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生物

生物學家從實驗中得出一個新發現:和諧共振原理或能無病不醫


2021年7月13日 - 生物小編 水木長龍探索科學宇宙 
   

水木長龍探索科學宇宙

優質科學領域創作者

對於我們人類而言,無論開始學習什麼語言,首先要學的就是“語法”。語法的重要性,就像建房打地基的重要性,只有打好地基,才能在上面建起穩固的房子。同樣道理,只有學好了語法基礎,才能組詞造句匯成一段段通順的話語。在我們的記憶裏,初學語法時,老師對我們的苛刻完全可用“眼裏不揉沙”來形容——無論是標點符號用錯,還是主謂語搭配不當,或者句子殘缺不完整,抑或用詞重複等,老師都會毫不吝嗇地批上兩道紅色交叉線。我們人類對語法的要求比較嚴格似乎可以理解,如果說動物也如此的話,又是什麼原因呢?探索科學,探索宇宙,水木長龍與您繼續我們的探索之旅。

日本京都大學兩位生物學家阿布健太郎和杜邊大,曾對孟加拉雀做過有趣的語法測試實驗。

他們先錄制了一段雀鳥的鳴叫聲,然後將錄制的雀鳥鳴叫聲播放給30只其他的雀鳥聽,其他雀鳥聽到播放出來的鳴叫聲,有的會跟著節拍一起鳴叫,有的會時不時地撲扇幾下翅膀,有的會像沒聽到一樣繼續忙活自己的事情。總而言之,其他雀鳥對播放出來的雀鳥鳴叫聲似乎很是習以為常,仿佛並沒有什麼不適的感覺。

然後,兩位生物學家便展開了第二步測試。他們將錄制的雀鳥鳴叫聲剪切成了14段,用A~N從頭到尾依次標記,之後開始用不同的組合順序拼連在一起。剛開始的時候,他們先打亂兩個小段的順序,比如,將D和G的位置互換,其他小段仍按原先順序不變。當再次播放給那些受測試的雀鳥聽時,他們發現,雀鳥們在聽到與第一次不同的鳴叫聲後,除了只有一兩只雀鳥異常安靜地似乎在仔細聽播放的聲音外,其他雀鳥與第一次測試時的表現似乎並無太明顯差異。

兩位生物學家再次改變拼連組合的順序,從改變兩個小段,變成改變四個小段,每測試一次,都會將原先的雀鳥鳴叫錄音改變得更加混亂。在進行了十幾次測試後,兩位生物學家發現了一個十分有趣的現象:當改變兩小段的順序時,只有一兩只雀鳥表現得異常安靜,似乎在仔細地辨別聲音的輕微異樣;改變四小段時,會發現有四五只雀鳥表現得時不時地有些不耐煩的樣子——突然快速叫幾聲,似乎是對播放的鳴叫聲異樣的不滿和指責,突然又來回地走來走去,仿佛很生氣的樣子,還有一只會在聽到異樣的鳴叫聲片段時會迅速撲扇一下翅膀並發出幾聲“啾啾”的異樣鳴叫;改變五或六小段時,30只雀鳥有一半會變得似乎心煩意亂而不安的樣子;改變八小段以上時,雀鳥們對播放的混亂的鳴叫聲便不再有任何不適的反應,就像沒有播放之前的表現一樣。

這個有趣的測試引起了兩位生物學家的極大興趣:難道動物們也很在意它們語言的語法錯誤?

