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宇宙

太陽何時滅亡?滅亡後太陽系還能生存,人類也許不需要流浪地球


2023年9月24日 - 宇宙小編  
   

眾所周知,世間萬物,乃至宇宙萬物,所有的事物都有消逝的那一天,人類、地球、銀河系,甚至整個宇宙,其中也包括太陽。那麼,太陽什麼時候會走到盡頭呢?

雖然屬於中型質量的太陽最終死亡可能是在萬億年後,但太陽的“生命”階段,一般是指氫的核聚變產生輻射能量並提供足夠的壓力以防止太陽在其自身質量下坍縮,這個階段被稱為“主序”。如果把這個階段作為生命周期,太陽的崩潰將在50億年後結束。

美國天體物理中心是由史密森天體物理天文台和哈佛大學天文台合作成立的,該中心天體物理學家保拉·泰斯塔的研究認為太陽目前的年齡略低於50億歲,屬於是一顆中年恒星,從某種意義上說,它的生命周期將在100億年左右。

在太陽燃燒完其核心的大部分氫之後,它將轉變為下一個階段,變成紅巨星。據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稱,大約50億年後,太陽將停止通過核聚變產生熱量,其核心將變得不穩定並收縮。與此同時,仍然含有氫的太陽外層會膨脹,在冷卻時發出紅光。這種膨脹將逐漸吞噬太陽的鄰近行星,水星和金星,並使太陽的太陽風上逐漸上升,最終它們會壓制地球的磁場,並完全剝離地球的大氣層。

回到地球,假設有任何生命在太陽的亮度增加10%後幸存了下來,那這個生命將見證到地球海洋被蒸發的過程,這個過程預計會持續10億到15億年。而在最初膨脹的幾百萬年裏,太陽很可能也會吞噬地球上的岩石殘骸。

然後,太陽開始將氫聚變產生的氦融合聚變成碳和氧,最終坍縮到其核心,在它的外層留下一個華麗的行星狀星雲,也就是一個熾熱的殘餘等離子體的外殼一樣,隨著它收縮成密度極高、溫度極高的,與地球一般大小的死亡恒星,即變成了白矮星。科學理論認為星雲的可見時間只有大約1萬年,這在宇宙時間中不過是一眨眼的工夫。從那時開始,太陽剩餘的部分將會在幾萬億年的時間裏逐漸冷卻下來,最終成為一個無輻射、不發光的物體。



  

為了得出太陽和與其質量相當的所有恒星的時間線,科學家們需要知道它是如何釋放能量的,而這要在太陽核聚變之前是很困難的。很多科學理論是都相對較新的,因為了解恒星如何工作的一部分理論來自於了解核反應和聚變和位於太陽大氣的外層,例如太陽耀斑。而在 1930 年代之前,關於恒星如何工作的主要觀點認為是能量僅來自引力能。

如今天文學家和天體物理學家對核聚變有了更好的理解,所以他們已經能夠提出比以前更完整的模型,再加上從幾顆恒星觀測到的發射數據,從而得出恒星的生命周期。通過將來自許多不同恒星的許多不同信息組合在一起,天文學家和天體物理學家可以建立一個恒星如何進化的模型,這些工作讓人類對太陽的年齡有了一個相當精確的測算。

現在已經測算出太陽的年齡大約在46億到47億歲之間,這一點也被已知最古老的隕石的放射性年代測定所證實,這些隕石是由同樣的太陽星雲形成的,太陽星雲是由氣體和塵埃組成的旋轉圓盤,它產生了太陽系中的太陽和行星體。多虧了這些理論和現實的證據,使得科學家們能夠很好地了解太陽的光線最終會在什麼時候耗盡和消失,並可以將此記錄在人類發展歷史之中去。



  

實際上在太陽生命的50億年之中,變成紅巨星之前還會發生其它可怕的事情,比如它的亮度每10億年會提高10%。這個幅度恐怕足夠滅亡地球上所有的生命,也會使海洋蒸發。這樣看來,其實留給人類的時間也就只有10億年了,除非人類能夠離開這裏。

科學界有觀點認為在幾十億年的太陽死亡過程中,太陽系的宜居帶仍舊會存在,並經歷至少兩次轉換,一次是紅巨星時代,太陽系外圍將變得恰好適合液態水的區域,包括冥王星會失去冰殼,其表面會形成液態水海洋,變成圍繞紅太陽運轉的迷你地球。另一個時代是白矮星時代,這個時代可能會持續數萬億年,剛開始它會非常熱,還會發出X射線輻射,這會對生命造成傷害。但是在10億年左右的時間,白矮星會安分下來,溫度也會穩定,並且會圍繞它承載新的宜居帶,但此時的白矮星會比現在的太陽冷的多,所以這個宜居帶會非常接近,比如今水星距離太陽的距離還要近很多,不過不知道這樣的距離會不會被白矮星的引力撕碎。

即使如此,如果人類真的在太陽走向死亡的時候還幸存,那麼結局並不一定那麼悲慘,宜居帶的理論依舊為人類繼續生存繁衍提供了理論上的可能,畢竟太陽的死亡對於人類而言是一個非常緩慢的過程。從上個世紀初開始,人類就已經展開了對太空的探索,即使經歷了短短100年時間,如今登上火星也已經不再是夢想,按這個速度離開太陽系的時間留給人類也許足夠,更何況,人類在太陽滅亡時也許並不需要急著逃離太陽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