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財富

為何這家財富公司必然爆雷?數據早就說明了問題!


2020年9月06日 - 財富小編 信托圈內人 
   

前言

財富行業裏,從來就沒有無緣無故的雷。

表面上看,近兩年有許多三方財富公司是“突然爆雷”。事實是,這些“突然”之前,有些地方早就露出破綻。只不過許多人沒看見,或者不願看見。

本文通過對某家財富公司2019年部分業績的數據進行分析,提煉出一些能夠說明財富公司狀況變化的“指標”,希望能夠幫助廣大理財師及時發現問題,回避風險。

每家財富公司都有業績統計,也會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對外公布業績。這些業績數據中能夠挖掘出一些重要的信息,難點在於數據的獲取、充分的數量、以及真實性。但只要數據數量足夠多,還是可以察覺出一些端倪。

本次使用的數據九萬多條,經過各種維度的挖掘,結合財富業務的傳統特點,對數據所展現的內在邏輯進行盡可能客觀的分析,並在一定情況下做出些預判。

需要指出的是:這些預判不可能面面俱到,也不可能算無遺漏。

但是這種分析判斷能夠提供新的思考方向,以及平時容易忽略的地方,幫助更多理財師夥伴認識到一些三方財富公司的另一面。

每個財富從業者都需要問捫心自問:我為什麼相信這家公司?你的信任甚至信仰來源於哪裏?究竟是來源於主觀情感產生的認知,還是依托於數據的理性分析?

認知方式將顯著影響理財師未來的職業道路,甚至是人生道路。

過於依賴主觀情感進行判斷和選擇的從業者一定會在未來支付相應的代價,而堅持獨立思考和邏輯嚴謹的理財師終究會迎來客戶和市場的認同。

正文(1)邊際與劇變

在大部分夥伴的認知裏,業績數據就是某某人在某年某月,做出了多少的業績。在這些看似枯燥乏味的數據集中,我們究竟能夠得到哪些有用的信息呢?這些信息是否能夠給出我們需要的重要信號呢?

開始之前,先看下這個問題:

“一家全國性的財富公司,2019年業績量近140億,請問這家公司怎麼樣?”

說實話,僅憑“140億”這個數據是無法做出准確判斷的,因此我們還需要更多維度的數據。不僅要知道整年業績,還希望看到每個月的情況,這樣便可以地得到下面這張圖。

相信這樣的圖標大家在平時月度總結會上經常見到,但很少有人真的會去仔細看、更不會仔細思考。其實從這類最基本的圖標中,能夠讀出許多有價值的信息。

方法並不困難,需要注意的地方有三個:

第一,基本數據特征,
常見的有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中位數、總金額等。這部分不贅述,初中數據及格的同學基本就不會有問題。

第二,波動與變化。
你要看得出是“向好”還是“向壞”,數學上的微積分就是用來描述細微變化的,因為巨大變化在初期往往看不出什麼來,但是這些細微的變化是可以發現的,並且這些細微的變化“積累”起來,最後便是肉眼可見的劇變。

那麼,理財師如何能夠發現公司未來可能出現的“變故”?

經濟學上有個很重要的概念叫做“邊際”(包括邊際效應),用來描述趨勢向好還是向壞。比如投資效益邊際遞增,意味著你增加投入,會得到更大的回報。這不就是給出了未來趨勢向好的信號嗎?(當然實際中還要考慮更多複雜的因子)

所以看一家財富公司有沒有問題,不是光看現在,而是看“邊際變化”——它在向著好的方向變,還是向著壞的方向變。

雖然數據
表現的是過去,但是邊際
卻可以告訴你未來。

第三,劇烈波動。
除了邊際,還要留意劇烈的波動。

什麼叫劇烈的波動?就是出於某個超出預期、無法預知、來不及反應的一個因子(事件),導致當前的趨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最為常見的是股票觸底大反彈,也有人見過開盤漲停、然後跌停、收盤前又漲停的情況。這種劇烈波動一定要引發你的注意和思考。

比如當你發現這家財富公司突然之間業績大幅下滑,那麼一定是發生什麼了。正常人一般不會對劇變視而不見,只是背後的原因往往想不明白。

從上圖右邊走勢線,可以發現出單數量在2月份、11月份有兩次巨大的下滑。如果你有機會看到這樣的數據,一定要去弄明白為什麼。

簡單總結一下,從這張圖上可以看出業績比較好的三個月是2019年1月、6月以及12月。

其他的信息呢?別急…

正文(2)結構與分布

單看每個月的業績走勢仍舊不夠,因為這只是整體,有些重要信息隱藏在局部個體中。就像一個班級的班主任,不僅要知道這個班級的成績好不好,還得知道誰是好孩子,誰是壞孩子。

所以我們需要細分去看這近140億的業績究竟是誰做出來的?

