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c113

寫下《憫農》的李紳,刻薄僧人,把族叔當孫子,真實歷史是怎樣的


2020年8月31日 - c113小編 八卦的曆史菌 
   

優質創作者

小時候每次看到這首詩,問到表達的主旨的時候,總要說一句“表達了作者憂國憂民的思想”。但是作者李紳,真是一位憂國憂民的人才嗎?

有關李紳是個大貪官的傳言

傳言一:李紳發達之後,“漸次豪奢”,特別喜歡吃雞舌,他吃的每頓飯用到的雞舌有300餘只,也就是說他吃一頓飯就要殺三百只雞,
這日子過得有多奢侈可見一斑。也因此他府裏後院滿地雞毛,宰的雞堆積如山。

傳言二:李紳家裏養了很多歌姬,經常把她們叫出來聽個小曲子跳個舞。有一個著名詩人劉禹錫去拜訪他,他就叫出這些歌姬作陪。其中有一個特別漂亮的歌姬讓劉禹錫眼前一亮啊,立馬作詩一首《贈李司空妓》,其中還特別提到了一句:司空見慣渾閑事,斷盡蘇州刺史腸。

這什麼意思,就是這種歌姬如雲的場面,他李紳都見慣了,而我這個蘇州刺史跟沒見過世面似地,看見一個打扮氣派的歌姬腸子都要斷了。

這裏的打扮氣派有多氣派呢?“高髻雲鬟宮樣妝”,一個歌姬打扮的都是宮裏的貴人打扮的樣式,足可見李紳多有錢啊,據說“司空見慣”這個詞就是這麼來的。然後李紳還把這個歌姬送給了劉禹錫。

傳言三:李紳少年貧窮,所以經常到族中一個叫李元將的叔叔家蹭飯吃。他天天叔叔、叔叔的掛在嘴邊,所以李元將還挺高興,他來蹭飯李元將就給他一碗。後來李紳當了大官,就看不起這個叔叔了,李元將也不敢再讓李紳叫他叔叔,反而自己稱弟弟。李紳還是不滿意,就自己稱侄子。李紳還是不滿意,就自己稱孫子,然後李紳再看見他才有了幾分笑意。

從這個傳言,大家認定李紳不但是個貪官,人品還有問題。

傳言四:有一個姓崔的巡官跟李紳是同科進士,按道理來說怎麼著也是有幾分情面的。這位巡官特地過來拜訪他,剛到客棧住下,身邊的仆人就和人發生了沖突。事情報到了李紳那裏,李紳將這兩個人都處刑,還特地命人將崔巡官綁起來打了20大棍,斥責他居然沒有一到這裏就先去拜見他。

這則傳言,又給李紳落了一個為人粗暴嚴苛、濫用私刑的名號。

辟謠:以上傳言是真是假?

辟謠傳言一:這個傳言用簡單的算數就可以知道是不可能的。李紳可能平時生活是比較奢侈,但也不至於奢侈到一頓飯用三百只雞。一頓用三百只,一天就是九百只。以當時的生產力,全國的雞都供他使用也不夠他這麼造的。

辟謠傳言二:首先,李紳從來沒有任職過司空一職。其次,劉禹錫任蘇州刺史後與李紳的生活路線幾乎沒有重合。李紳生活在772-864年,劉禹錫生活在772-842年,這個時間很巧,兩人同年出生,連去世的時間都這麼像。

但是劉禹錫出任蘇州刺史的時候大概是大和五年,也就是831年,大和八年,也就是三年後,調任汝州刺史。這個時候,李紳先是做太子賓客,分司東都,他一直住在洛陽九年;大和七年做浙東觀察使,大和八年調離浙東觀察使。

浙東和蘇州雖然離得不遠,但是來回至少也要六天的距離。況且大和七年之前,李紳還沒來浙東,大和七年之後,李紳已經走了。滿打滿算李紳在這裏待了最多一年,一年的時間他有必要弄一大堆歌姬嗎?更何況他再貪一年也貪不了供得起歌姬宮妝樣式的銀兩。

當然,如果李紳只知道作樂享受的話,往府裏帶幾個歌姬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至於傳言三、四,既沒有真實的史料證明他是真的,也沒有真實的史料證明他是假的。但是關於李紳忘恩負義、狂暴嚴苛、愛用重刑這一點,卻是真的有史可考的。

真實的李紳

李紳後來做到那麼大的官,其中少不了韓愈的提攜。但是他後來是怎麼對待韓愈的呢?

韓愈官職是禦史大夫,同時兼任京兆尹,有詔書令他見到任何官員不必跪拜行禮。這個時候李紳是中丞,中丞這個官比京兆尹大那麼一點,但是比禦史大夫小啊,更何況韓愈還提拔過他,手裏還有詔令,怎麼說也不用參拜李紳吧。

但是李紳就是上奏折彈劾韓愈
,然後韓愈就在殿上反駁他,兩人一來一回,誰都不讓。但是這件事情之後,官員們口中風向就變了,都指責李紳忘恩負義。

而李紳的忘恩負義還不只是這一點。少年時李紳受過和尚的接濟,當時和尚對他說,希望以後能看在這點情分上,以後這個寺廟裏的僧人犯了什麼錯,李紳能網開一面。

結果李紳看到有僧人釣放生池裏的魚,當即就命人把那幾個和尚扔進去活活淹死了
。還在旁邊留詩:“剃發多緣是代耕,好聞人死惡人生”,刻薄至極。

這確實能說明李紳忘恩負義,刻薄寡情。而下面這兩件事,則說明了李紳好用重刑。

還是跟韓愈的沖突,當年他送到韓愈手裏一批囚犯,當時韓愈任京兆尹,他要求韓愈對這批囚犯用重刑。韓愈堅決不肯,李紳跟韓愈大吵一架,此後兩人見面就是水火不容,針鋒相對。

他手下一個老兵犯了錯,他直接說“臭老兵,倚恃年老,而刑不加;若在軍門,一百也決。”
就是說他犯錯就是仗著自己年紀大,不能用刑。放到以前,直接一百軍棍打死了事。

李紳酷好重刑這事是出了名的,凡是他的治下,盜賊山匪都非常收斂,甚至連夜逃往別處,不想遇上這個暴躁的官。
別的官可能對上山匪,沒什麼大事發生就算了,何必浪費兵力去追呢?但是李紳可不一樣,惹到他就是一個字:打!

但是重刑之下也不是沒有好處,李紳治下的地方,無人敢沒事找事的作亂。百姓生活富足,出兵剿匪,所到之地沒有匪患。

李紳作為官員,用重刑、忘恩負義確實顯得嚴酷刻薄,但是確實讓百姓過了段安生日子。可是後來,李紳卷入党政,並因此誤判“吳湘案”,落了個“降官三級”、“子孫後代不可為官”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