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生涯

宋亮:那個還沒畢業的清華博士又雙叒來聊聊高考報志願


2020年8月06日 - 生涯小編 觀察者網 
   

觀察者網官方百家號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舉辦的2020山東高考招生咨詢會(日照)本科綜合場 該圖來自齊魯壹點網站

興趣是個偽命題

在很多的老師和過來人的建議中,選一個自己“感興趣”的專業一直是一個看上去很好的建議。但是,這其實是一個很“烏托邦”的建議——因為一個以刷題為主要生活的高中生很難對一個“職業”產生真正意義上的興趣。真正的興趣是當你系統得知了這個專業對應行業的工作內容、工作環境、收入水平等等之後,對於這個職業的高度認同。很多考生對於一個職業的興趣其實更大程度上“好奇”,或者是“誤判”。

比如筆者的一位高中同學曾談到,他當時在數學奧賽上取得了名次,覺得自己就是要學數學。但是到了他在一所TOP20的大學轉專業到了數學系之後,發現自己並不是喜歡數學,只是喜歡“做數學題”。當然,如今他已經是一所中學的數學教學骨幹,依舊做著他喜歡的工作。這種已經在數學奧賽上取得成就感的“興趣”尚且都對“數學學科”存在認識的偏差,更何況很多考生對於某個職業的了解僅僅是一些網絡上酷炫的視頻片段呢?

尋找專業時切忌看“顏值”。愛好、偶像、特長,乃至於喜歡某一科的老師,都只是讓你對關注於某一個行業的契機,千萬別這麼簡單地認為那就是自己的true love。像很多人喜歡的音樂、寫作等,其實只是一個業餘愛好,一旦成為了“職業”,生涯路線上的問題就很難再用“興趣”來承擔了。

所以,如果是現在你正在填報志願,那麼“感興趣”真的是一個要慎言的事情。你真的很可能對這個職業、行業完全不了解,只是覺得它足夠“酷”。比如記者、基金經理、律師、火箭工程師……

另外,興趣是可以培養的,有很多行業領軍人物在進入這個領域時都是懵懵懂懂,提不起興趣,結果發現越來越能通過自己的努力和大學的培養計劃獲得成就感,取得相較於同齡人更好的平台和資質,在學習過程中逐漸產生“興趣”,進而逐步走向巔峰。對於剛剛成年的高中畢業生而言,這一切都充滿著各種未知。此時此刻的“感興趣”與否,和在大學的發展沒有必然的因果關系。

那麼如何來了解一個自己想報的專業呢?

這也是今年想跟大家換一個角度來分享的方法路線,從專業的面板屬性來看分析大學、專業和自己。

在這裏,有一點一定要注意的是,所有的分析都不適用於解釋某些個人因素占絕大部分,大學教育起作用很小的個人。比如,當下某些高流量網紅,他們的成功更多是在於其自身努力和精確定位以及團隊支撐,與其受到的學曆教育關系不大。這樣的成功案例,並不適合討論報志願這個話題。

一個專業的“三層六維面板屬性”

不可否認,上大學的最終目的是找到合適的職場位置,並由此開始沿著某一職業發展路徑取得人生各種層面上的意義。既有情懷層面的家國人生,也有世俗層面的金錢地位。那麼大學也好,專業也好,城市也好,都不是一個孤立的因素。在往年的文章中,筆者分開進行比較,那麼在今年筆者嘗試用一種耦合的方式,從“行業”的角度來分析“大學+專業”將如何決定這個職業發展的起點。

除非是有家族企業等待繼承、父母已經安排好人生道路,只需要一個正經的“大學文憑”,幾乎所有人都是需要“就業”的。不管什麼學曆,就業時更是像在“填坑”,也就是用人單位是“因崗招人”,而不是“因人設崗”。所以大學教育所給予學生的是“職業勝任力”。

筆者在這裏將一個專業的人才需求屬性分成了三個層次:這個專業是幹什麼?需要什麼樣的人?有前途嗎?

