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文化

參觀農耕展館 傳承傳統文化


2020年8月08日 - 文化小編 陽帆起航正當時 
   

第一個館是“中原匠心館”。這裏展示了大量的農耕時代的生產工具,按照手藝分成三類:木匠、鐵匠和篾匠。首先看到的是一塊刻有“匠心”的木質牌匾,牌匾下面是帶有漂亮圖案、做工非常精致的四扇木門。房間的左右兩側牆上及掛台都放有各種傳統的木匠工具,如:鋸、刨、鑿、鑽、锛、角尺、墨鬥……

其中最令我大開眼界的是一幢精美的古式木質建築,跟北京故宮一樣,簡直太美了:“它的每一根柱子,每一根房梁,每一條瓦楞都是木頭做成的,並且每扇門和窗都是精雕細琢出來的;空間寬敞,造型美觀;房子上鋪著很多瓦片,瓦片兩邊有十只神獸,在二層中間位置還有一塊牌子,從上到下豎寫‘太和殿’三個字。”

很難想象,這精美的木質建築竟然是工匠們用這些簡易的木工工具做出來的。雖然這些傳統的木工工具已被電動工具代替,但這種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卻永遠值得學習和傳承。

參觀的第二個館叫做“度量權衡館”。這個館主要介紹了關於計量的歷史文化:古代關於時間的計量方法、計量的起源以及中國度量衡的起源與發展。在這裏,可以學習到古代關於長度、容量、重量的測量工具與計量單位。計量乃人類文明之母,文明始於計量。正因為度量衡的確定,市場交易才有了准據,公平交易才成為可能。

第三個館“火紅婚房館”。一朵大大的紅花帶子掛在門框上,屋裏面正對門的紅牆上貼著大大的喜字,還有金色的對聯,木質的椅子上覆蓋著紅紅的墊子,到處洋溢著喜慶。在右邊的牆上,有一塊紅色標牌,上面寫著“婚嫁禮俗”。從提親、訂親、看好、籌婚、娶親、鬧房、道喜與回門直到叫九,系列禮俗一一在目。

在下面的櫃台裏,可以看到非常逼真的迎親隊伍:“有的騎著駿馬,有的抬著轎子,有的演奏著樂器……”在裏屋,美麗賢淑的新娘端坐在床邊,高大帥氣的新郎倌手戴戒指、頭戴禮帽,正掀起新娘子的蓋頭,滿臉幸福。床的對面是花籃、包袱、嫁妝、梳妝台之類的東西。

看著看著,好像進入了婚禮現場,感受這熱鬧的場景,這喜慶的氛圍深深感染了我,內心無比喜悅。祝福這對新人白頭偕老、永結同心、幸福永遠!

第四個館是“老家作坊館”。這個館再現了粉條、豆腐的制作全過程。無論是制作粉條,還是磨制豆腐都得曆經七八道工序,從選料到成品,每道工序都得認真仔細、下足功夫,半點馬虎不得,任何一道工序不到位,都會影響產品品質。

以前只知道豆腐、粉條好吃,沒想到看似簡單的食物卻來之不易,它包含著人們辛勤的勞動和汗水,一食一飯當思來之不易,今後我要更加珍惜糧食,節約糧食。

第五個館是“畫連古今館”。這個館陳列著成百上千本連環畫,有《三國演義》《西遊記》《水滸傳》《紅樓夢》《孟姜女》《野天鵝》,等等。講解員說:“這些書容易攜帶,也叫口袋書!”

爸爸說,這些連環畫圖文並茂、通俗易懂,它以連續的圖畫敘述故事、刻畫人物,是一種老少皆宜的通俗讀物,這些書也讓他勾起兒時的記憶,他對連環畫贊不絕口,愛不釋手。

第六個館是“農耕風情館”。一進門,映入眼簾的是一片秋收時忙碌的場景。在田間地頭旁的一個麥場上:“有的人趕著毛驢拉著石滾在碾麥子,有的在掀麥穗,有的在掃麥粒,有的在裝袋子,還有的正坐地上喝水”,生動形象、活靈活現,我仿佛也置身事中,正和他們一起忙碌著

這個館裏陳列著各種農業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品,有犁耙、鋤頭、耙子、砘子、石碾,扁擔、篩子。也陳列著一些生活用品及各種特色美食,有燴面、臭豆湯、烙餅、水煎包,等等。一件件農耕器具仿佛帶著大家打開了塵封的歷史,從中看到了先祖的智慧,農耕文化確實是需要我們繼承和發揚的寶貴財富。

古人通過辛勤勞作,在創造出物質財富的同時,也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有元宵節、重陽節這樣的傳統節日文化,也有優美動聽、風格多樣的傳統戲劇,還有京胡、板胡、長號、箜篌等傳統樂器,豐富了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

講解員介紹這些農耕器具的作用和變化,讓小記者了解農耕歷史。講解員還講述了鄉村面貌的變化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從以前吃不飽穿不暖,到現在吃穿不愁、吃的好穿的美;從以前住土磚房、茅草屋,到如今的高樓大廈電梯房、新型高檔社區;荒山野嶺變成了美麗公園,照明從煤油燈變成了金碧輝煌的水晶燈,出行從自行車變成了小汽車……”

農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業生產由純手工到機械化作業,但農耕文化不能被遺忘,農耕文化蘊含的人文精神與和諧理念值得學習。讓我們自覺傳承農耕文化,做農耕文化的守護者!(文/中牟縣中華公益小記者 毛恩賜)

(編輯:丁成成)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