人的體檢報告中也會出現。

猛一看這些字,很多人以為自己得了腦梗死,那麼,CT報告上出現“腔梗”是不是就意味著“腦梗死”呢?



  

CT報告上出現“腔梗” , 只是“影像學發現”

影像科醫生在CT片子上發現大腦中有小的、低密度(黑色)的病灶(如下圖所示,紅色圈圈內的病灶),常常用“腔隙性腦梗死”來指代這種影像學發現,屬於影像學的描述性診斷。但這個不代表現在就得了“腦梗死”這個病,只是說明腦袋“得過病”,導致CT上出現類似這種影像學表現的可以是擴大的血管周圍間隙、點狀的腦白質病、小動脈閉賽性腦梗死等腦小血管病。也就是說,影像學發現和疾病不是一一對應關系,CT上發現的病灶並不指向一種確定的疾病,就像地上發現一個彈坑,我們只能說這個地方被武器擊中過,但具體是什麼武器,還不明確。

確診“腦梗死”, 需依據頭部磁共振(MRI)結果

腦梗死簡單來講呢,就是血管堵了,導致腦組織沒有血液供應而壞死。而“腔隙性腦梗死”,在以前的神經病學教材中,指的就是腦部的小動脈病變,導致的腦實質缺血壞死,直徑一般不超過15~20mm,可出現輕偏癱、感覺異常等症狀,也可以無症狀。隨著科學的發展呢,這個“腔隙性腦梗死”的概念現在也逐漸被“小動脈閉塞性腦梗死”來取代,老一輩的醫生一般說“腔隙性腦梗死”,而年輕的醫生會說“小動脈閉塞性腦梗死”。

但是,不管怎麼說,臨床醫生確診“腦梗死”一般是要頭部磁共振(MRI)的檢查結果作為依據,病人可以有症狀,也可以無症狀。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用CT去檢測這種小的急性腦梗死灶,檢查結果隨著時間變化而不同。發病早期,CT上可以不會出現任何異常,需要做磁共振才能早期發現病灶(如下圖所示)。之後CT上才會出現小的低密度灶,被影像科報道為“腔隙性腦梗死”,但不如磁共振看得清楚。磁共振對於腦梗死的早期准確診斷意義重大。

總之,CT上發現的“腔隙性腦梗死”,並不等於目前就得了“腦梗死”。當然,在眾多潛在的病因中,人們最擔心的還是小動脈閉塞性腦梗死。既然發現了異常,那就是對我們敲響了警鐘,需要我們開始留意自己的身體了!

下一步怎麼辦?

首先,不要有很大的心理負擔,建議前往神經內科進一步咨詢。根據我們的經驗,多數情況不需要住院輸液,做好預防就行了。



  

預防措施包括:

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煙、戒酒、合理飲食、適當運動;

控制血管高危因素,包括高血壓、高血糖、血脂異常、肥胖等;

定期醫院檢查,包括心電圖、磁共振等檢查。

同時,也需要重視這個問題。因為這個還是提示腦袋發生過一些病變。CT上發現的“腔隙性腦梗死”很多都是腦袋裏面的小血管病變所致,包括小動脈閉塞性腦梗死、腦白質病、血管周圍間隙等。在學術上,我們統稱這一類表現為腦小血管病,它是由於各種病因影響腦內小動脈、微動脈、毛細血管、微靜脈和小靜脈所導致的一系列綜合征。急性發作可表現為腦梗死或者腦出血,慢性發病過程可表現為認知功能下降、癡呆、抑鬱、步態障礙、吞咽和排尿功能異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