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歷史

關羽傲慢不遜,遭呂蒙偷襲敗失荊州,劉備為何不用諸葛亮守荊州?


2024年2月05日 - 歷史小編  
   

俗話說“大意失荊州”,是指蜀漢荊州主將關羽趁曹軍主力東調淮南抵禦孫權之機,突然打響了三國史上著名的襄樊戰役,他揮軍大舉壓上,全力進攻被曹軍占據的荊北重鎮襄陽、樊城,對後方疏於防範,被心懷鬼胎的盟友孫權、呂蒙偷襲身後,從而兵敗身亡,還喪失了戰略重地荊州。

《三國志》記載,建安十九年(214)劉備命關羽“都督荊州事”,即擔任荊州總督,全權掌管整個荊州(今湖北、湖南)的軍政要務。關羽在任期間,在軍事方面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元和郡縣圖志》記載說,關羽坐鎮荊州時主持荊州治所江陵城的修繕工程,類似於今天的舊城改造,將遭受戰亂而殘損的舊城修複一新並向南擴建、延伸了近一倍的面積,還在新舊城之間加築了一道高聳的城牆以增強防禦,他率數萬將士及眷屬駐守在城防堅固的江陵城內。

關羽鎮守荊州以來屢立奇功,將這片戰略要地守得是水潑不進,使對手無機可乘。此前劉備、諸葛亮先後各率數萬軍隊西入巴蜀,使荊州的兵力明顯削弱。在這種不利的情況下,奉命留守的關羽招兵買馬,擴軍備戰,打造出一支能攻善守的精銳之師。關羽把對魏作戰的防線往北推進了數百裏,直逼由魏軍占據的襄陽城下 ,而且利用水師控住了漢水航路,迫使曹魏鎮守襄樊的主將曹仁將治所撤到漢水北岸的樊城。關羽還趁魏軍主力東調之機打響了襄樊之戰(亦稱荊州戰役),利用天降大雨漢水暴漲的有利時機擒於禁、斬龐德,迫降於禁所率的精銳“七軍”,一時間威震華夏,唬的曹操竟欲遷都以避其鋒芒。這些事件表明關羽極具軍事才能,能獨當一面,在訓練軍隊和指揮作戰方面卓有成效,堪稱戰功赫赫。

但是人就有缺點 。義薄雲天、武功蓋世的關二爺也不能免俗。作為荊州的最高軍政長官,關羽的政治眼光和行政管理能力還相當欠缺。《三國志》說“(羽)善待卒伍而驕於士大夫”,就是對軍中將士非常體恤和優待,而對當地的士紳卻相當傲慢,甚至有些藐視。
這些頗有勢力的文人士大夫很多都出任了荊州地區的郡縣官吏,對關羽控制、治理荊州必會產生消極影響。後來關羽大舉揮軍北上,被吳將呂蒙偷襲背後,這些人又大都迅速改換門庭投靠了孫吳,很少有忠於蜀漢,誓死不降的。這和關羽平時傲世輕物、蔑視官紳的態度有莫大關聯。譬如孟達在寫給劉備的《辭先主表》中就指出:

“荊州覆敗,大臣失節,百無一還”。

關羽麾下有兩個重要將領:駐守江陵的南郡太守糜芳,駐守公安的將軍傅士仁,這兩人都和頂頭上司關羽關系不睦,甚至有些緊張,他倆很怨恨關羽對他們的輕蔑態度,又對驕橫跋扈的關羽畏之如虎,彼此矛盾很深。



  

襄樊戰役打響後,關羽大舉壓上,留守後方的糜芳、傅士仁又因為糧草軍需未能及時輸送到前線而引起關於憤怒,揚言回師後要嚴懲二人,使二人更惶恐不安,在呂蒙出奇兵偷襲荊州時放棄抵抗,獻出江陵、公安兩座荊州重鎮投降了呂蒙,致使關羽被斷絕了後路,進退失據,因留在江陵的眷屬被吳軍俘虜,數萬將士軍心渙散,相率逃亡 ,局面遂變得更加無法收拾。