具體來說,第一個層面,是專業本身的屬性,它是填報志願時很難改變的因素。大部分人都沒有能力改變一個行業的業態,所以入行前必須充分了解且充分做好心理准備。不要抱著“我學土木但就是不想下工地”的心態。認識這一層面的有兩個細分的層次:“主幹課程”和“主要就業方向”。其實,主要稍稍有一些社會閱曆的家長,一看目標大學的培養計劃和應屆生主要就業企業,就很清楚未來孩子畢業時會學什麼,是怎麼樣的去向,收入怎麼樣。

第二個層面,是考生本身的屬性,這是一個最大的變量,決定著考生與這個專業的匹配程度。這包括考生自己的能力維度(學習能力、人際交往能力、抗壓能力等)以及性格維度等,可以從兩個不同的視角來看:一是,測試自己的情況,進而選擇適合自己的專業;或者是,選擇一個自己特別想去的專業,然後按照專業的需求來培養自己的各種能力和性格。畢竟,對於高中畢業生而言,可塑性是非常強的。相當多的人經過大學的成長,與高中時代的“人設”都是判若兩人。

第三個層面,是社會層面的屬性,對人生高度影響最大的變量就是“宏觀”。在這裏筆者又分為三個細分維度:垂直發展性、業態多樣性、專業壁壘。有很多研究資料顯示,在過去40年的社會發展中,收入差異最大的一個維度就是“行業差異”,超過“學曆差異”、“地域差異”、“性別差異”和“職級差異”。因此,一個專業有沒有前途,一定要長遠來看。如果延展開,就涉及冷門與熱門專業的辯證關系。這方面很多報考志願的分析中已經談得非常清楚了。

一個專業涉及的維度方方面面,為了讓考生和家長能夠有一個便捷的方法來,筆者這裏了一個六維的面板屬性便於來全面了解一個專業在各個維度上的差別。

工作強度:

這是當下青年人最關注的的一個職場維度,也可以叫“職場舒適性”。經常有人說這個工作不符合自己的“氣場”,也就是指的這個維度。具體的包括工作環境(比如寫字樓、車間、工地、野外等)、人際關系(辦公室政治鬥爭、客戶關系、剛性應酬)、工作時長(朝九晚五、996、不定時加班)、危險程度(高危、汙染、海外動蕩地區)等。

接著之前的“興趣”話題,導致一個熱血青年最終“沒有興趣”的很多原因在這個維度上。比如,從事金融行業,特別是銷售,在有高大上的寫字樓、上班族的光鮮同時,也是高強度的加班,業績的壓力,複雜的同事關系,乃至於和客戶之間不得不做的應酬,尤其對於女生,能否應付得來?

再比如,筆者一個好朋友從事的航海技術專業,講起來屬於環球貿易,周遊各個國家,但實際工作狀態多半是一年中有8個月在海上漂,與家人長期分離,或者固定航線經過險象叢生的海域。對當“船長”抱有夢想的人,是否能夠真正忍受將這種工作生活狀態作為十年甚至二十年的職業呢?

想起一句話,“這個時代任何行業,想活出點意義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任何酷炫與光鮮的背後都有“眾生皆苦”的辛酸。

專業壁壘:

“專業壁壘”就是一個行業在招聘畢業生時對於“專業對口”的要求,或是在就業、深造時對於非本專業畢業生的接受程度。有的專業技術性極強,特別講究“科班出身”。對於特別是想從事某些行業的考生來說,高考甚至是進入這一行唯一的一次機會,一般不是本專業,以後再想靠考研“改行”會難比登天,甚至都不會有入門資格。

對於“改行”的話題,在這裏有必要多說幾句,這就和“專業壁壘”密切相關。比如臨床醫學,沒有經過本科階段的訓練,根本無法在後面來這個學科深造,可以說要是沒能在本科學臨床,那你這輩子都別想拿手術刀。同樣地,建築設計也特別講究“童子功”。在筆者最近關注到的部隊院校文職人員招聘中,凡是教學研究崗位無一例外要求本科、研究生一級學科必須與招聘要求完全一致,否則無法通過資格審查,也就是必須專業對口。

基本可以這麼說,理工科專業都多少強調“本科基礎”。相反地,有的專業“專業壁壘”確實不高。這一點在文科類專業尤為明顯。比如媒體行業基本接受文科各專業的學生;金融界行業研究員甚至鼓勵招聘理工科背景的學生。因此,像漢語言文學這樣寬口徑的專業,選擇上往往會更多。

薪酬水平:

這是一個任何人都無法忽視的維度,畢竟對於沒有財務自由的人來說,收入永遠是不可回避的點。薪酬水平方面筆者認為應該關注三個重要的指標:畢業薪酬(不同學曆層次)、五到十年後薪酬、天花板。