進一步研究後,兩位生物學家得出了初步的推論:鳥類之間也存在自己的交流語言,語言的高低頻率的組合就像我們人類語言的不同詞匯組合一樣,也存在一定的語法規則。輕微的語法錯誤或許不會太讓人感覺不適,但語法錯誤太過明顯和嚴重的話,就會讓人感到不適而難以理解。對於雀鳥也同樣如此。比如,“我在地球上望星星”,“我望星星在地球上”,“我,地球上,在望星星”,後面兩個雖然改變了詞匯的位置,但不難讓人理解。但是,如果改為“星星我望地球在上”,就成了一個語法錯誤得不知所雲的句子了,讓人讀起來理解起來都會感覺不舒服(若是聽到有人這樣說話,估計不是被當成腦子出了問題,就是精神不正常)。所以,當生物學家改變八小段以上的雀鳥的鳴叫錄音時,雀鳥們反而不再受其影響而是變得像平常一樣,很可能在雀鳥們看來,播放的不再是同類的鳴叫聲,而是環境噪音罷了。

當輕微打亂錄制的鳴叫聲時,等於是輕微改變了雀鳥語言的高低頻率之間的完美組合,如同在一首優美的小提琴曲中突然夾雜了輕微的雜音一樣,高級樂師很容易分辨出來,但對於普通學者們卻很難聽出來。所以,在生物學家初次改變兩小段時,只有一兩只雀鳥表現得異常安靜,仿佛正在仔細聆聽分辨同類鳴叫聲中的語法錯誤。

隨著生物學家對錄制的雀鳥鳴叫聲修改的地方越來越多,雀鳥們聽了後表現得不安、躁動和反常的數目也越來越多,為什麼鳥兒們難以忍受同類鳴叫時的語法錯誤呢?

生物物理學家在進一步的實驗研究後,結合物理學知識給出了一個可能的解釋:

每種動物都有自己族類的溝通語言,或通過發聲,或通過肢體語言,或通過心電感應,或直接用腦電波彼此交流。對於依靠聲音溝通的動物而言,實則依靠的是聲波變化的高低頻率,即聲波振動頻率的高低組合。和諧的振動頻率猶如一首優美的樂曲,能讓聽覺神經舒適地接收傳遞的信息。一旦和諧的振動頻率被打破,聽覺神經就會首先受到刺激,然後會傳輸給大腦的各個神經系統,進而引起聽者的各種可能的反常表現——躁動,不安,驚恐,焦慮,煩亂等。

也就是說,鳥兒們實則不是不能容忍同類的鳴叫語法錯誤,而是與鳥兒本身達成和諧共振的聲波振動規律被破壞後,引起了鳥兒身體的各種不適,所以才會出現反常現象。當雀鳥族類遵循的聲波振動規律被大幅度破壞時,就會切斷共振效應,此時雀鳥自身頻率不再受到共振效應的影響,所以又會表現得若無其事的樣子。

從兩位生物學家的這個實驗,可以做進一步的延伸推理:

弦理論向我們揭示,宇宙萬物的形成皆源於弦量子的和諧振動,振動的頻率和方式的不同,決定著生成的基本粒子的不同。而基本粒子是構成宇宙萬物的基本單元,因此,宇宙萬物實則由基本粒子的振動頻率和方式來決定。換句話也就是說宇宙萬物之所以存在,是因為彼此之間的和諧振動決定的。

所以,原子彈能將一座城市化為烏有,不是因為原子彈的威力太強大,而是因為構成原子彈的基本粒子的振動頻率對其他物體而言,具有極大的和諧共振破壞性,破壞了構成物質的基本粒子的和諧振動,被構成的物質當然無法再維持原先的形態而瞬間坍塌。

這個和諧共振理論,也適用於醫療。人之所以生病,正是因為自身與外界環境的和諧共振系統出現了不和諧的偏差,從而導致構成身體的一些基本粒子無法維持原先形態而變異成了不該存在的其他物質(比如癌細胞)。如果能用共振的原理修複身體出現的不和諧共振偏差,那麼就可以抑制並消除生成的異類粒子,讓病人恢複原先的健康狀態。

(PS:「星際迷航」裏使用的“快速皮膚再生器”,“快速骨骼修複器”,“傷口愈合器”等,其原理或許正是“和諧共振原理”。)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裏,感謝對水木的支持。

本篇文章「水木長龍」原創,轉載標明出處,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