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文化

新疆發掘古墓169個,千年女乾屍保存完整:嘴唇塗著2700年前口紅_女屍_樓蘭_趙成文


字體大小:
2025年11月21日 -
:  
 

原創

作者:黃炳霞

新疆作為中國擁有56個民族成份的地區,在人們印象中總與“熱情美好”掛勾,它悠久的文化更是讓人沉醉不已。

迄今為止,在新疆的且末博物館內,就擺放著從169個古墓群挖掘出的千年乾屍,其中甚至可以清晰看到骨骼紋路,女屍的嘴唇上還塗著來自2700年前的口紅。

考古學家在一系列研究後,得出了許多驚人的結論

amocity
amocity

  


新疆出土重量級古墓——來自4千年前的“不朽女屍”

1937年,瑞典人沃爾克·貝格曼跟著西北聯合考察團來到了新疆羅布泊。

在這裏,他們無意間見到了一座神秘的古墓葬——“小河墓地”,並在驚鴻一瞥間發現了一具保存非常完整的女屍。

然而由於當時條件限制,又准備不足,沃爾克及其團隊並沒有完成考古工作,墓葬再次沉入沙漠之中。

當時離開新疆後,考察團立即宣揚了這則消息,但由於沒有太多實證,並沒有引起相關部門重視。

直到1980年4月,電視片《絲綢之路》開拍采景時,考古學家穆舜英才隨之帶領團隊來到羅布泊進行探測。

自此,新疆古墓葬的神秘面紗終於被揭開。

但眾所周知,沙漠的環境非常惡劣,要想到達“小河墓地”,必須要穿過它。

最讓人難以忍受的就是晝夜溫差之大,有時中午的溫度將近40℃,而到晚上又會降到0度以下。

這讓穆舜英團隊在行進過程中苦不堪言,穆領隊只好每每咬著牙打氣說:“再堅持一下,相信這趟工作對中國考古發現將會是一個重大突破!”

歷經艱難到達羅布泊水域後,研究人員便很快展開挖掘。

果然,在這座墓葬群中,考古學家不僅發現了大量保存完好的乾屍,還出土了震驚中外的“樓蘭美女”。

“樓蘭美女”出土時,仰臥在一座風蝕沙質土台上,墓穴頂部還覆蓋著樹枝、蘆葦草簍等物。

在遮擋物被清除後,可以清晰地分辨出女屍身著的毛織物與羊皮,以及足蹬著的粗線毛皮靴。

女屍早已被風乾,但她的身體結構與輪廓仍舊十分完整。

只見她黃棕色的頭發約一尺有餘,被卷壓在一頂垂著兩個燕玲的氈帽內,面部鼻梁高挺、眼窩深邃。

女屍仰躺的姿勢顯得無比恬靜優雅,仿佛童話中的睡美人般,裹挾著千年前的風霜,將古老的文化與歷史一覽無餘地展現在人們眼前。

經醫學檢驗後,斷定該女子來自於距今約3800年前的古樓蘭,逝世年齡在45歲左右,生前身高約達到1.55m,現重10.1kg。

但關於屍體的身份卻眾說紛紜,由於她具有典型的歐羅巴人特征,又年代久遠,考古學家無法辨別出她的來處。

不過,這足以說明在幾千年前的中國西部地區,就已經有了完整發達的手工業,以及出現了民族融合、人種混雜的跡象。

而這一切,都是“樓蘭美女”跨越時空帶給人們的考古價值。

在上世紀90年代時,樓蘭女屍還在日本進行了一次展覽,並在當地引起巨大轟動。

許多日本人驚呼:“來自四千年前的她還能如此美麗,就像中國古神話中的妖精!”

穿梭千年之美背後:是天然的饋贈與奇跡

2003年時,國家文物局終於正式批准小河墓地的考古發掘。

隨著考古隊的進入,小河遺址中的另一位影響重大的女屍出土——他就是當初沃爾克見到的那位“小河公主”。

在此考古學家還發現了其他163處墓葬,消息一出可謂舉世震驚,這對全世界的考古發現來說,絕對是一項至關重要的貢獻。

只見棺蓋打開後,這位千年不腐的女屍比之“樓蘭美女”要顯得更加尊貴。

她帶著一頂有著紅色帶子的尖頂氈帽,穿著一雙長筒皮靴,但做工顯然更加考究。

這位女屍的面容盡管也有著明顯的歐洲特征,但與之相比要更加貌美,帶著微笑的臉龐與微闔的雙目就如同做了一場美夢般,讓人不敢打擾。

在根據對其骨骼、牙齒以及碳14檢測後,考古學家斷定,她的歷史要比“樓蘭美女”還要久遠,在距今約四千多年前。

2004年時,專家們爭相對樓蘭女屍進行了顱像複原技術,這是一項19世紀30年代才開始實行的法醫學技術,操作也極具難度。

當時複原過另一具“樓蘭女屍”的趙成文教授前往北京後,就立即帶領助手投入了研究。

趙成文教授首先將樓蘭美女出土時的照片及資料輸入自己研制的人像模擬系統,在掃描出來的X光片中,奠定大致骨骼基礎及五官位置走向。

其次再按照美術、醫學、人體結構與解剖學原理,從系統部件庫中走出相應匹配的五官進行一一比對。

最後,他通過查閱相關書籍,根據當時地貌特征以及人類社會學對其進行了軟組織複原。

趙成文教授介紹:“這具女木乃伊出土時,頭戴連衣帽、下頜前有線帶橫穿,顯然是用來防風,而身上的衣料又主要是棉麻混紡,用來透氣防汗。所以我們可以推測,羅布泊在4000年前就已經乾旱多沙,這與女屍的面貌特征相互吻合。”

