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白起圍攻趙軍46天,趙軍彈盡糧絕,為什麼其他諸侯不救》 長平之戰,白起截斷趙軍糧道,趙國大軍被秦軍足足包圍了46天,最終失去了戰鬥力,一部分戰死,一部分投降。從此之後,秦國一統天下的趨勢已十分明了,東方六國只有挨打受氣的份了,那為什麼他們當時不奔赴長平救援呢? 一、秦國准備拼命了,諸侯不敢 秦昭襄王聽聞白起截斷趙軍糧道後,敏銳地意識到決戰時刻到了,於是立馬奔赴前線,頒布了一道動員令: 秦王聞趙食道絕,王自之河內,賜民爵各一級,發年十五以上悉詣長平,遮絕趙救及糧食。(《史記·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傳》) 秦昭襄王做了兩件事: 一是賜河內百姓爵位一級,讓他們有錢捐錢,有糧捐糧,積極參戰,阻止趙軍及諸侯軍來救援。長平之戰打了近三年,秦國消耗巨大(秦雖大勝於長平,三年然後決,士民倦,糧食竭。《呂氏春秋》),緊急關頭,秦王采用了非常手段:賜爵一級!自商鞅變法開始,秦國百姓要想得到爵位,只有兩種辦法:要麼上陣殺敵,要麼多交糧草。不管哪一種,對普通百姓來說,都是非常困難的事。 現在天上掉餡餅了:統統賜爵一級。這是多麼大的恩惠啊,倘若秦軍失敗了,爵位還有價值嗎?為了以後的生活、地位,河內的百姓拼了,拿出家裏的餘糧、拿起手中的鋤頭,誰要敢從此地經過,就和誰拼命。 秦昭襄王成功地發動了一場人民戰爭,將長平戰場上的勝負和百姓的切身利益,緊緊綁在一起。如此殺氣的場面,那個諸侯敢前來? 二是征發15歲以上百姓奔赴長平前線,困死趙軍。白起是鐵了心地全殲趙軍,這時候最重要的是不能讓趙軍突圍出來,其次是不能讓趙軍的糧草送進去。不管哪一種,都需要大量的人力,不能有闕口。大量的河內青少年奔赴前線,趙軍突圍的可能性幾乎沒有了。 可以說,長平之戰的勝負與這場人民戰爭密切相關,倘若僅憑白起的主力軍,後果還很難說。 二、其他諸侯都被秦國打廢了,沒那個實力 長平之戰決戰於公元前260年,在此之前,其他諸侯都被秦國打殘了,不敢輕易觸碰秦軍逆鱗: 魏國:魏國時戰國初期霸主,起步的快,衰落的也快。馬陵之戰後,魏國就沒有了昔日的風光;伊闕之戰、華陽之戰,魏國接連被重創;之後的幾十年,一直在苟延殘喘。楚國:楚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糧草豐裕,先後經過了丹陽之戰、垂沙之戰、鄢郢之戰的慘敗,雖還有一定的實力,但志氣衰了,不敢和秦軍硬碰硬。齊國:齊國強盛了兩代半,齊湣王滅了宋國,惹得其他諸侯犯了紅眼病,在秦國的誘惑下,秦、趙、魏、韓、燕聯軍差點把齊國搞廢了,之後雖然複了國,但對其他諸侯再也不信任了,當起了縮頭烏龜,不管外面怎麼打,就是不參與。韓、燕:韓國、燕國實力最小,自保尚且艱難,既沒膽量,也沒實力去救趙軍。秦國的攻擊是極有策略的,就是先最大限度的削弱魏、齊、楚、韓,以便在秦趙決戰時刻使他們不敢輕舉妄動,即便是救援了,實力也有限。 三、秦趙兩國,不管是誰勝,結局都差不多 現在普遍的觀點是:諸侯六國很愚蠢,放任秦國打殘趙國,為自己挖坑。 其實不然,反過來想一想,倘若趙國勝了,諸侯就沒事了?恐怕會被揍得更慘,滅的更快! 戰國七雄發展到公元前260年,哪一個都不是善男信女,哪一個沒有滅國他國,哪一個不是見到肥肉就惡狠狠地撲上去?五國伐齊後,趙國好不客氣地搶了好幾塊肥肉。 秦國地處西鄙,要攻打六國,距離較遠,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趙國就不同了,緊鄰齊、魏、韓,倘若趙軍勝了,對他們的威脅遠遠大於秦軍。一步步被蠶食,最終被滅國,沒有其他選擇了。 在這種情況下,就算是其他諸侯有能力來救援,估計也不會用心。理想的情況是,最好他們兩敗俱傷;次一點,讓他們狗咬狗,就算是勝的一方,也要付出代價。 綜上所述,長平之戰重要時刻,秦昭襄王發布了動員令,及時阻止了其他諸侯救援的想法;實際上,那時候其他諸侯既沒實力也不敢來救援趙軍;退一步來說,諸侯也不大願意救援趙軍,畢竟不管誰勝了,對他們來說結局都差不多。 《長平之戰,白起圍攻趙軍46天,趙軍彈盡糧絕,為什麼其他諸侯不救》完,請繼續朗讀精采文章。 喜歡 小編的世界 e4to.com,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長平之戰,白起圍攻趙軍46天,趙軍彈盡糧絕,為什麼其他諸侯不救
精確朗讀模式適合大多數瀏覽器,也相容於桌上型與行動裝置。
不過,使用Chorme瀏覽器仍存在一些問題,不建議使用Chorme瀏覽器進行精確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