為什麼是這三個指標?畢業薪酬很直接,就是你第一份工作能給你多少錢,能不能養活自己。在這裏,筆者切身經曆提醒考生,尤其是家長,學曆真的不必然帶來“畢業薪酬”的提升。

五到十年後薪酬,這是一個雙重意義的“坎”,一是那時是否在同齡人中出類拔萃,是否適合繼續幹這行,是否被末尾淘汰已經見分曉;二是那時也正是結婚養家的時候,這決定著一個新組建的家庭的起點經濟水平,甚至決定著擇偶的質量。

薪金天花板,這就很好理解了,各行業的頂級收入水平其實比起薪的差異更大,甚至能差百倍。不過,在薪酬這個問題上,筆者要特別提醒家長朋友,薪酬能極大滿足家長在自己圈子裏的“虛榮心”,但孩子的人生,終究是自己的人生。

在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舉辦的2020山東高考招生咨詢會現場,有學校的招生宣傳團隊為學生做介紹 該圖來自齊魯壹點網站

出國與深造:

現在本科畢業直接工作的發展空間越來越窄,學曆背景要求一直在提高,特別是一些重要崗位。在本科畢業之後選擇深造的學生也越來越多。還有很多學生通過深造來提升背景、或者轉專業等。因此深造與出國深造也是一項重要的維度。如果在國內讀研究生,除了推免保送之外,就是和高考類似的研究生考試。而出國留學也成為現在很多學生的選擇之一。那麼一個專業是否容易出國留學?是否能夠拿到獎學金?是否可以得到國家留學基金委的資助?對於家庭條件並不特別有實力的學生家庭來說,也是不得不考慮的問題。

比如,據新聞學院的研究生介紹,中國新聞傳播專業的學生申請本專業的研究生就很難,也很難得到獎學金。而相對地,作為亞洲留學生占主力的生物、化學等領域,是很容易拿到錄取通知書,優秀的學生也可以申請到獎學金。當然這些專業除了教研崗位之外的就業,就是另一個故事了。

垂直發展性:

部分行業的職業發展是越走越窄的,目前多數行業業界普遍認為決定人生層次的年齡是40-45歲,也就是如果在這個年齡段仍沒有躋身“行業頂級人才”,之後再飛黃騰達的機會就會驟然降低,當然不排除一些傳奇人物發展曆程中的“奇跡性飛躍”。

在筆者了解到的一個故事中,一家初創團隊招聘時遇到一位90年代Top級理工院校的本科畢業生,在國家重點科研院所工作十餘年後跳槽,接連換了多個企業的同類型崗位,並且仍想應聘此類職位,但因技術職稱較低與年齡較大等問題遇到許多困難與不適應。這位求職者的問題就在於沒有提前規劃好職業發展路徑,也沒有積累技術職稱的意識,導致年事漸長,但缺少證明其行業資深經驗的“履曆”,可見垂直發展性對於長期的重要性。

垂直發展性展開說可以分成五個方面:職業發展路徑,業態多樣性,職稱體系,職業金字塔,職業天花板。每一項簡單地來說一說:職業發展路徑是指從初級行業從業者開始會經過怎麼樣的過程最終達到什麼程度,例如大學教師的發展路徑大致有兩條,教職序列講師-副教授-教授,行政序列的科長-處長、院長-校領導。

業態多樣性是指這個專業所能從事的社會各類崗位,比如新聞傳播專業就是業態較多的行業,可以進入國有媒體、網絡媒體、自媒體、政府和事業單位新聞部門,等等。

職稱體系指的是不同行業的業務水平標准,比如工程領域常見的“助理工程師-工程師-高級工程師-教授級高工”。

職業金字塔,指的是行業的內部競爭,有些行業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比如職業經理人;有的則比較穩定,比如公務員、教師、醫生。

職業天花板,是指到了一定的年齡或者一定的職位就會停滯不前,或者晉升機會極少。

特別注意很多行業是存在“結構性改行”的,比如目前的制度下,像“空姐”就會超過一定年齡後離開崗位;現役軍人每一個級別都有年限要求,超過年限又沒有晉升就必須轉業;計算機行業,從業超過35歲也會面臨嚴重的被裁壓力,沒有及時躋身管理層或者自謀出路往往會面臨尷尬局面。這種“非升即走”的行業,從畢業開始,職場錦標賽就已經開始了。

名校效應:

