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文化
字體大小:
2025年9月10日 -
:
原創
作者:揭秘文史真相
眾所周知,如今許多古裝電視劇表面上打著還原歷史的名號,實際上卻在夾帶私貨扭曲歷史人物的形象,比如在之前熱播的《大明風華》之中,一代賢後胡善祥居然被扭曲成了癲狂的瘋婆子,力往狂瀾於傾倒的明代宗朱祁鎮也被汙蔑成了一個嫉賢妒能的廢物媽寶,簡直是驚訝人的眼鏡。
不過比起商紂王,這些人物還不算最可憐的,商紂王才是真正的倒黴透頂,被潑盡了髒水,一部《封神演義》將他死死地釘在恥辱柱上,什麼寵幸狐狸精妲己,挖掉忠臣比乾的心髒,炮烙之刑……
在《封神演義》中,他就是個不折不扣的、集所有昏君特質於一身的絕世人渣!
然而事實卻並非如此,歷史上的
商紂王
並非真的如此昏庸,對待西岐的反叛,他也從來不是兵敗如山倒,但令人奇怪的是,
他只在牧野打敗了一仗,就匆匆自盡了
,這是為什麼呢?當時殷商的兵力並沒有到山窮水盡的地步啊!
對於這個問題,歷朝歷代的史學家們一向有許多不同的猜測
,但是直到近代,一次殷墟考古才發現了真相。
顛覆傳統,招致叛亂
商紂王這個名號其實是後世的蔑稱,
他在位的時候並不是什麼紂王,而是殷商名正言順的大王帝辛,帝
辛原名子受,是帝乙與其皇後的第三子。
按照嫡長子繼承制的規定,他本來是不能繼承皇位的,可是他的母親在生前兩個孩子的時候還是身份低微的妃嬪,直到生他的時候才是王後。
這個情況確實特殊,恪守尊卑貴賤制的大臣們經過商議之後,統一認定紂王才是王後唯一的嫡子,殷商的繼承人,就這樣,本是幼子的紂王幸運的越過了兩位兄長,成為了太子,父親死後,他便成為了殷商的大王。
不過商紂王接手的實在是個四面漏風的爛攤子,
殷商說是一個國家,但實際意義上諸侯各自為政,幾乎不聽朝廷的指派,商紂王的管轄區也不過只是朝歌及其附近罷了。
如果單是這樣倒也算了,但是殷商經過了這麼多年的統治之後,早已滑向了腐敗與滅亡的深淵,大王的威嚴也是所剩無幾,
各地的諸侯們也是面服心不服,隨時都准備著反叛。
這一切的一切都預示著,殷商的天下只怕不會長久,這讓剛剛登基的紂王萬分焦慮,為了能夠重現先祖的輝煌,他勵精圖治,大刀闊斧的開始了顛覆傳統的改革運動。
商紂王首先革的就是神靈的“命”,商朝還處於奴隸制時代,無論是百姓還是貴族都對神靈極其崇拜,尤其是貴族,他們三不五時的就舉行大型祭祀,
每次祭祀都要用活人做貢品,這讓紂王十分惱怒,活人也是人,
是能給他創造價值的重要財產,怎麼能夠因為虛無縹緲的神靈就白白死去呢?
