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c18

疾病主題博物館、藝術展,是紀念疫情的最佳展現形式!


2020年2月27日 - c18小編 文旅幫 
   
文旅幫

2020年,一群人可能因為食用了野生動物而打開了潘多拉魔盒—— 新型冠狀病毒,讓我們遭受了沉重的代價和深刻的教訓。

因不尊重自然、敬畏自然而導致的惡果早已不是新鮮話題,它本應深深地烙印在人類的記憶中。但是健忘的人類拋棄了歷史、拋棄了過去、拋棄了本應銘記的教訓,以無數人的生命為代價回想起人類與瘟疫、傳染病的殘酷鬥爭史。

此前,國家博物館副館長陳履生髮聲呼籲中國建立一座國家級的「中國防疫博物館」來記載從SARS到新冠肺炎的歷史,記載中國人民在新世紀為生命而拼搏的過程,受到很多人的認可。

確實,博物館作為保存人類記憶的機構,用「物」的方式守護過去的智慧、教訓和精神遺產,其目的之一就是讓人類以史為鑑,避免重蹈覆轍。但遺憾的是,我國到現在還沒有一座國家級的醫學博物館。

從2003年的SARS,到如今的新冠肺炎,都是令全中國和全世界所關注的重大公共衛生事件。而每一場戰「疫」中的種種努力,都可歌可泣,令人動容,更值得被紀念。

小編今天為大家搜集了全世界關於記錄健康、疾病或因重大疫情引發災難的相關博物館和近年來世界博物館中以「傳染病」、「瘟疫」為主題的展覽和重要藝術作品。希望可以讓我們喚醒對自然生命與人類生命的同等尊重和敬畏之心。

英國曼徹斯特亞姆村瘟疫博物館



  

位於英國曼徹斯特東南約50公里的亞姆村,是一個典型的居民生活區,主要用作謝菲爾德和曼徹斯特兩座商業城市的通勤者居住。但1665年爆發的黑死病給亞姆村造成了巨大的災難。

他們用石頭壘起一圈圍牆自我隔離的感人事跡流傳至今。而在瘟疫事件平息的300多年之後,當地人用博物館的方式把它完整的保留下來,成為人們緬懷過去、追憶曾經為之付出的紀念。

1994年,瘟疫博物館開館。亞姆博物館以極簡線條勾勒出的老鼠為LOGO。它規模不大,但裡面別有洞天。在可以同時容納30名聽眾的博物館中心大廳,你可以了解有關當年那場黑死病的文史資料。

霍克希爾路上的衛理公會教堂為博物館的主展館,整合了周圍的其他遺蹟,如第一個瘟疫受害者喬治·維克斯的「瘟疫小屋」、萊利墳墓、當時村民們在村莊外圍用石頭壘起的圍牆,曾經放用醋泡過硬幣的岩石上的孔,以及牧師威廉·蒙佩森提出自我隔離時說過的話的牌匾等。這些都已成為了歷史的見證。而亞姆村也被英國北部居民當成聖地,吸引了很多遊客。

澳大利亞人類疾病博物館

在澳大利亞雪梨南郊,坐落著澳八大名校之一的新南威爾斯大學。在這個大學的塞繆爾斯大樓內,有一個冷門的人類疾病博物館。館內展出2500多個人體患病器官,有的甚至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

博物館收藏展示了數百種疾病及其併發症的資料和相關人體組織樣本,包括愛滋病、癌症、中風、心臟病、糖尿病、遺傳性疾病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這個博物館保存了一些傳染病病例的樣本。由於普及疫苗接種和實施公共衛生計劃,在澳大利亞傷寒、白喉病、麻風病已經絕跡了。但是博物館還保留了這些疾病的組織樣本。

這裡所有的展示器官都是得到患者同意後捐獻出來的。許多患者希望通過這種方式教育後人,讓大家了解疾病對人體的損害程度。可貴的是,大多數器官都附有詳細的病史檔案。包括患者出現的症狀和曾經進行的治療,非常有利於學生和研究人員學習和研究。

該博物館館長丁·羅維特表示,開辦人類疾病博物館對於公眾很有教育意義。參觀者能在博物館看到吸菸者黑色的肺、酗酒者腫大的肝臟、雞蛋大小的乳腺癌腫塊、因患關節炎而畸形的膝蓋後更加重視自己的身體健康。

博物館目前更關注面向公眾的科普宣傳。每年的雪梨科學周,新南威爾斯大學開放日期間,博物館都會舉辦有趣的互動活動。

此外,博物館與時俱進,開發出多種高科技裝置和觀眾互動。比如用3D印表機列印一個COX-2蛋白質的模型;利用虛擬現實技術,讓觀眾戴上特製的眼鏡,模擬一次在細胞內部的旅行。觀眾還可以使用線上博物館App來了解博物館,也可以通過博物館的臉書和推特帳戶互動交流。這裡定期舉辦的免費科普健康講座也吸引了不少人。比如博物館會邀請新南威爾斯大學免疫專家講如何提高免疫力,如何避免過敏等等。