這是一個敏感的話題,其實在明面上沒有哪個專業或用人單位會明確地寫出來院校門坎。但是,相當多的行業是有“門票”機制的。不管個人多麼優秀,在簡曆篩選中,院校往往成立第一個篩選的關鍵詞。畢竟,在重點院校讀金融和在以非金融專業著稱的院校讀金融完全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所以,一個專業的就業是否有非常強的院校門坎要求,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中央直屬單位選調生,就只有全國30餘所高校具有推薦資格,也就是說不管個人多麼優秀,如果不是這30幾所高校的學生,根本沒有任何機會進考場。再比如筆者通過從業者了解到,頂級投行、四大會計師事務所等企業及機構只有部分重點高校的優秀畢業生簡曆才有機會初選進場。

在這裏,多說一句的是,很多專業,特別是高度面向社會和市場的專業,比如金融、媒體等,在學曆以外,也非常看重實習經曆的。而實習經曆也往往伴隨著院校背景。這些行業的頭部單位基本都在一線城市,因此這種專業的選擇中,城市是一個要著重考慮的因素。

舉3個例子

下面為了給大家一個直觀的印象,就把上面所說的“三層六度”的方法運用起來,分析4個比較有代表性的專業:土木工程、航空航天、計算機、新聞傳播。(並不是說這4個專業更好,而是它們足夠有特點,可以在面板屬性上看到很大差異)

如果想獲得每個專業的圈中名校是哪些,可以自行搜索“第四輪學科評估”的結果,其中的梯隊基本就能代表院校學科水平。

土木工程——標簽:傳統工科、就業面廣、比較艱苦

這是幹什麼?

土木工程二級學科包括有岩土工程、結構工程、市政工程、通風及空調工程、防災減災工程及防護工程、橋梁與隧道工程。(評:大概就能看出未來工作的行業)

主幹課程包括鋼結構設計原理、高層建築結構設計、工程地質、工程結構抗震、混凝土及砌體結構、建築結構檢測技術、結構力學、土木工程施工、岩土測、岩土力學、房屋建築學、測量學。

需要什麼樣的人?

采用霍蘭德測評,這一專業優勢類型: RIA RIE ICR,其中可以看到R(實際型) I(調查型) 是比較重要的方面。(霍蘭德測評是一種比較常用,在人力資源領域常見的測評,可以客觀地了解自身職業特點)

這個行業有前途嗎?

土木工程主流的就業方向是上遊的設計單位(例如中規院、北京院等各大設計院)下遊施工單位(中建、中鐵、中交),還包括地產、咨詢、政府部門。其中像設計單位、施工單位,以本科碩士居多,博士較少,咨詢公司以海外的研究生為主,門檻比較高。

六維面板屬性:

工作強度與環境:

由於工作量是按照單位效益走,活多加班也就多,工作強度比較大。國有企業設計院比地產、私企好一些。施工、監理、設計等都會要求不同程度進入工地,對於基礎設施建設行業,環境會比較艱苦。

專業壁壘:

特別講究專業對口,而且要考取各種從業資格證,基本都是科班出身。

薪酬水平:

一般雙一流大學的薪酬水平本科生年薪在10萬元左右(不同地區不同單位差異比較大),研究生可以漲到30萬。每年會根據績效長2-3萬。據了解,大型設計院從業五年後,30-40萬是正常的。但是如果沒有獨當一面成為項目一把手,這也基本上是薪酬的天花板了。

出國深造:

本科就讀於一流名校的畢業生在就業市場上已經很有明顯優勢了,並不是那種不出國深造就沒法行業內就業的基礎研究學科。深造也有機會前往世界名校,畢竟土木工程並不是一個那麼熱門的工科專業。而在海外有了知名事務所工作經曆,回國後是很有前途的。這終歸是一個特別看“經曆”的專業,參與的項目比考試成績單有用得多。

垂直發展性:

改行的比例主要集中在工作五年左右,行業內跳槽。設計院、地產、咨詢工作都存在一定的跳槽比例。由於這是一個看重資質、經驗、閱曆、人脈的行業,因此積累足夠深厚是會越老越值錢。因為某個項目“一戰成名”的行業大牛,也是比較常見的。

名校效應:

就業上院校水平比較明顯,用人單位對於建築行業的名校相當了解。名校的校友資源也豐富。而這個行業恰恰也是很傳統的行業,名校幾十年來就那麼幾所,梯隊早已形成。而且建築行業,特別是甲方單位,特別吃人脈資源。

航空航天——標簽:傳統工科、高科技、就業面窄

這是幹什麼?

