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歷史

清朝害怕打仗,為何領土會從明朝300萬擴張到1300萬平方公里?


2022年7月31日 - 歷史小編  
   

現代人對清朝的理解大多都是害怕打仗,只要有列強來打仗,清政府立刻就割地賠款,以避戰求和。

尤其是中法戰爭中,清政府在鎮南關取得大捷之後,挾勝與法國求和,在甲午戰爭中,明明還有一戰之力,結果北洋水師在威海衛裏面被人包了餃子,在近代以來極力否定清朝的學者眼中,清政府就是一個廢物政府,不堪一擊。

其實這都是對清朝的一個誤解,只要稍微讀那麼點歷史,就會發現,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能打的朝代,沒有之一。

從建國以來就完全是靠打仗在撐著,這是從努爾哈赤到皇太極建立政權時期就有的傳統,美其名曰“以騎射為根本”,有好多諷刺清朝政權的人就斷章取義,清朝統治者思想落後,到槍炮大行其道的時候,還在注重“騎馬”和“射箭”,怎麼可能不打敗仗?其實“以騎射為根本”的真實意思就是不能忘記打仗的本領。

也正是這些戰爭,尤其是對外戰爭,使得清朝的領土面積不斷擴大。

清朝時期的戰爭從努爾哈赤開始算的話,曾經跟明朝打了一輩子仗,這就不提了,皇太極在位期間,除了與明朝戰爭之外,相繼兩次重挫朝鮮,使得朝鮮臣服,又通過武力收複蒙古。



  

順治時期,清軍入關後一直沒有停止戰爭,戰火從北京一直燒到西南,最終將明朝殘餘勢力和農民起義部隊完全打敗。

到康熙時期,平定三藩,收複台灣,抗擊沙俄,親征准噶爾,這就不用說了,要說對外戰爭這一塊,康熙是真的能打。

清朝真正進入和平時期,實際上是在雍正時期開始的,盡管我一再說明雍正是一個勤政的好皇帝,但是他把精力都用在了對內改革上,真正對外戰爭並不出彩,在對准噶爾的戰爭中陷入對峙階段,也是第一個割讓土地給沙俄的皇帝,開創割地的先例。

清朝最後一波對外擴張,到乾隆時期,自詡“十全老人”的乾隆,自然要在“文治

武功”方面下功夫,文治很簡單,武功就有點費勁了,但是乾隆還是通過幾場大型對外戰爭,不但對准噶爾政權造成毀滅性的打擊,也極大地鞏固了邊疆統治,使得清朝的國土面積達到巔峰。

清朝時期唯一相對穩定,沒有對外戰爭的皇帝,應該是嘉慶年間,這種相對穩定的政治環境應該是從乾隆晚年就已經開始了,雖然表面還是康乾盛世,但是背後卻是政治腐敗,民生凋敝,農民起義此起彼伏。

其中有代表性的就是白蓮教起義,以往人們對太平天國運動很重視,實際上白蓮教起義對清朝的打擊也十分巨大,清朝國力的轉型其實應該是從白蓮教起義開始的。

實際上,即使是在道光皇帝在位期間,鴉片戰爭將清朝帶入近代史後,清政府也從未害怕過打仗,在鴉片戰爭中,清政府投入軍隊並不少,沒有打過英國,主要原因是海防缺失,軍艦和大炮不如人家,但是在前前後後的兩年戰爭中,清政府的確盡了全力。

鹹豐登基之後,對清政府來說更是前所未有的挑戰,一方面是太平天國運動席卷整個南方,另一方面是英法兩國挑起事端,對於大多數政客來說,為避免兩面作戰,一定會答應英法兩國人的所有請求,但是鹹豐最後還是與英法戰鬥到底,一直到英法聯軍打進北京,鹹豐才不得不做出退讓,簽訂《北京條約》和《南京條約》。

有人諷刺鹹豐是為了顧及面子,必須要讓英法使節磕頭,才引發了這場戰爭,其實這也是一種誤解,縱然鹹豐很愚昧,但是那種頂著兩面作戰也要爭一口氣的風格,當真是要學習的,不能因為打了敗仗就去諷刺人家。

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僧格林沁率領的大清最後一支八旗精銳騎兵,雖然被英法聯軍吊打,但是那種作戰精神,真的是雖敗猶榮。

不是有那麼一句話,主戰就是愛國,求和就是賣國嗎!你看,鹹豐實實在在是打了,打不過才賣的國。



  

其實,一直到甲午戰敗之前,清政府還敢於一戰,戰爭開始之前,慈禧和光緒一致要戰鬥到底,實在是打不過了才求和的,對於北洋水師窩囊在威海衛被人當靶子打的確痛心,但是清朝曾經調動63萬軍隊在遼東與日本交戰,結果一直被人打了回來。

甲午一戰確實窩囊,但是縱然如此,慈禧在1900年還不服外國列強,引發八國聯,

軍侵華事件,雖然愚昧,你卻不能說她慫。

不論勝敗,在任何一場對外戰爭中,清政府都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很多人揪著清政府割地賠款的事不放,實際是沒有看到簽訂這些條款背後,清朝軍隊付出的犧牲。

尤其是在准噶爾戰爭中,面對這個幾乎與當時清廷地盤相差無幾的政權,清朝歷經三位皇帝,最終挫敗准噶爾政權,才徹底奠定了西北的版圖。

對於歷史來說,還是要客觀,尤其一些朝代粉,粉這個就要黑那個,真的是不知道什麼邏輯。

當然,清朝窮兵黷武的統治方式不值得提倡,統治者落後愚昧,使得清朝時期中國大幅度落後於西方,這些都值得我們去批判,但是絕對不能說清朝害怕打仗,這是不客觀的。

正是因為清朝不怕打仗,才有了巔峰時期1300多萬平方公裏的疆域,要說他為啥喜歡打仗,那應該就是遊牧民族對於土地的執著吧!

參考文獻:《中國通史》,《清史稿》,《清實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