上圖是該財富公司全國77個城市的業績統計,可以看到比較有意思的結果。

2019年業績排名前五的城市分別是北京、杭州、南京、張家港、寧波
,五個城市業績加總為達到了35%
。前10城市業績總額超過51%
,前20業績總額超過71%
。後續57家城市業績加總只有29%。

更加關鍵的是,廣州、上海、深圳、蘇州
這四個無論在經濟、產業格局、以及財富市場都非常發達的城市,業績產出卻很少。廣州5000多萬,上海3000多萬,蘇州1500萬,深圳更加離譜——只有500萬!

相比之下,排在第4的張家港
7個億;第8晉城
近4億;南平
(15)接近3億;齊齊哈爾
(16)2.5億;朔州
(17)一年居然還做了2.3億,是廣州的4倍多,上海的7倍多,蘇州的15倍,深圳的40倍多!

通常來說,經濟越發達的地方,居民儲蓄越多、投資理財需求越旺盛。雖然競爭激烈,但市場潛力巨大,所以我們會看到各家金融機構、私行、頭部財富公司爭相在這些城市裏開設營業部,布置好幾個點,盡可能覆蓋有理財需求的高淨人群。

撇開金融機構,觀察頭部三方財富,核心城市的業績都很不錯並且穩定。有可能在局部時點上彼此交錯,但也不會出現過大的差距。因此,從這個背離現象可以看出:這家財富公司在上海、深圳、廣州、蘇州這四個核心城市缺乏市場競爭力。
至於具體是什麼原因,還需要進一步分析。

四五線城市的優點是這些地方沒有被很好地開發,也沒有爆過雷;不足之處在於業績持續性和可拓展性比較弱,短期爆發之後新增量上不來。當這些城市業績增長乏力之後,4個核心城市的業績依舊無法填補空缺,就會導致整體業績萎縮。

對於自融業務比重較大的財富公司來說,募集量萎縮會增加兌付節點上不穩定性。這點在投資和入職前都是需要考慮的。

結論1

核心城市業績出現明顯背離,其中一定存在某些原因。必須弄明白為什麼某些核心城市的業績就是做不出來,特別是一線城市不出業績的情況。

核心城市主:北上廣深南蘇杭寧成都西安武漢重慶青島天津福州

根據三方財富業績權重分布計算,本文給出的範圍跟個別公司實際情況可能存在差異,但黃色標記部分通常業績都不應該太差。

另一方面,城市業績的分化現象非常嚴重。前20個城市2019年業績產出占比超過70%,根據業績的分布情況可以畫出統計圖形,峰度2.843,偏度9.605

為了便於大家理解,這張圖我就不從統計角度解釋。只是告訴大家,經過統計驗證,排名前20的城市對於整體業績的影響很大。意味著:這20個地方募集量大,這家財富公司全年的業績就會大;如果這20個城市募集量上不來了,這家財富公司全年業績就沒法看了。

如此大家就能夠依據這20個地方的募集變化來預測財富公司後續的兌付壓力。讓我們把時間軸添加進來,具體看看20家城市月度的業績表現。

有意思的情況再次出現了!

從排名1到5的城市,北京、杭州、南京、張家港、寧波
,圖中可以看出幾點:

第一,北京除了1月、6月、12月三個月份業績是高點,其他時間的業績很普通。

第二,杭州和寧波的業績趨勢向下。

第三,南京業績自1月之後便進入低谷,一直到10月才緩過來。

第四,張家港一開始業績都平緩,9月份抬頭,12月份創出新高。

這是業績排名6到10的城市:無錫、福州、晉城、宜興、武漢
,同樣地可以直觀地對2019年業績趨勢做出歸納。

第一,無錫進入下半年業績不振,雖然在12月提升,但仍然比1月份有近20%的差距。

第二,福州、晉城和武漢都在震蕩中向上。

第三,宜興則比較平坦,5月份業績跌到2000萬左右為最低點,年末又回到4000萬。

這是排名第11位到15位的城市:成都、大連、哈爾濱、煙台、南平

第一,煙台在5月份出現了暴擊,9900萬的業績,除了8月份打出4000萬的次高點,基本都維持在2000萬級別的水平。四五月份存在一些因素,推動了業績爆發,通常是出現個別大客戶,突然來了個大額定制,拉高了當月業績。