另外關羽傲慢自大,眼光短淺,不諳外交策略, 對待盟友東吳一貫態度豪橫,毫無禮儀,由此刺激和助長了孫權的敵意。

史載,孫權為了鞏固和劉備的盟友關系,曾派使者赴荊州為自己的兒子求娶關羽的女兒,關羽若不同意大可婉言謝絕,以保全孫權的面子,誰知他竟不顧外交禮儀,當場斷然拒絕,並且出言不遜“辱罵其使,不許婚”,使孫權惱羞成怒 。此舉也對孫劉聯盟造成不可逆的不利影響。

荊州戰役打響後,關羽利用天降豪雨,水淹七軍,俘虜了於禁部3萬精兵,以至軍中乏糧。為了解決前線將士以及3萬曹魏俘虜的口糧難題,關羽竟派兵將吳軍囤積在湘關的軍糧搶掠一空,致使吳蜀兩國的矛盾瞬間被激化,也給孫權提供了出兵偷襲荊州的理由和口實。孫權得知後當即令呂蒙、陸遜率軍渡江襲擊荊州。

關羽的軍事才能毋庸置疑,但他或許過於自信,警惕性不高,瞧不起替代呂蒙(詭計)駐守兩國邊境的吳將陸遜,認為他是個年輕書生,沒見過陣仗,輕易被呂蒙詐病和陸遜來信中的極力恭維所欺騙,遂放心大膽將沿江設防的軍隊悉數調往前線,致使後方空虛,使呂蒙的偷襲順利成功。

關羽水淹七軍大獲全勝後 ,開始全力進攻樊城、襄陽,曹操抽調了屯住附近的魏軍前往救援,局勢已經逆轉,變為曹強關弱,關羽卻不能審時度勢,因敵而變,及時回撤,甚至在看到曹操采納董昭離間之計、故意派人送來孫權乞降、並承諾派兵偷襲荊州的書信後,仍然首鼠兩端,猶豫不決,不肯或不舍撤軍,以至貽誤了稍縱即逝的寶貴軍機。結果被曹魏名將徐晃所率的援軍擊敗,陷入進退兩難、孤立無援的絕境。

綜上所述,關羽身為三國時期英雄榜上居於前列的一代驍將,卻在行政管理、對外交往、軍事謀略等方面都犯有嚴重錯誤,遂使荊州被東吳輕易襲奪,屬於主政荊州的關二爺嚴重失職。身為荊州最高長官,他身負守土之責,責無旁貸,確實辜負了劉備對他的信任與重托。不過,關羽只是一介武夫,驍勇絕倫,率軍上陣與敵軍廝殺、斬將搴旗是其所長,而登高望遠、運籌帷幄、處理繁雜政務和外交聯絡都是他的短板,因此不具備總攬荊州軍政要務的才能,劉備素有識人之能,在這事上卻看走眼了,派關羽“都督荊州事” 可以說是劉備用人的一大失誤,最終造成了無法彌補的重大損失:永遠失去了對戰略地位極其重要的荊州的控制權。

史載,足智多謀的龐統死於落鳳坡後,劉備急調諸葛亮、張飛、趙雲等率援軍入蜀助戰,令關羽留守荊州,這項人事安排引發後世史家的諸多質疑、非議,人們大都認為這是戰略上的一次重大失誤。因為益州牧劉璋為人仁懦,見事遲緩,實在算不得強勁對手,劉備卻把荊州的大部分文武精英悉數調往西川助攻成都,只留下驍勇寡謀的關羽,甚至在其身邊都沒有安排一個多謀善斷的靠譜助手,很顯然,性格傲慢、驕橫跋扈的關羽是難以挑起這副重擔的。而被劉備抽走的趙雲則是謀勇兼具、性格溫和、能攻善守之將,讓他守荊州似乎比關羽更穩妥,即使隨劉備攻蜀的魏延也比關羽更善守,且更有智謀 趙雲、魏延配上諸葛亮,似乎才是鎮守荊州的最佳人選。而增援劉備派張飛、劉封等足矣。