為了減少這種情況的發生,商紂王嚴格推行周祭制度,減少貴族們祭祀的次數,縮小祭祀的規模,這讓崇拜神靈的貴族們十分不滿,
認為商紂王這是在褻瀆神靈,武王伐紂時所公布的紂王罪狀中就有這一條。
如果說減少祭祀只是讓貴族們不滿的話,
那紂王疏遠貴族、任用平民奴隸就是徹底激怒他們了
,在商朝,階級固化到了一個可怕的地步,奴隸世世代代只能是奴隸,貴族世世代代也都是貴族,奴隸和平民沒有為官的權利,整個上層資源都掌握在貴族手裏,紂王如此做無疑是在挖他們的根。
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這些貴族們紛紛出手阻止商紂王的改革,但商紂王始終不肯停下他的腳步,隨著時間的流逝,他的改革也初見成效,商朝的形勢暫時穩定了下來,他還發掘了不少出身微建的能臣,如飛廉、惡來、左疆等,其中的惡來就是後世秦國的先祖。
如果商紂王能夠始終保持初心的話,那殷商或許真的會有個不同的未來
,可惜的是,自從改革初見成效之後,商紂王就志得意滿,一心沉迷於享樂之中,不再細致的過問朝中大事。
雖然帝王享樂也不是什麼奇怪的事,但是商紂王的行為實在是太過分了,他不僅加重賦稅,大興土木,修建高大宏偉的宮殿,而且還弄出了酒池肉林,讓美女們陪他在其中嬉戲玩樂,絲毫不顧殷商的百姓們衣食無著。
這些出格的行為招致了百姓們的極度不滿,大臣們為此甚是憂慮,經常去勸誡商紂王要約束自身,不要在沉迷於醇酒美人之中,否則上天遲早會降下懲罰,可商紂王卻一意孤行,宣稱自己繼位就是上天的意旨,無人能夠推翻他。
若有大臣們逼得急了,他甚至會大開殺戒,弄的朝中離心離德,都不敢再勸誡他。
一戰而敗,匆匆自盡
做人就是不能太過自信,商紂王前腳才在大臣面前大放厥詞,後腳西岐的西伯侯姬昌就起兵造反了。
要說起姬昌和商紂王的恩怨,那還得從商紂王的祖父文丁說起,文丁是一位猜忌心極為嚴重的帝王。
姬昌的父親季歷英勇無比,戰功赫赫,他對其十分忌憚,甚至將他騙來了朝歌囚禁甚至是誅殺,換句話說,姬昌和商紂王一家有殺父之仇。
尷尬的是,除了仇恨之外,兩家還有不可磨滅的親戚關系,商紂王的父親帝乙為了緩和殷商和西岐的關系,特地將自己年輕貌美的妹妹嫁給了姬昌,也就是說,按輩分講,姬昌其實是商紂王的親姑父。
不過嫁妹妹這招並沒有磨滅姬昌內心的仇恨,他一直都等待著為父報仇的機會,而且商紂王也不是什麼好東西,他曾經效仿祖父將姬昌抓回朝歌囚禁,差點要了他的命。
如今商紂王弄得天怒人怨眾叛親離,姬昌不反一把都是對不住自己,所以他聯合了所有對商紂王心懷不滿的諸侯,發動了浩浩蕩蕩的伐紂運動。
一開始的時候,商紂王根本就沒把西岐放在眼裏,殷商雖然敗落了,但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不至於被一個小小的屬國給弄死,所以他一邊派兵平定西岐的叛亂,一邊還親自率領大軍前去東夷討伐,一時間倒也未曾顯露敗象。
但是時間長了,兩線作戰的缺點就暴露出來了,士兵們征戰多年不得休息,早已是疲憊不堪,士氣低落,國庫中的錢財更不是取之不盡,雖然商紂王在征戰的過程中也獲得了一定的土地和奴隸,但是這些比起戰爭所花費的錢財簡直就是九牛一毛,不值一提。
殷商一方顯示頹勢之後,西岐就立刻趁勝追擊,此時西伯侯姬昌早已去世,繼位的是他的次子周武王姬發,姬發年輕氣盛、英姿勃發又頗有謀略,很受諸侯和百姓們的愛戴,在這些人的支持下,他領兵直奔朝歌,一路勢如破竹。
聽聞姬發都要打到自己老巢了,商紂王才開始慌張起來,他的大軍大部分都被派到了東夷,此時姬發前來攻打,他哪來的還手之力?
為了阻擋姬發的攻勢,他不得不召集了一大堆平民和奴隸,組成了70萬的大軍,當然,這個數字大約是有所誇大,不過比起西岐,殷商是占據了毫無疑問的數量優勢了。
然而,數量上的壓倒性優勢並沒有讓殷商獲得最後的勝利。
姬發率軍,在離朝歌大約200裏的牧野與紂王發起了第一場近距離戰爭,紂王拼死抵抗,可是西岐軍隊鬥志昂揚又戎馬多年,根本不是他著急慌忙拉起的雜牌軍能夠抵抗的,很快,殷商軍隊就兵敗如山倒,被西岐打的落花流水,狼狽奔逃。
這一戰殷商輸的慘烈,可商紂王此時遠遠還沒到山窮水盡的地步,他的數十萬大軍都在攻打東夷,只要及時將他們調遣回來,就可以和姬發軍隊一決雌雄,這只軍隊可是和彪悍的東夷打了這麼多年,戰鬥力極高,若真打起來的話,西岐未必能夠取勝。
可讓誰都沒有想到的是,商紂王打完了牧野一仗之後,居然直接回到了朝歌,整理衣冠,放火自焚,姬發得知消息後帶兵長驅直入,僅僅用了一天就徹底滅亡了存在了數百年的殷商。
一切還沒到山窮水盡的地步,遠處的東夷也有自己戰鬥力彪悍的嫡系部隊,商紂王為什麼要這麼想不開,居然等都不等的就在鹿台自焚而亡?這其中到底有什麼不為人知的隱情呢?