第二,其他四個城市業績都比較平緩,除了成都穩固向上,大連、哈爾濱、南平都比較平緩。

排位第16到20名的城市:齊齊哈爾、朔州、太原、秦皇島、東營

第一,朔州的走勢非常明顯,一路向上。

第二,東營雖然沒有朔州這麼迅猛,但也在向上。

第三,太原、秦皇島還有齊齊哈爾都是波動中走平。

從這20家月度業績表現看,向上趨勢保持的比較好的是北京和朔州
,震蕩中向上的有張家港、福州、晉城、武漢
;其他城市震蕩趨平,杭州、寧波、南京
顯現乏力。

如果再結合2020年的業績數據,我們就能看到更多的有用的信息。而僅憑2019年的數據和圖表,能夠推知:

1)由於朔州地方不大,來年想要出現更多新增難度比較高,因而北京這個城市的業績產能就非常關鍵。

2)杭州、寧波、南京市場很大,如果不能擺脫乏力局面,可能會產生進一步拖累。

3)張家港、福州、晉城、武漢以及東北西北其他城市波動大,月度業績差異大。

最關鍵的是,如果自融占比很高,那麼業績大意味著兌付壓力也大,當這些區域業績開始下行的時候,就會慢慢拖累全盤的運營。

正文(3)人均分布很重要

業績是人做的,所以除了對城市分布進行分析,還有必要對人均業績和個體業績分布進行挖掘。

2019年出單的理財師有3800人。是的,你沒看錯,3800人。如果考慮到沒出單的理財師,理財師總數會更多。這個量級的理財師數量將產生極大的用工成本,包括人員工資、銷售傭金、福利待遇等等。

接下來到了小學數學的複習階段:

全年業績除以出單總人數,得到人均產能為360萬/年,平均到每個月是30萬!

全年業績除以96000筆單數,平均每單入金大約是14萬

人均出單25單/年,平均每月是2單

現在我們可以回答文章開篇的話題,單年136億的業績究竟算不算好呢?

那你說在財富行業裏,每月人均產能30萬、人均2張單子、單筆入金平均14萬是個什麼水平?

但從另一方面,這些人消耗的成本是多少呢?

簡單計算:假設這3800人平均每月的工資加社保在1.5萬,每月用工成本在5700萬,年成本匯總為6.8億
。其次,傭金按照1.5%算,136億的傭金是2億多

這兩個部分加起來一年是8.8億

注意這個數字還未計算①不出單的理財師的成本;②中後台與高管的成本;③營銷活動產生的成本;④ 全國辦公室租賃所產生的成本。

這①②③④加起來湊個整數算2億
吧,全國77個城市,一年上百場活動,我覺得可能還算得少了。

⑤ 支付給投資人的利息

根據產品收益計算,支付給投資人加權收益大致是10.04%(以10%計),扣除掉權益投資金額5億,剩下131億的利息支出是13.62億

現在我們把所有的支出加起來,可以得到一年這家財富公司的總支出接近25億
。這個支出標准跟頭部財富公司諾亞差不多(2019年諾亞全年經營費用為24.8億)

接下來我們需要思考一個很關鍵的問題:

這家財富公司一年的營業收入能達到25億嗎?

看清楚我說的是營業收入,很多理財師已經習慣將募集到的錢當成是公司的收入。

這131個億的存量收入來自於息差,就是融資方給的總成本,扣除財富公司發出的傭金和募集成本的剩餘。比如一家企業用年化利息18來融資,10%給了客戶,1.5%給了傭金,營銷+管理成本2%,這樣就息差就是4.5%。

公司的經營收入=131億×4.5%= 5.895億。

還大約有18億的資金缺口,這個部分哪裏來?難道靠那3億多的股權和1.5億的證券基金賺出來嘛?

