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歷史

蘇軾的周瑜和羅貫中的周瑜,到底哪個才是真的?英雄為何成反派?


2022年6月12日 - 歷史小編  
   

蘇軾的周瑜和羅貫中的周瑜,到底哪個才是真的?英雄為何成反派?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在蘇東坡的筆下,周瑜,一個智勇雙全的英雄形象躍然紙上,令人無限憧憬。但在大多數人心中,談及“羽扇綸巾”,人們第一時間想到的是諸葛亮而非周瑜,不但如此,周瑜的形象反而是亦正亦邪且偏向於“反面”的,一直流傳到現在。同一個周瑜,為什麼會有如此巨大的反差?蘇軾筆下的周瑜與羅貫中筆下的周瑜到底哪個才是真的呢?

一、史書當中的周公瑾

在至今為止有關三國的原始史料當中,最可靠的當屬陳壽所著的《三國志》以及裴松之為其做的注解。換句話說,《三國志》中的周瑜形象是很貼近實際的。公元175年,周瑜出生於安徽廬江一個士族家庭,後與孫堅長子孫策結為兄弟。孫堅去世後,周瑜開始輔佐孫策開創江東霸業,24歲時便被封為建威中郎將。孫策遇刺身亡後,周瑜繼續輔佐其弟孫權,使得孫吳集團力量不斷擴張。

周瑜自20歲左右便踏入仕途,並四處征戰,其軍事才華也最為人稱道。公元208年,赤壁之戰爆發,周瑜堅持勸說孫權不要投降曹操,並親自帶領吳軍與劉備聯合,共同擊退南下的曹軍,以一己之力促成三足鼎立局勢的形成。在赤壁之戰中,周瑜展現出的不僅是他傑出的軍事才能,還有他冠絕群雄的魄力與戰略智慧。當時的曹操在北方戰無不勝,即使連袁紹這等強勁的勢力集團都被曹操一掃而空,此次南下更是帶數十萬兵甲,此外曹操還挾天子以令諸侯,在道義上也占據主動。反觀孫權,不過占有江東一隅,兵力不過幾萬人,而且其集團中的大量文官都主張向曹操投降。但年少成名且多年征戰沙場的周瑜沒有選擇屈服,他在朝堂上與文官集團展開辯論,稱曹操為漢賊,抗擊曹操是大義所在,即使吳國軍事上處於弱勢,但若能發揮當地多江河且曹兵不善水戰的優勢,一定能取得勝利。



  

於和偉版曹操

有人看到這一段故事或許感到十分熟悉,因為在《三國演義》中,周瑜的這段經歷被羅貫中分給了諸葛亮,才有了諸葛亮“舌戰群儒”的故事。但事實上,是周瑜而非諸葛亮,促成了孫吳集團最終決定與曹軍開戰。

除赤壁之戰外,周瑜還向孫權提出了一條頗有戰略眼光的建議,那就是孫權西進巴蜀,吞並漢中,最終聯合馬超,推進北伐。這顯然是一項十分龐大的戰略設想,一旦可以實現,則孫吳可以將整個南方與西北聯成一片,進而對北方的曹操實現包圍。周瑜對蜀地的重視,與諸葛亮《隆中對》的設想如出一轍。但可惜的是,就在周瑜提出建議的當年,他便突發疾病,在巴丘去世,年僅36歲。

二、周瑜形象的演化

由上文可以看出,周瑜不但是一位年少成名的青年英雄,還是一位兼具軍事與戰略才能的沙場儒將,他提出的許多戰略性設想與諸葛亮相比也不遑多讓。但周瑜在史書中如此正面的形象並沒有在後世一直流傳下去,相反,伴隨著各種小說筆記與民間說書話本的出現,周瑜的形象開始向反面發生變化。

三國之後的中國進入數百年的割據狀態,直至隋唐時期才得以重新統一,隋唐時期的中國文化也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三國的故事在隋唐時期開始流行開來,在此時的各種文學作品中,周瑜的形象還是以正面居多,像李白《赤壁歌送別》“烈火張天照雲海,周瑜於此破曹公”,王維《同崔傅答賢弟》“周郎陸弟為儔侶,對舞前溪歌白紵”等,都是對周瑜少年英雄形象的描寫。如果說隋唐時期的周瑜形象,與史實差距並不大的話,至宋元時代,周瑜形象便開始發生較為明顯的改變。