航空航天二級學科包括飛行器設計與工程、飛行器動力工程、飛行器制造工程、飛行器環境與生命保障工程、航空航天工程、工程力學與航天航空工程、航天運輸與控制專業、質量與可靠性工程。

主幹課程包括空氣動力學、飛行器結構力學、航空航天概論、機械設計基礎、電路與電子學、自動控制原理、等等。

需要什麼樣的人?

采用霍蘭德測評,這一專業優勢類型: RIE、ESR、IRS,其中可以看到R(實際型) S(社會型) I(調查型) E(企業型)是比較重要的方面,是比較複合型的人才需求。

這個行業有前途嗎?

主流的就業方向是航空航天行業,這目前的5家大央企,都是號稱百萬職工,分布在全國各大中小一到十八線城市,其他的也是傳統軍工企業,如中船、兵工、中電等等。

六維面板屬性:

工作強度與環境:

雖然民用航天近年來也有很大發展,但是這個行業幾乎還是大型國有企業為主,國企文化,加班不多有周末。福利配套設施極其完善,是很少的當代中國還能看到的“企業辦社會”,住房、子女上學等大多有保障。即使在北京,戶口名額之多也是其他行業難以相比的。除非有重大任務,工作狀態比較穩定。現在整個航空航天行業的產業結構已經較於建國初期完備太多。除非一些極其特殊的單位,基本沒有“兩彈一星”前輩們那麼艱苦的工作環境了。

專業壁壘:

一句話,特別講究專業對口。

薪酬水平:

起薪是很高的,以北京為例,據介紹碩士畢業20萬,博士30萬,做到中層50萬左右。但是,畢竟是國企,收入的天花板也會很快就到。重大任務的獎金就看是不是能夠有幸參與了。

出國深造:

我國經過六七十年的自主創新人才積累,航空航天領域的人才教育體系是各大工科中比較完備的,加上人才成長更多是在項目中鍛煉,因此並不是剛需的留學深造,國內圈中名校的研究生學曆也很有競爭力。但是在尖端技術領域,國內人才引進的力度還是挺大。但是現在國際環境複雜,又是全世界都敏感的工科專業,用一個同學話說“一旦學成,還能順利回國,還是很有前途的。”——嗯,這個專業自“古”以來都是。

垂直發展性:

改行的比例很低。以北京的某航天系統單位為例,五年內改行在10%以內,基本就是一個很正常的自然流失率。這主要是由於大多數的單位涉密級別高,改行脫密流程極其複雜,而且能跳槽的同類單位無外乎那麼一兩家,人家自己家也有一堆人才,很少能找到合適的職位。這個行業有一個很突出的特點,行業資曆金字塔相當穩定,從40後到90後,一代代人才累積,在一個單位紮根一輩子的大有人在。當然,有志青年機會也很多,比如三院三部就出現過37歲總設計師,憑的還是真本事。

名校效應:

特別講究大學招牌,特別講究學曆。畢竟這是所有工科學科中,從“兩彈一星”開始就普及了博士學位的學科。基本上所去的單位的層次和學曆層次高度正相關。院校上頂級工科大學,如清華、浙大、上交等與傳統的“國防七子”可以平分秋色。但是在每一個行業細分領域,用人單位集中招收的就是那麼幾家高校的畢業生。據從業者介紹,在一些非涉密單位,海歸也有相當數量,但是同樣要求名校。

附:國防七子(排名不分先後)的優勢領域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航天、航空)

北京理工大學(兵器、航天)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航天、航空、民航)

南京理工大學(兵器)

哈爾濱工業大學(航天、航空)

哈爾濱工程大學(航海、核能、航天、航空、兵器)

西北工業大學(航空、航天、航海、兵器)

計算機——標簽:高薪、工作累、就業面廣

這是幹什麼?

航空航天二級學科包括計算機系統結構、計算機軟件與理論、計算機應用技術。而且,計算機領域甚至還可以算上信息與通信工程、電子科學與書、控制科學與工程,這些在當下人工智能發展的時代,都是可以在同一個賽道的專業。

主幹課程包括匯編與接口技術、計算機組成原理、操作系統、數據結構、軟件項目管理、軟件測試技術、Java高級程序設計、軟件工程、等等。

需要什麼樣的人?