同樣地我們再來對比諾亞的數據,歸屬於股東的非GAAP淨利潤10.38億元,指的是覆蓋24.8億的支出後得到的經營利潤(未審計),理財師數量1288,理財師人均經營利潤值80.5萬。

這就叫:人家的理財師是利潤,而你家的理財師是成本。

如果一家財富公司的經營現金流無法填補支出的窟窿,然後它還在正常地發工資、做活動、給客戶送很多禮品。那麼大概率是自融了,這錢在自己賬上,可以自由支配。

其實到這一步,思路清晰的理財師已經可以發現這公司很可能是個火坑。

接下來,我們再看看人均產能的分布情況,類似城市分布,挑出前20位業績最好的理財師。

這20人的也加總的占比達到了全公司的10%!出單數量占比達到全公司的6.192%!

這意味著後面3780名理財師的業績加起來是90%,人數是180倍,業績則是9倍,意味著後面這3780人,平均每人業績只是前20人平均業績的5%!

這讓我們對“我要打10個”在另一個維度上有了全新的理解。

這張圖就更加紮眼,峰度 9.12,偏度居然達到171.28。也就是說,如果這20個人出現業績上的波動,對公司整體業績將產生極大的影響。

結論2

相比總業績,人均產能更加重要,這個指標能夠更好地衡量成本和產出之間的關系。傳統三方財富模式依托於人海戰術,通過高收益和高傭金來捆綁客戶和理財師。由於支出巨大,憑借“正常的投資項目”無法覆蓋資金缺口,只好開啟自融模式,通過期限錯配來靈活調動資金,並且運用“借來的財力與實力”在投資者面前各種秀肌肉,同時通過不斷地新增入金來覆蓋越來越多的“剛性支出”。

正文(4)收益率為0的產品是什麼?

我在計算這家公司產品支付給投資人的綜合成本的時候,又有了新的發現。

加權平均後得到10.04%,也就是說這家公司給到投資人的收益是10%,但是總金額中居然有79個億收益率標記為0!

這樣我便需要重新修正上一章的數據,需要支付利息的產品金額為57.29億,年化利息支出為5.73億。這個數字比先前得到的13.62億少了近8個億,財富公司總成本修正為17個億/年。

但我始終非常好奇,79億的金額占到全年業績的58%,為什麼是0收益呢?

一般來說,收益為0最可能的是權益類產品,真股權和證券類基金,收益都是不能保證的。所以財富公司統計這類產品的時候,往往會在收益率這個屬性上寫成“0”。

然而,事實跟這個假設完全不同!
這些收益為0的產品中,權益類只占到很小的一部分。股權投資金額3.28億,占比4.14%;證券投資金額基金1.76億,占比2.22%。我們先不去糾結這個股權投資到底是明股實債還是真的股權投資,因為這個比例並不大。而保理、不動產、供應鏈這個部分金額居然有73個億,占比92.3%!

也就是說,這裏有73個億的非標產品給出的收益率為0%,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通常來說,如果產品到期續投,收益率按照原先的單子計算,並不會出現在“新”的單子中。順著這個思路繼續挖掘,結果發現了更加驚人的信息。

從金額上看,續投部分的大約是28.97億,占比40%不到,但是有60%的金額(44.22億)沒有續投。沒有續投並且收益率是0,於是我就在想:是不是這部分的資金延兌了?

2019年1月份這部分金額是4.1億,每個月都有到期、不續投的金額,如果都沒兌付,客戶一定會鬧。但事實上,當時並沒有發生客戶連續鬧公司的情況,也就說中間還有些其他的信息被忽略掉了。

比較有可能是,在短暫的延期,比如5~10天之後,本息如數兌付。至於兌付的錢從哪裏來,相信大家都比較熟悉,這也是當前許多三方財富公司管用的手段,那就是通過自融行為構建出一個資金池,然後借新還舊,滾動發行。

於是可以將到期未兌付的金額和每個月新增金額建立聯系,圖表如下:

淡黃色的部分是需要兌付的金額,而藍色的部分是當月募集進來的金額。

簡化過程和細節,可以歸納成幾種情形:

①當月募集量>需要兌付量,多餘部分累積

②當月募集量<需要兌付量,再用當前累積部分的金額兌付,兩者抵扣後剩餘部分累積

③當月募集量<需要兌付量,累積部分亦不足用來抵扣

第三種情況沒有出現,2019年每月基本上都能保證當月新增入金+存量現金能夠滿足當月的兌付(需要支出的現金)。注意12月末剩餘這一列的紅色數字,這時候金額還剩下7100萬。(並沒有想象中那麼多)