黃維德版周瑜

在傳統印象中,宋代一般是文化昌盛但軍事卻十分弱勢的時代,尤其是南宋,只能偏安江南。這種反差使得宋代尤其是南宋時代的人們,極其注意所謂的“正統”。簡單來說,就是宋朝意識到自己在軍事上無法與北方的遼、金、蒙元抗衡,便希望通過確立文化上的正統性,來使自身的存在獲得一種道義上的正確性。

在這種條件下,三國之中必定要有一個國家為正統。北宋時期,司馬光在編寫《資治通鑒》時,還是堅持以往的定曹魏為正統,對蜀漢具有一定正面描寫的撰寫方法,那在這種情況下,最沒有存在感的孫吳自然淪為不正統的一方,周瑜的地位也就隨之被大幅度降低。但至南宋,由於朝廷與孫吳一樣都偏安江南,周瑜力主抵抗北方曹操南下,在南宋的地位反而得以提升。總的來說,宋代正統論的出現,使周瑜的形象開始脫離固有的史實,被增添上了許多政治色彩,這使得周瑜的形象時而被尊崇,時而被貶低。

蘇軾給予周瑜高度評價

三、周瑜負面形象的最終確定

自元代開始,民間開始流行說書話本與小說話本,這為明清時代出現的小說熱潮打下了基礎。自元代開始出現的三國故事話本裏,周瑜的形象已經開始出現一些負面化的描寫,他的遠大抱負不再被作者突出,反而開始成為一個沉迷於溫柔鄉的無能將領。至明代,三國故事在歷經千餘年的加工改造之後,被羅貫中融會貫通,著成了流傳千古的《三國演義》。

羅貫中像

有人或許以為,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對周瑜有許多負面描寫,其實並非如此。羅貫中著成《三國演義》後,後世曾對其多加刪改,尤其以毛宗崗點評本《三國演義》影響最為突出。事實上,現在通行的《三國演義》,並非羅貫中版的《三國演義》,而是毛評本《三國演義》,也正是在這一版本的三國故事中,周瑜的負面形象被徹底固定下來。

毛宗崗點評本與羅貫中原版的《三國演義》最大的不同點在哪?那就是毛本以南宋朱熹的“正統論”為原則對全書進行修改,朱熹一向尊劉貶曹,蜀漢政權是他心中的正統所在。因此在毛本《三國演義》中,劉備集團的地位大幅度提升,相反,曹魏與孫吳集團的事跡或被刪減或改寫。就孫吳部分來說,原本中周瑜輔佐孫氏開拓江東的故事及其展現出的少年豪氣,都被毛宗崗刪減,周瑜的形象從具體變得模糊,從少年英雄淪為一名普通將領。



  

與此同時,為了凸顯蜀漢的正統地位以及諸葛亮的智慧,毛本將諸葛亮的形象重新進行了塑造,體現周瑜智慧的故事、功績或被刪除,或直接以移花接木的方式換到諸葛亮的身上。目的很簡單,那就是蜀漢要高於東吳,諸葛亮要強於周瑜。今天我們在看《三國演義》赤壁之戰時,就只見到周瑜給諸葛亮下絆子,反而看不到他在戰爭中發揮的巨大作用。一個心胸狹隘且本事稀松的孫吳將領周瑜的形象就徹底確立下來,這也是今日大多數人心中周瑜的形象。可以說,毛宗崗點評本《三國演義》把周瑜黑得透透的。

文史君說:

周瑜本是一代豪傑,雄姿英發,但在今天大多數人心中,其形象卻恰恰與之相反。歷史是不能改變的,但人們的歷史記憶卻可因多種外力的影響而發生較大改變,文學作品便是對歷史記憶進行修改的最為突出也是最為直接的方式。這也提醒我們,我們看到的“歷史”可能並非是真實的歷史,真實的歷史需要我們有著更加敏銳與智慧的眼光,從無數個虛假的故事中才有可能找尋回來。

參考文獻:

1、韓放:《周瑜形象生成史》,渤海大學2014年碩士學位論文。

2、溫梁華:《論三國演義與其歷史原型的異同》,《雲南師範大學學報》1995年第5期。

(作者:浩然文史·小太陽)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注明外均來自網絡搜索,如有侵權煩請聯系作者刪除,謝謝!

浩然文史是全博士團隊文史科普自媒體,全網主流平台文史類優質作者。
讓專業的歷史更有趣,讓有趣的內容更有深度。古今中外,考古文博,更多內容請關注我們的同名公眾號(id: haoranwen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