采用霍蘭德測評,這一專業優勢類型:IRC、IRE,其中可以看到R(實際型) I(調查型)是比較重要的方面,就是要踏踏實實幹活的人。

這個行業有前途嗎?

主流的就業方向相當寬廣,傳統的互聯網公司(如BAT、各種app平台,視頻網站、遊戲)還有互聯網+產業(物聯網、智能家電)等。政府和許多行業也都需要計算機崗位。而且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計算機行業是當下創業氛圍最濃,也是技術資本最關注的“賽道”,很多創新性科技公司創立,這也就意味著以創業致富的可能性比其他行業高很多,而且這還是一個幾個人的團隊就能創業的行業。

六維面板屬性:

工作強度與環境:

“碼農”加班,幾乎已經成為了當下為生活奮鬥的年輕人最典型的寫照。雖然工作環境並沒有很多野外行業艱苦,大廠的福利待遇相對不錯。但是加班嚴重,“996”、“過勞死”等高強度的標簽一直沒有離開這個行業。

專業壁壘:

一個很務實的行業,不一定是名校,但是一定要技術好。真的有很多非本專業的人通過一些培訓而入行,甚至改行讀計算機的研究生。特別現在技術培訓日益發達,計算機專業的入行門檻越來越好跨越。

薪酬水平:

從薪酬角度來看,互聯網行業屬於高薪行業,據獵聘發布的《2020年上半年中高端人才就業大數據報告》顯示,互聯網行業薪資位居全行業第二,中高端人才平均企業月薪為1.73萬元、實際平均月薪為2.21萬元,僅次於金融行業。互聯網屬於可以實現“逆襲”的行業,舉例筆者的一位朋友,本科攻讀某省屬大學計算機專業(並非該校優勢專業)在北京工作五年後的薪資水平也可以達到30萬左右。

出國深造:

這是一個為數不多的美國本土學生也願意攻讀博士的工科專業。筆者在MIT訪學時曾采訪過一位巴基斯坦裔博士生,他認為計算機是一件很酷的工作,以後機會很多。在中國留學生熟練專業排名中,計算機一直穩居前三。而且計算機創業火熱的當下,出國深造容易獲得更多的人脈資源和更廣闊的視野。

垂直發展性:

對大多數程序員來講,35歲或許是個坎。有相當數量的人 10年內如果沒有發展起來,就會面臨結構性改行分流的風險,如許多人關注的“底層程序員年齡漸長將何去何從”這一職業發展問題。由於技術迭代太快,又相當拼體力,要求從業者一直有競爭意識,不斷積攢自己的實力。

名校效應:

計算機算是一個相當不講究名校的行業,由於整個產業龐大而複雜,中小企業眾多,私企眾多,用人成本往往是首先考慮的因素。再加上很多互聯網公司的業務技術含量並不高,因此更傾向於使用更便宜的低學曆人才。

新聞傳播——標簽:就業面廣、工作體面、人脈廣

這是幹什麼?

新聞傳播二級學科包括新聞學、傳播學。嗯,就是這麼簡單

主幹課程包括新聞理論、傳播學、新聞采訪與寫作、新聞評論、新聞倫理與法規、新聞心理學、新聞編輯、輿論學新聞史等。

需要什麼樣的人?

采用霍蘭德測評,這一專業優勢類型:AER、AES、AEI,其中可以看到、E(企業型)、A(藝術型)是比較重要的方面,這和前面幾個相比,也能明顯看出文科生與工科生的區別。

這個行業有前途嗎?

主流的就業方向相當寬廣,包括主流媒體(央媒、地方媒體)新媒體、政府 部門和各個行業的宣傳崗位、企業品牌部門等等。現在對於媒體與品牌的重視,崗位的數量相當多。

六維面板屬性:

工作強度與環境:

整體上新聞行業,尤其是記者的時間是比較自由的,主要能夠達到業績要求。新媒體工作相對比較累。記者被稱為“無冕之王”,接觸社會各個層面,是一個很漲閱曆的職業,也是傳統看來很“體面”的工作。

專業壁壘:

這是一個典型的文科行業的特點,基本不太講專業對口,基本看重業務能力和實習經曆。同樣的,像大文科類的其他專業,如漢語言文學,也可以基本無障礙地入行。

薪酬水平:

主流媒體、地方媒體、企業、MCN與KOL等等領域方向薪酬水平不盡相同,行業內部差異很大。體制內媒體基本可以參考當地公務員水平,體制外業績與市場及商業掛鉤後,薪酬很難估量。