從產品類型上看,這家三方財富公司主要以各種保理資產作為底層發行金交所的收益權計劃進行融資。剩餘的是網貸平台的產品,源於早先的互聯網金融業務。剩下還有少量的大額定制、海外配置、股權投資以及證券基金。大額定制和海外配置金額總量不多,股權在本章節不深究是否為明股實債、正常的證券基金打款募集亦不存在資金挪用調配的可能。為了便於分析,將大額定制、海外配置、股權投資、證券投資部分剔除。

於是,上圖表在添加網貸產品新增入金後可以得到一張新的數據表格(如下):

所有的入金都是非零收益率,由此判定為並非老產品到期的續投或者延兌。網貸新增入金總金額為12.3億,保理產品新增入金總額為44.9億,新增入金總量為57.2億

按照先前的①②③標准,我們發現在2019年12月末的時候,覆蓋兌付金額後還留下13億
。並且網貸產品中零收益率並不續投的金額相對這13億並不大,因此可以將這13億視作當年兌付後剩餘的流動性。再考慮到各種用工成本、管理費用、營銷費用等支出,基本上沒有太多的剩餘。

同時我們再以新增入金總量計算人均(3800出業績的人)情況,有效人均產能從原來360萬/年,修正為150萬/年,相當於每月人均新增入金只有12.5萬!

另外有一個非常關鍵的地方值得注意,那就是原本44.2億的金額雖然通過借新還舊兌付掉了,但這只是債權的轉移和延續,並沒有從根本上消除。在下一年(2020年)這筆44.2億的本金和利息4.42億(以10%計)總計是48.6億的金額,在各個時間節點上仍舊需要兌付。

通常來說,債權如果要徹底消除(滅失)只有三個方法:第一,借款方還本付息;第二,如果借款方就是財富公司自己的話,就需要使經營利潤、自身財產來兌付。但是大多情況下,財富公司依靠的是滾動發行,借新還舊;第三,當新增募集無法維持現有本息兌付和經營支出的時候,就會走入“最後的違約階段”,通過爆雷、徹底壞賬強行消除這筆債權,給投資人帶來損失。

結論3

從本章節的數據和分析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該財富公司在2019年就已經采取借新還舊的方式填補44個億的本息兌付。2020年這個過程還將繼續,但隨著新冠疫情的爆發,2020年1月到3月募集工作受到嚴重影響,以及疫情過後進入複工複拆階段募集量持續下滑,都會導致產品兌付出現根本性和全面性的問題。

正文(5)股權產品出現續投

剛開始看到“股權產品續投
”字樣的時候,我都懷疑自己看錯了。後來把數據重新盤點一遍發現並非如此。

12只股權基金募集總金額為3.28億,其中顯示續投的是5400萬,占比只有16.44%;而不續投的金額有2.74億,占比83.56%。

從產品結構上看,主要是3年期、5年期、6年期(少數)還有7年期。再通過中基協官網查詢這些產品的備案信息,發現主要是2018年和2019年備案的。即便是最短的3年期產品,根據備案時間最早的產品(2018年5月)也要到2021年5月到期。

既然如此,為什麼會出現“產品續投”的字樣?

股權投資的期限往往比較長,並且投進項目之後就進入到運作期(管理期),這個過程中不應該存在有人退出有人繼續的問題。比較有可能的是這些產品備案期限和實際銷售的期限是不匹配的,也就是業內常說的“期限錯配”
。如此,在退出節點上就會出現是否續投的差異。

由於缺乏具體的股權結構、合夥協議、資金路徑,目前無法判斷這些投資當中是否存在資金的挪用和侵占。

正文(6)員工和高管的自投比例

財富公司在募集過程中,時常伴隨著員工客戶一體化的情況。

有些員工自己就很有錢,因為相信公司他自己也會大筆資金投入,同時也帶著親戚朋友一起投。另一些原本是客戶,投了不少錢,分公司管理層非常傾向把這些客戶發展成自己的員工,給出一份工資,換回更多的新增和續投。這樣在業績爆發性和穩定性上都能夠得到保證,物超所值。

