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尋找此書,不惜貿然打開古墓,文物卻灰飛煙滅,專家痛心不已_永樂大典_考古_定陵》 原創 我中華上下五千年,文化歷史更是源遠流長;如果問起哪本著作能代表“中國文化”,想必只有《永樂大典》能擔此殊榮。但《永樂大典》的原本早已不知所蹤,就是其副本也沒能躲過歷代浩劫;據統計,至今尚存的800餘卷也散落於世界各處。但考古專家並未放棄“還有希望讓《永樂大典》再現人間”;專家並非信口胡說,因為這本世界最大的“百科全書”原本,或許就藏在明十三陵中。 並非是專家們太固執,而是因為《永樂大典》對於中國來說實在是太重要了。所謂的《永樂大典》,相傳是當世奇人“姚廣孝”匯集大儒兩千餘人,耗費六年時間才編撰而成;它不僅僅是我國最著名的一部古代典籍而已,同時也是迄今為止世界最大的百科全書。相傳《永樂大典》保存了14世紀以前中國的歷史地理、文學藝術、哲學宗教和百科文獻,全書共計22937卷、僅目錄就有60卷,分裝成11095冊,全書約3億7千萬字。《永樂大典》的編撰規模超過了明代以前的所有文獻,同時也比世界公認的法國《百科全書》和《大英百科全書》都要早上300餘年;就連《不列顛百科全書》在條目中也稱贊《永樂大典》為“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 只可惜,這本中華瑰寶由於種種原因還是香消玉殞在歷史的長河中。但希望還是有的,傳說《永樂大典》的原本就藏在明成祖“朱棣”的陵寢之中;尤其新中國成立以後,考古專家對尋找《永樂大典》更加迫切,甚至多次向上級請示,想要發掘“明十三陵”。明成祖“朱棣”正是編撰《永樂大典》的發起人之一,因此有理由相信,這本曠世奇書的原本很可能被作為陪葬,就藏在今天明十三陵的“長陵”中;就在1956年,全國的考古專家匯集“明十三陵”,並進行了一場聲勢浩大的公開發掘。 公正的說,當時科技力量相對薄弱,尤其是當時的“考古”技術並不成熟;因此,盡管“長陵”前後發掘了數月之久,可是專家們卻連墓道的入口都沒有找到。這倒不是說專家們打不開“長陵”,而是因為不想破壞這座距今仍保存完整的古墓,更不想破壞墓中的文物;因此專家們最終還是放棄了“強行進墓”的方案。還是因為當時的條件有限,專家們最終決定先從規模稍小的“定陵”入手;這一決定並沒有放棄尋找《永樂大典》的意思,一是為了積累發掘經驗,同時“定陵”中也極可能藏有這本千古奇書。 “定陵”同樣是明十三陵中規模較大的陵墓,墓主人是明萬歷皇帝“朱翊鈞”,他是明代第十三位皇帝,同時陵墓規模也僅次於朱棣的“長陵”;最重要的是,《永樂大典》乃是明代帝王的驕傲,按照常理推斷,萬歷皇帝同樣會把《永樂大典》作為重要陪葬。因此,在專家們的堅持之下,公開發掘“定陵”的工作前後進行了2年之久;值得肯定的是,考古專家第二次選擇“定陵”還是較為明智的,這兩年的發掘中,“定陵”共出土了文物4000餘件,可至今也未發現《永樂大典》的蹤跡。 可惜的是,仍是因為當時的科技條件不成熟,考古專家們雖然竭盡所能地保護“定陵”文物,可還是出現了很多意外情況;就比如墓中許多的絲織品和紙質書籍類文物,這些無價之寶本身就很脆弱,又加上在地下深埋了數百年之久,在沒有任何保護措施的情況下,忽然與空氣接觸就會發生“氧化”反應。結果,這些珍貴的絲織品和紙質書籍在專家的手中瞬間灰飛煙滅;甚至沒給工作人員采取措施的時間,這也讓考古專家們痛心不已。 基於這次沉痛教訓,專家們總結經驗,並毫不隱晦的上報國家,同時建議“停止進行任何形式的主動發掘工作”;這一建議也得到了總理的批准,從此“不主動發掘”就成了我國考古界的鐵律。 《為了尋找此書,不惜貿然打開古墓,文物卻灰飛煙滅,專家痛心不已_永樂大典_考古_定陵》完,請繼續朗讀精采文章。 喜歡 小編的世界 e4to.com,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為了尋找此書,不惜貿然打開古墓,文物卻灰飛煙滅,專家痛心不已_永樂大典_考古_定陵
精確朗讀模式適合大多數瀏覽器,也相容於桌上型與行動裝置。
不過,使用Chorme瀏覽器仍存在一些問題,不建議使用Chorme瀏覽器進行精確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