出國深造:

由於中國和主要留學目的地國家對於“新聞與宣傳”認識上的差異,新聞專業的留學機會並不多,而且也很難拿到獎學金。主要是集中在偏學術的傳播學的角度。

垂直發展性:

據從業者介紹,體制內的記者和編輯的職稱特別熬年頭,50歲上到最高級“高級記者”“高級編輯”大有人在。改行的比例是各行業裏最高的,有了一定人脈資源積累之後,做咨詢、金融、企業公關、企業品宣、文化產業的有很多。還是看自己“折騰”的能力。

名校效應:

如果定位是央媒,那麼院校招牌是極為明顯的。如果定位是自媒體或者政府機構,那麼院校招牌就沒那麼明顯。但是這個行業是一個特別看重實習經曆的行業。實習經曆也可以增強就業能力。

說回到填志願

詳細的認清楚了一個專業之後,就回到最初的如何來填志願這個話題上,在進行了新高考改革的省份,現在采用的是“高校+專業 ”的平行志願的填報方式。因此,就給了幾大的靈活性。在這裏可以有兩個思路:

“職業導向型”

“職業導向型”,這個導向可以是自己給的,也可以是家裏給的(但自己一定不能太討厭)。對於這一類的考生,選擇大學的空間其實就很有限了,反而很容易。比如想學醫,那大可以幾個志願都是專業報醫學“A大學+臨床醫學、B大學+臨床醫學……”

所以“職業導向型”的考生一定要對行業名校特別清楚,然後“量分而行”。至於本專業的全國優勢高校有哪些,強烈建議參考“第四輪學科評估”,其中有一個維度就是考察了“社會聲譽”,也就是行業認可度。因此有很高參考價值。

“大學導向型”

“大學導向型”考生應該是大多數。其實還是要先明確一下自己的大概意向,至少在地域、大學、專業這幾三個變量上有所側重。

如果實在難以抉擇,那就拿幾份大學綜合排名從上往下看吧。

“大學導向型”選擇大學在過去 還有985、211之分,現在都統一采用“雙一流 ”的概念。由於這一概念出現沒幾年,但是在筆者注意到的各種體制內招聘中,如果有院校門檻均使用“雙一流大學”字樣,並不再區分985、211。而雙一流大學比之前的211高校有增補了不少,這些新晉高校也可以重視。同樣地,近年來一些中外聯合辦學高校也取得了獨特的優勢,對於經濟實力允許的家庭也可以著重考慮。

但是,有一點一定要注意, “本科高校層次”是一個人在社會競爭,特別是應屆生競爭中,極其重要的身份標簽。比如在很多高校招聘青年教師、研究員會明確要求本科畢業於985高校。所以,高校的標簽屬性,可能在人生各階段產生影響。

最後說給一臉懵的考生

拿到這麼多大學,這麼多專業,又沒有自己想好像去哪裏,想學什麼。那麼就只有一個選擇的方法——選一個能考的上的、盡可能高層次的大學、自己不那麼討厭的專業、去一個適合作為職業起點的城市。

這四點再分開來說:

一個能考得上的大學,也就是說充分利用分數,選擇一下性價比高的組合,比如“離家遠的大學+優勢專業”(比如東北考生選擇西南地區的名校);“一般省屬大學+不看中院校背景的專業(比如省屬院校的計算機和軟件),這樣往往會收到更好的職業發展前景。

盡可能高層次的大學,這是毫無疑問的,能上雙一流,一定不要選擇普通省屬高校,這是一生的“本科學曆”,是未來用人單位做簡曆篩選的一項條件。

雖然之前說了“感興趣”是一個偽命題,但是一定要清楚自己討厭什麼。比如暈血就不要學臨床醫學,內向社恐就不要學律師。否則,職業生涯是一場災難。只要不那麼討厭,就可以作為備選條件了。真正的興趣,或者職業成就感,可以在大學學習中慢慢培養。

去一個適合作為職業起點的城市,特別是對於要求實習經曆的,人脈資源密集型的專業,一個大城市的資源是必要的。事實上,很多專業的本地區就業率是很高的。因此選擇一個城市,可能就選擇了自己未來的安家之地。如果選擇的是當下興起的新一線城市,未來也會有更多的機會,性價比也更高。

預祝走下青春戰場的各位考生都能拿到最理想的錄取通知書。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