明末清初大儒王夫之在《讀通鑒論》就曾說:“關羽,是個可堪大用的將才,沒有使用關羽的長處而致使他敗亡的原因,是劉備對他的嬌寵與偏愛,這不是駕馭、管理部將的正確方法(譯義非原文)”。王船山認為,正確的安排應該是調關羽率軍溯江西上增援劉備,讓諸葛亮和張飛、趙雲留守荊州,憑張飛和趙雲的勇猛,諸葛亮出神入化的智謀,定能對付咄咄逼人的曹操和覬覦荊州的孫權,穩穩地守牢荊州。而奪取西川的任務已經完成大半,劉備、法正,加上已經歸附的馬超和溯江西援的關羽,很快就能襲奪全蜀乃至漢中,對付劉璋這類人這絕不是啥難題。

當時東吳和劉備集團的關系是貌合神離,荊州對於劉備、孫權來說都很重要,又處於孫劉兩大勢力的交界之處,所以挑選鎮守該地的最高軍政長官人選必須要小心謹慎,以維護聯吳抗魏關系為首要任務,盡量不要撕破臉刀兵相向、反目成仇。諸葛亮是孫吳聯盟的首創者之一(另一為魯肅),素來善於外交,為人又心細如發,精明審慎,有高人一籌的戰略眼光和大局意識,實際上他才是鎮守荊州的最合適人選了。遺憾的是劉備沒有看清這個重要問題,又有些疑心過重,猜忌諸葛。

對這一點,明末大儒船山先生看得很清楚。他說劉備之所以讓關羽留鎮荊州,主要是“以羽之可信而有勇”,意思是關羽勇冠三軍,且追隨劉備艱難創業,在政治上能經得起考驗,更受信任,因此舍諸葛而用關羽。對此,曹魏戰略大師劉曄也看得很清楚:

“且關羽與(劉)備,義為君臣,恩猶父子 ” 。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關羽對東吳的態度一向強硬,與劉備的外交主張保持一致。諸葛亮則力主聯吳抗曹,與孫權交好,他的兄長諸葛瑾又在東吳做高官,因此劉備擔心諸葛亮懷有私心,對孫吳態度軟弱、綏靖,會對孫權做過多讓步,不符合自己的願景,損害自己的利益。王夫之也在著述中說:

“疑武侯之交固於吳,而不足以快己之志也”。

如果說當初劉備伐益州時讓諸葛亮留守荊州是因為有關、張、趙和義子劉封等眾多心腹在旁牽制,還可以放心的話,那麼現在抽調幾位親信武將入蜀為援,若繼續留諸葛亮主政荊州,則顧忌他一人獨斷、權力過大而無法有效地監控,再對吳交往時可能會損害自己的利益,甚至懷疑他可能會投奔孫權、與兄長共輔孫吳的可能。王夫之認為諸葛亮的忠心可鑒日月,劉備此舉是個巨大的敗筆,反映出他對諸葛亮不如關羽那般信任,甚至比不上孫權對諸葛瑾的信之不疑。

王夫之在《讀通鑒論》中說:

“先主之信(諸葛)武侯也,不如信(關)羽,明矣”。

又論及劉備:

“其信公(諸葛公)也,不如信羽,而且不如孫權之信子瑜(諸葛瑾字)也。疑(諸葛)公交吳之深,而並疑其與子瑜(諸葛瑾)之合”。

劉備因猜疑而做出的人事部署很快顯出負面效應,諸葛亮離開後,吳、蜀在荊州出現了多次沖突 ,甚至相互敵視,幸虧有魯肅居中周旋、調停,才不至於反目成仇。

但很快雙方開始了對荊南三郡(長沙、零陵、桂陽)的爭奪,雙方撕破臉大打出手,蜀漢在外交和軍事上均遭失敗,結果劉備被迫割地求和,不久又失去了整個荊州。正如當代學者馮文廣所說:

“諸葛亮鎮守荊州兩年,吳蜀相安無事,荊州戰場亦無戰事,亮一入川(關羽鎮守),呂蒙就襲奪了三郡”。
正是由於劉備猜疑諸葛亮,安排與其恩同父子、篤信不疑的關羽鎮守荊州,也是用人失誤,這才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嚴重後果 ,也使北伐中原、匡扶漢室的大業變得困難重重、幾無可能。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