全面員工自投金額11億,占比達到8%;單月自投最高是12月1.23億,比例最高在3月,達到了10.37%。

還記得上文估算的人員工資和傭金嘛?這11個億的自投,基本上可以把當年員工自己的人力成本和傭金都覆蓋了。而當新增入金越來越少,現有客戶可投資金耗盡,員工自己的資金耗盡,兌付和工資社保就都會出問題。

員工用自己的錢給自己發了工資和傭金,也可以算做創業的一種創新嘗試。

當公司出現問題的時候,職位越高者肩膀上的責任往往越重,他們需要穩定軍心、激勵士氣、帶領基層理財師齊心協力走出困境。這是高管被賦予的使命,為此他們需要超越普通人的才能,以及在關鍵時刻能夠承擔更大的壓力,無論是物質上的,還是精神上的。也因此,他們在平時理應得到更高的報酬和地位,受到基層的尊重。

為了看清各個職能級別對公司的業績貢獻,我特別從這個角度進行了挖掘(下圖)。

可以看到,理財顧問(基層)自投和產能是最高的,自投占比接近70%,人均自投金額38萬,人均產能381萬/年。其次是育成期的理財師,自投占比17%,人均自投金額20萬,人均產能148萬/年。

需要留心的是高級管理人員的情況:分公司總經理、副總經管理;副總裁;貴賓中心總經理、副總經理;區域總經理。

分公司副總經理91人自投總額466萬,人均自投5.1萬;分公司總經理39人自投總額367萬,人均自投9.1萬;副總裁4人自投總額130萬,人均自投32.5萬;貴賓中心總經理11人人均自投總額90萬,人均自投8.2萬;貴賓中心副總經理4人自投總額50萬,人均自投12.5萬;貴賓理財部副總經理11人自投金額30萬,人均自投2.7萬;區域總經理4人自投金額為0。

此外,4名保潔員自投總額12.2萬,人均自投金額約3萬,高於貴賓理財部副總經理和區域總經理。

結論4

根據3850多名人員自投金額計算出來的均值為28.6萬,而分公司總經理、副總經理;貴賓中心總經理、副總經理;貴賓理財部副總經理、區域總經理自投金額均低於平均標准(基層員工)。

尾記

經過多個角度和維度的挖掘分析後得到一些重要的信息。

第一,一線城市以及主要核心城市業績如果遠不如偏遠城市,在財富行業裏是極其不正常的情況。比如北京的複華瀚亞,在江浙地區知名度很一般,但在成都等地業績非常好。這裏面既有營銷策略問題,但請不要忽略:營銷策略的調整大多基於市場的反饋,沒有一家公司願意放棄上海、深圳、廣州、蘇州這些市場。放棄是因為沒辦法,而非不想做。

第二,三方財富業績產能分布極度不均衡,呈現出典型的高峰肥尾。這意味著:當頭部理財師出現流動,或者無法做出業績的時候,對整體產能將產生顯著影響。並且,尾部產出率低下的同時,伴隨著極高的用工成本和運營支出,這對三方財富公司的流動性形成了極大的挑戰和壓力。為了填補局部資金的缺口,財富公司被迫介入自融業務。

第三,業績歸因能夠很好地揭示財富公司的生存狀況。在本文的案例中,該三方財富公司年募集量雖然接近140億,但其中有一半以上(74億)屬於到期續投/延兌的狀態。為了在2019年確保兌付正常,只能依賴借新還舊的方式進行過渡。這部分40多億的金額滾動一年之後,在2020年大致需要46~48億的資金才能維持運轉。新冠疫情沖擊募集量之後,不可避免暗地出現兌付問題,進而產生恐慌和不滿,導致後續經營困難加劇。

第四,客戶員工一體化(員工自投)程度越高,爆發涉非風險後對基層的傷害就越大。本文中,高管無論在產能還是自投金額上都顯著低於平均水平。而員工自投金額已經足夠覆蓋公司一年的用工成本,包括高管薪酬和支出。公司出現兌付問題之後,可以通過實際數據對照高管發言,來判斷高管言行的背離程度。背離程度越高,意味著未來情況越不樂觀。

本文通過客觀數據進行測算,論證了傳統三方依靠人海戰術、依賴借新還舊的經營方式不可持續。希望更多的理財師和投資人能夠認知到這個核心本質,在當前財富行業新舊迭代的拐點期避免踩坑。

最後提醒諸君,投資是認知能力的變現,當你的認知能力不足的時候,變現出來極有可能是負數。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