而後,一個帶著異域風情的美豔的女人便出現在人們面前:眼睛深邃有神,鼻梁高挺而尖,紅唇薄抿,顴骨略高,她的頭上還被加上了一頂插著三根雁翎的白色羊絨帽,與棕紅色的卷發交相呼應。

她栩栩如生的臉龐即使在現代審美看來,也絕對屬於美人級別。

據趙成文教授稱:“這樣的複原准確率約莫達到90%以上。”

在如今的新疆且末縣博物館內,還展示著許多古墓群內挖掘出的乾屍。

在當地乾燥的氣候下,這些乾屍仍保存得非常完好。

其中在紮滾魯克古墓中,一具身著雙色套頭裙保存完整的女屍嘴唇上,甚至來自2700年前的口紅也清晰可見。

紮滾魯克古墓群是新疆地區曾經的且末國文化典型代表,人種為歐羅巴人與蒙古人後裔,有著距離2700~3000年的歷史。

同時,它還是昆侖山北麓現世的最大墓群之一,甚至已被國務院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其中,叢葬的二十四號墓時間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

墓室整個呈長方形,葬有男女、小孩共14人,坑裏共14具乾屍依次排列,據推測應來自於同一家族。

amocity
amocity

  


此外,一同隨葬的還有包括石、陶、木、銅、鐵在內的器具與色彩豔麗的棉毛織品,以及彩漆木梳、珠串發飾等文物,不僅色澤豔麗、種類豐富多樣,還能清楚辨別出其花紋與材質。

對此,《新疆遊記》中曾經這樣描述道:“且木乾屍,可數千年不腐。”那麼這一切的形成原因是什麼呢?

據知,埃及木乃伊的制作要經過一系列特殊處理:在迅速脫水去除內髒後,再用香料進行熏制防腐,最後用布條包裹嚴密,才能達到保存千年的目的。

然而在“小河遺址”出土的乾屍身上,專家並沒有發現任何人工處理的痕跡。

這是完全暴露在空氣、土壤中形成的自然乾屍,是大自然的饋贈,縱使歷經千載,也能保持完好形態。

為此專家來到了新疆尉犁縣進行探訪,在這裏,僅存的羅布泊人後裔揭開了乾屍形成的秘密……

在當地人介紹下,專家明白了包裹乾屍的棺木並不是普通木頭,而是沙漠中特有的物種“胡楊木”,胡楊木自帶一種白色液體,被人稱之為“胡楊淚”。

它所釋放的氣體能夠起到防腐作用,再加之沙漠乾燥、高溫的環境,能夠保持千年不腐也就十分正常了。

而在遠古時期,人們甚至還會直接將這種乳白色液體塗抹在屍體上,一用來防腐,二來傳達一種精神寄托。

不過專家認為,這種乳白膠狀制品起到的作用非常微小,大部分仍然是因為乾旱的天氣,當地積鹽較重的土壤,使之不易生出微生物的原因。

迄今為止,且末已經挖掘出169座完整古墓,為歷史研究提供了許多珍貴資料。

而從古墓群的發現到後續的研究結果,無一不展現出了新疆地區曾經的輝煌文化。

神秘凋零的樓蘭文化,驚豔歷史的美人之國

出土墓葬群的“小河遺址”,距當時的樓蘭古國約175公裏,而樓蘭在中國歷史上一直是一個神秘之地。

樓蘭古國建立在公元前176年,卻在公元630年時卻突然消失,僅800年的歷史,只剩下一片廢墟。

自太初元年漢武帝命將襲取樓蘭後,樓蘭就已經歸附漢朝並更改名字。

因此《漢書·西域傳》中記載:“鄯善國,本名樓蘭,戶千五百七十,口一萬四千一百。”

盡管人口少,但作為屹立在“絲綢之路”要道上的邊陲小鎮,“玉石之路”的發祥地,它的歷史份量也不容小覷。

當時最負盛名的,便是樓蘭美女的傳說。

探險家斯坦因曾在來自新疆3世紀的佛教壁畫上,就目睹過樓蘭女子的美貌。

他這樣描述道:“她美麗靈活的大眼與微斂的唇,都將我的心情引回到‘見到埃及托勒密和羅馬時期墓中版畫上的美麗少女時’。”

在公元326年,企圖割據敦煌的張駿攻打樓蘭時,鄯善王元孟就是獻出樓蘭美女,才免去了一場戰爭。

後來《晉書》中記載道,張俊不僅給了美人封號,還特意營造了一座名為“賓遐觀”的宮殿將她安置。

此類之事還有許多,樓蘭就如同謎一般,在燦爛的歷史中曇花一現,而樓蘭美女的傳說是為這個謎蒙上了一層風月的色彩。

如今經過歲月的沉澱,我們只能從這些屍骨文物與記載的只言片語中,來窺探這座城曾經有著怎樣的風華。

而不朽的的女屍,也成為了美麗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