殷墟考古,發現真相
許多年來,商紂王匆匆自焚而亡的真相一直是人們心中的謎團,不僅各代的史學家們對其各有猜測,就連民間也流傳下了無數關於此事的傳說,只不過這些傳說都荒誕不經,可信度極低。
直到上個世紀初殷墟發掘,這個問題的答案才浮出水面。
公元1928年,考古學家們根據甲骨文上的一些記載,鎖定了殷商遺址也就是殷墟的範圍,他們征求了國家的同意之後對其進行了保護性挖掘,前後共挖了15次,出土了無數的甲骨文片、金銀玉器等珍貴文物,這些都對研究殷商時期的歷史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正是在這個挖掘的過程中,考古學們研究出了商紂王自焚的真相。
原來,根據考古學家們對朝歌遺址的研究,朝歌是沒有城牆的,沒錯,朝歌,商朝的首都,國家的交匯之地,它沒有城牆。
說到這裏,想必有很多人都覺得奇怪,這樣一個重要的地方怎麼會沒有城牆保護呢?
其實,這都是源於上古傳下來的“大都無城”的規定,也就是說,像是朝歌這樣的大都城是不能有城牆的,如果有的話,就是君主不能招賢納貢、海納百川的無德表現。
這就難怪商紂王會絕望了,朝歌沒有城牆阻擋,而西岐的軍隊已經達到了離朝歌只有兩百裏的牧野
,如果他此戰勝利的話,說不定還能等到援軍的到來,但是他偏偏失敗了,西岐軍隊一路長驅直入,沒有城牆的朝歌根本就無法抵抗,他被擒被殺也只不過是早晚的事罷了,既然如此,那還不如點火自焚,保全尊嚴。
除此之外,殷墟發掘的甲骨文中還有微子啟背叛的記載,微子啟是商紂王一母同胞的親兄長,就因為母親生他的時候只是個小小妃嬪,就和王位錯身而過,只能看著比自己還小的同胞弟弟成為大王,這事兒誰碰上了誰心裏能好受?
要是商紂王是個英明神武,尊敬兄長的好君王也就算了,可偏偏商紂王他不是啊,商紂王殘暴無道,神怒人怨,連他這個親兄長前去勸誡也沒有絲毫動容,甚至還濫殺功臣,逼走貴族,弄的天下戰亂四起,如果他還不跑的話,豈不是要給這個弟弟殉葬?
微子啟毫無留戀的跑了,跑到了商紂王的對家姬發那裏,並將商紂王的信息賣的乾乾淨淨,這件事在《呂氏春秋》上也有明確的記載,姬發到達牧野的時候,曾經對一個名叫膠鬲的使者說:“吾已令膠鬲以甲子之期報其主矣。”這裏的主人就是微子啟,甲子之期就是他發動牧野之戰的日子。
朝歌無城牆可守,微子啟反戈一擊,姬發占盡了天時地利人和,而商紂王則是毫無勝算可言,面對著必敗的局面,心高氣傲的他不願意受到激發等人的羞辱,匆匆自焚而亡也不是什麼奇怪的事情。
在那個尊卑分明,階級固化到無法跨越的奴隸制時代,商紂王居然能夠放下貴族的驕傲,挑戰傳統,任用大量平民和奴隸為官,堪稱是空前絕後驚世駭俗了。
這舉賢任能的行為為殷商帶來了一段時間的興盛,但是商紂王卻並沒能守住初心,好色貪婪,肆意享樂,引起了極大的民憤,再加上他背叛了他的階級,最終弄的孤立無援。
各地貴族們揭竿而起,西岐更是來勢洶洶,連他一母同胞的親兄長都投奔了敵方,朝歌還無城牆可守,這些都讓他再無勝理,只能匆匆自盡,保全最後的尊嚴,實在是可悲可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