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歷史

諸葛亮為何不走子午谷?千年後他仿效魏延之計,慘遭淩遲1000刀


2022年6月25日 - 歷史小編  
   

三國演義中,蜀漢丞相諸葛亮五度北伐曹魏的壯舉,至今仍讓人敬佩,甚至時常還在網絡上討論“誰守得住街亭”,此外,另一熱門話題就是,大將魏延所提出的“子午穀奇謀”究竟有沒有可能成功,歷史上也掀起一陣議論,而在三國後的千餘年時間,明末“闖王”高迎祥用實際行動來告訴世人,此計行不通。

▲諸葛亮回絕魏延的“子午穀奇謀”。(圖/翻攝自百科詞條)

魏延的名聲、功績,與趙雲相近或略勝一籌。而在前將軍關羽、左將軍馬超、右將軍張飛、後將軍黃忠之後。劉備進位漢中王時,魏延遷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趙雲遷翊軍將軍領中護軍。後主年代建興元年,魏延為鎮北將軍,封都亭侯,趙雲則至鎮東將軍、封爵永昌亭侯(亭侯)。建興八年,魏延更至征西大將軍、封爵南鄭侯(縣侯),此時趙雲已歿。

眾所皆知,諸葛亮一生用兵謹慎,不曾用險計,主張按部就班,先取得盛產馬匹的隴右一帶後,再逐步蠶食曹魏;魏延則提出“子午穀奇謀”,他認為,當時長安守將是世家子弟夏侯楙,且城中只有為數不多的兵士駐守,自己僅需5千精兵帶上10日口糧,即可從子午穀的險峻山道,神不知鬼不覺突襲長安,後續諸葛亮再引兵由斜穀趕到長安支持,長安必破;但諸葛亮認為此計太險,回絕魏延的提議。

▲諸葛亮一生用兵謹慎,不曾用險計,主張按部就班。(圖/翻攝自百科詞條)

事隔1千多年後,在崇禎9年(1636年),明末“闖王”高迎祥也有著與魏延相同的戰略。高迎祥是李自成的親戚,或稱舅父,高迎祥在明熹宗天啟(1621年-1627年)年間聚眾於甘肅境內起事,號稱“闖王”。



  

崇禎八年(1635年)一月六日,農民軍陷滎陽。高迎祥與諸將張獻忠、羅汝才、老回回、革裏眼、左金王、改世王、射塌天、橫天王、順天王、混十萬、過天星、九條龍等十三家流寇首領,七十二營大會於滎陽,研議拒敵,李自成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戰”方略。

▲李自成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戰”方略。(圖/翻攝自百科詞條)

崇禎九年(1636年),高迎祥自湖廣複出,來到陝西,欲自漢中進攻西安,在朝廷大軍的圍攻下,高迎祥出兵子午穀,打算偷襲長安,初期不易占據陝西一帶,無奈,子午穀崎嶇難行,高迎祥走了15天,才走出穀口,早已是強弩之末。

而更慘的是,駐守在該處的陝西巡撫孫傳庭早已守在黑水峪以逸待勞,激戰4天後,高迎祥兵敗被俘,被押解到北京,後來崇禎皇帝更下令淩遲處死他,最終,高迎祥被淩遲了多達1560刀,死狀極為淒慘。



  

▲高迎祥被淩遲了多達1560刀,死狀極為淒慘。(圖/翻攝自百科詞條)

盡管兩者狀況不可比擬,不過,大軍歷經千辛萬苦穿越子午穀,早已兵疲馬困也是不爭的事實,極有可能遭到一舉擊潰,諸葛亮之所以不采納魏延的建議,也可從此看得出來。

▲三國蜀漢名將魏延主張“子午穀奇謀”。(圖/翻攝自百科詞條)

參考資料:《明史》、《三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