香港醫學博物館

1894年5至10月,在香港大流行的鼠疫導致2千人以上喪生,成為香港開埠甚至有記錄至今最多人死亡的瘟疫,香港三分之一的人口逃離香港。

香港醫學博物館(Hong Kong Museum of Medical Sciences,HKMMS)是香港一所以醫學為主題的博物館,。它位於香港島中西區上環及半山區之間一帶,成立於1996年,前身為1906年的香港細菌檢驗所,是為了應付當時流行的鼠疫。

現時,香港醫學博物館內在底層、地下、一樓分別有十一間各具特色的展覽廳去介紹香港醫科學術的發展歷史和昔日疾病被撲滅的情況。主要陳列了多種不同之醫療用具、介紹香港醫學衛生及護理工作、19世紀時香港鼠疫情況的物件及實驗室展示還原當時疫情發生時的真實場景。

此外,香港醫學博物館內亦開設了展覽廳介紹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及東華三院的歷史,同時館內有太平山觀景廊,圖書室及演講室。

史密森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

《爆發:連接世界的流行病》展覽

該展覽探究人畜共患病的起源、人類在傳播動物傳播的病毒過程中的角色以及如何處理疫情。展品包括 果蝙蝠、伊蚊、1929年去世的人頭骨、記錄愛滋病人生活的剪貼簿等,其中果蝙蝠攜帶著導致2001年孟加拉國爆發疾病的尼帕病毒、伊蚊攜帶寨卡病毒。

展覽希望觀眾可以在該展覽中學習像流行病學家一樣思考,在交互式模擬中發現人類、動物和環境健康之間的聯繫;結合個人記憶對疾病倖存者和第一線醫護人員的照片進行反思;在一個多玩家遊戲中學會和其他訪問者在疫情進一步傳播之前合作控制疫情。

伊波拉疫情展區

此外,展覽社教活動豐富並且得到了廣泛參與。2020年2月4日下午,館方舉辦了該展社教活動「互聯世界的疾病偵探」。

由於疾病的爆發是對全球健康的威脅,該博物館還將提供免費的「 菜單式」展覽知識包供全世界的社區列印和展示。相關 展覽知識資料包包括用於翻譯和定製的指南和模板。

紐約博物館

《細菌之城:微生物與大都市》展覽



  

該展覽是紐約博物館為了紀念1918年世界性的流感危機而組織的。它探索了紐約與傳染病作長期鬥爭的複雜故事,這場鬥爭涉及政府、城市規劃者、醫療專業人員、企業和社會活動家。
它揭示了我們對疾病的理解,疾病如何改變我們的身體、社會和文化,以及在城市環境中人與病原體之間令人驚訝的相互作用。

展覽由紐約博物館與紐約醫學專科學院、英國惠康基金會合作設計。為應對展覽期間可能迎來的流感季節,博物館還搭建了一個免費流感疫苗注射診所。

展覽一大特色是將畫廊和圖書館融合在一起,參觀者可以在這裡觀看歷史文物和為展覽創作的當代藝術品,通過精心挑選的書籍深入探究展覽的主題,並通過數字互動獲得廣泛的視角。

普林斯頓大學藝術博物館

《健康狀態:疾病和治療的可視化》展覽

縱觀歷史和文化,疾病和治癒的概念通過藝術被賦予了具體的形式。該展覽收錄了80多件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作品,從古代到現在,包括繪畫、素描、印刷品、雕塑、照片和多媒體,它們共同闡明了藝術在塑造我們對疾病和治癒的感知和體驗方面所發揮的作用。

作品分為四個主題組,分別是傳染病、精神狀態、護理世界和分娩,強調對象的不同功能,如文檔、隱喻、幻想、抗議、祈禱和見證審視了流行病和傳染病帶來的社會焦慮。在整個展覽中,挑釁性的跨文化並置從視覺角度考慮了廣泛的問題和特定的歷史事件,如黑死病和愛滋病危機。

《死亡率》這幅印刷品展示了1665年的大瘟疫時人們逃離瘟疫、接受治療然後死亡的場景。

《1656年的瘟疫》這幅作品是那不勒斯與黑死病之間最具毀滅性的一場較量的極其殘酷的寫照。

虛擬瑪麗安·科什蘭科學博物館

該展覽是線上展覽,展覽內容包括 疾病的全球分布、追蹤新興疾病、疫苗和人類免疫、抗生素及新出現的耐藥性、抗逆轉錄病毒藥物和愛滋病毒大流行、瘧疾等板塊。
探究了威脅人類健康的疾病和病毒如何演變的、傳播者的特性、人類對抗病毒維護健康的歷史和方法等問題,可以說是一次專業性和科學性極高的展覽。

該展覽十分貼心地為教師和學生提供了額外的網頁探索模塊,幫助他們進一步探索關於傳染病的知識,用於學校教育的普及。同時,還為學校教育者設計了與主題相關的教室活動、遊戲、虛擬實踐以及不同的課程模塊,公眾可以自由下載實施。由此可見,該博物館對學術研究和學校教育的高度重視。

不論是博物館,還是藝術展,目的都是在於讓人類記住災難的刻骨之痛。同樣,也是用更藝術、更科學的方式,彰顯人在巨大災荒之下的可貴勇氣。災難終究會成為歷史的塵埃,只有銘記,改變災禍之源的陋習,留下那份痛苦給予的警醒,才能避免災難的重蹈覆轍。

本文經睿途旅創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請聯繫原公眾號

-End-

點「在看」,給好文章打Call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