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苦苦求著要的月壤,終於點頭了,但這回輪到NASA不回應了_月球_合作_沃爾夫》 原創 據環球時報報道,4月24日,在第十個“中國航天日”啟動儀式上,中國國家航天局對外發布嫦娥五號任務月球樣品國際借用申請結果。在此次獲准借用月球樣品的來自6個國家的7家機構中,包括了兩所接受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資助的美國高校——美國布朗大學和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但據香港《南華早報》5月2日報道,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行星科學家蒂莫西·格洛奇無奈地透露,與美國大多數涉及月球樣本的研究不同,他的項目不會得到NASA的支持。 月壤(資料圖) 科學家在月壤中發現的最重要的資源當屬氦-3。氦-3是元素周期表中第二個元素氦的一種同位素。它作為一種清潔核聚變能源,在能源、國防安全和科學研究等領域具有重要應用價值。氦-3核聚變產生的能量是開采所需的250倍,是鈾-235裂變反應的12.5倍,是煤炭的上百萬倍。100噸氦-3核聚變產生的能量即可供全球使用1年,且氦-3核聚變過程無中子二次輻射危險,更加清潔和可控。另外,氦-3是獲得極低溫環境的關鍵制冷劑。 這些發現讓NASA非常眼饞,但2011年美國國會通過的“沃爾夫條款”卻像一道鐵閘,禁止NASA和中國航天機構搞任何“勾搭”,連用NASA經費研究中國月壤都不行。所以格洛奇團隊只能靠學校自籌資金,拉著香港大學的錢煜奇教授“跨國組隊”,用同一批儀器、同一套方法對比中美樣本。美國科學家拿到中國月壤,堪比玩一場“闖關遊戲”。石溪分校得和中國國家航天局簽協議,保證樣本“只摸不拿”,用完還得還;樣本想運出中國,得先過美國海關的“安檢”,國會可能要求FBI核查這些“月球土”有沒有“危害國家安全”。 月壤展示(資料圖) 沃爾夫條款,看似很高明,實則帶有閉關鎖國的自高自大、傲慢不遜和目中無人。當時,美國的航空航天技術確實遠勝我們,讓我們可望而不可即,但是,殊不知,它把我們的能力看得太低了,以為我們中國人不行!沃爾夫條款,不僅讓美國固步自封,停滯不前,反而倒逼我國自力更生,臥薪嘗膽,!我國是一步一個腳印,穩紮穩打,讓“嫦娥工程”閃亮並領跑世界。 不可否認的是,在美國政客的操作下,近年來中美關系並不算好,但即便如此,中美關系也沒有差到冷戰時期美蘇關系的程度。在冷戰期間,美國和蘇聯尚且還能在國際空間站展開合作,如今中國也沒有理由徹底斷絕與美國在這方面的合作。合作才能實現共贏。美國在過去幾十年裏之所以科技實力傲視全球,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其開放的國家環境。隨著中國實力的增強,如今的美國卻逐漸變得封閉,反而是中國變得更加開放。這種開放源於我國整體實力增強所帶來的底氣。 NASA局長納爾遜(資料圖) 當然,分享月壤是一步“聰明棋”。中國不僅分享給美國,還同時與法國、德國、日本等國的機構合作,這是在全球航天領域擴大朋友圈。通過這種多邊合作,中國打破了美國主導的航天合作格局,增強了國際話語權。同時,分享月壤也讓中國有機會參與制定全球月球研究的規則。比如,吳偉仁院士就說過:“當我們有能力貢獻獨特價值時,科學合作的主動權才能真正握在手中。”這就像下棋,中國用月壤這顆“棋子”,換來了更大的戰略空間。 中國對美國贈送的1克月壤進行了科學分配和研究,這不僅推動了月球科學的發展,也為中國探月工程的獨立發展奠定了基礎。同時,中國通過嫦娥五號任務實現了月球采樣返回,並將部分月壤共享給國際社會,進一步推動了國際合作。這些行動展示了中國在航天領域的科學實力和開放態度。兩者共同反映了科學無國界的精神,也為中美航天領域的合作提供了新的契機。這種合作不僅推動了月球科學的發展,也為全球科學研究注入了更多活力。 《美國苦苦求著要的月壤,終於點頭了,但這回輪到NASA不回應了_月球_合作_沃爾夫》完,請繼續朗讀精采文章。 喜歡 小編的世界 e4to.com,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美國苦苦求著要的月壤,終於點頭了,但這回輪到NASA不回應了_月球_合作_沃爾夫
精確朗讀模式適合大多數瀏覽器,也相容於桌上型與行動裝置。
不過,使用Chorme瀏覽器仍存在一些問題,不建議使用Chorme瀏覽器進行精確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