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c113

十年自駕17萬公里,帶女兒走遍後他寫出一本歷史書


2020年9月15日 - c113小編 第一財經 
   

第一財經官方帳號

他把陪伴孩子的經曆寫成一部中國通史故事《邊走邊看的中國史》,書裏30多條關於中國歷史文化的主題旅行線路,是他與孩子走遍中國的記錄。

華東師範大學教授、作家毛尖第一次跟兒子一起看這套書,就讀到淩晨兩點,“這本書就像‘中國版的《一千零一夜》’,可以給孩子講三年了。”

詩人簡寧說,這套書將歷史還原為現場,“薛舟帶著女兒遊走於遺址、廢墟、田陌、道路、江河的滄桑變幻,古老的英雄、哲人、王者、農夫和壞蛋們一一走到眼前,重新講述他們的過去,又以豐厚的現代學術成果重新梳理出邏輯線索,讓歷史面向未來說話。”他發現,孩子們迸發出的疑問和爭辯也保留在書裏,增添了天真的浪漫氣息。

薛舟生在魯東南一戶農民家庭,物資匱乏的年代,他收獲的是自由無拘的童年。他記憶裏最深的是,跟小夥伴上山捉蠍子,晚上打著手電筒摸知了,下河捕魚,自由自在地上學、放學。唯一的缺失,就是沒書可看。遇到村裏放露天電影,年幼的他見識到世界之廣闊,埋下了看世界的種子。

成為父親後,他最在意的是閱讀與陪伴。在女兒小時候,他將市面上能買到的引進繪本都買回家,又將旅行當作生活方式,在車輪上建起另一個家和教室。

“從大女兒四歲開始,我們就用邊走邊看的方式自駕遊,小女兒可以說是在路上長大的,7個多月我們就帶著她去了內蒙古響沙灣。”薛舟說,因為夫婦二人都是自由職業,邊走邊工作,只是換了個地方而已。

大女兒沒上過幼兒園,但妻子每天教孩子英文、閱讀、詩詞,從未間斷。他們旅居三亞的兩個月時間,大女兒每天一兩個小時讀英文繪本,“兩個月讀了300多本英語繪本,收獲就是直到初中都對英語感到輕松親切,從來沒報過課外班。”

每次出發,薛舟都會做出大概路線圖,確定沿途看什麼古跡,提前給孩子們講背後的故事。去博物館前,他也提前學習做功課,選擇有故事的文物,來增加孩子的興趣。他的方式是,多走多看,回來後文火慢燉,慢慢思考消化。

他常在飯桌上“翻找歷史”,“比如跟孩子討論,哪些食物是張騫開通絲路後引進的,哪些食物是哥倫布地理大發現後引進的,黃瓜為什麼叫黃瓜,菠菜為什麼叫菠菜?”

他相信,孩子的興趣並非天生,而是路上撿來的。行走不但開眼界,也是孩子尋找興趣點的過程,“印象像個種子,落在心裏,萬一發芽了呢?”

所謂旅行,在薛舟內心包含多層含義,“第一層是看風景,第二層是檢驗自己的見識水平。認識總在更新,這就是成長和進步。我們大人是這樣,孩子也是這樣。我自己也寫詩,深知陸遊‘功夫在詩外’的觀點,悶頭寫詩反而寫不出好詩,必須經過遊曆。”

遊曆的過程,對一家人都是成長。他記得自己剛拿到駕照時,從加格達奇到漠河,黑夜在大興安嶺森林驅車的緊張忐忑;記得第一次被紮破輪胎,在高速路上摸索著找出扳手和千斤頂換胎;記得從湛江到北海的途中遇到團霧,一棵樹幹倒在路上,他只好下車扛起大樹,讓不太會開車的妻子勉強倒車。

面對困難的勇氣和鎮定,面對未知的坦然和樂觀,也是他這十年傳遞給孩子們的,“其實生活就是這樣,太小心了就出不了門,太魯莽了又容易出事,我們就是在中間找個平衡。每次長途旅行,對孩子都是考驗,也是教育。”

“如果家長不焦慮,孩子也不會焦慮。”薛舟最想展示給孩子的是,人要保持對陌生事物的好奇,“孩子們親眼見證了爸爸的轉型和蛻變,從詩人到譯者到歷史作家,這個過程也可以說是在路上完成的。”

對話薛舟:過多的灌輸會淹沒孩子的天性,讓他們失去學習的興趣

父親的重要性在於影響孩子的品格

第一財經:
高考改革之後,“得語文者得天下”的說法被普遍認可。在這個前提下,針對K12(小學至高中)的閱讀+旅行類的書籍開始熱銷,你寫《邊走邊看的中國史》的初衷是什麼?在寫作、閱讀方式和視野上,有哪些不同?

薛舟:
兩個女兒都有聽睡前故事的習慣,給她們講故事的時候,我特別需要一套參考書,可是很難找到心目中的理想書籍。有的是專業作品,太高深了;有的是拼湊書籍,“某某編”,太淺顯了;有的名為通史,其實是歷史故事的堆積,體現不出歷史的意義。想著想著,這個理想的歷史書的形象就在我心裏不斷醞釀,我覺得它首先要生動有趣,像大人和孩子的對話,符合爸爸講的故事,其次是故事之外有所升華,對於少年兒童有所引導。

另外我們生活在新世紀,給孩子講歷史,跟前代人有沒有不同?我們面對的材料和成果更多了,我也想在書裏體現出來,這樣更有新鮮感,也讓歷史有種“未完成”的感覺,而不是封印在洞穴裏的寶藏,三百年、五百年、三千年過後都一樣。當我動筆寫的時候,基本上就是按照這個理想來寫的。

“得語文者得天下”,這句話肯定沒錯,問題在於怎麼得?古人說“根上用功一天,勝過葉上十年”,我在寫作過程中抓住歷史根脈,發掘歷史內在邏輯,帶孩子感受中華文明演進的規律:一是中國是怎麼走到今天的,二是中國為什麼是中國,三是為什麼我是中國人。沿著這三個線索閱讀,歷史也就活了。雖然是邊走邊看“中國史”,但只要用心走、用心看,那麼看到的絕對不僅僅是歷史,而是歷史中的自己,以及了解世界的角度、眼光。

第一財經:
因為給女兒講了十幾年的故事,你完成了從詩人、譯者到童書作家、歷史作家的轉變。當父親對你最大的改變是什麼?

薛舟:
父親這個角色讓我的生命更飽滿、更豐富,更能清晰感覺到人生的責任。感觸最深的是全心全意去做一件事,總能有意想不到的收獲。最開始我也沒想過工作的轉型啊,寫什麼書啊,但是在某個方向上投入多了,自然就開花結果了。回頭想想,這是很奇妙的事。只問耕耘,不問收獲,這是我的切身體會,所以也不急於要求孩子們交出什麼成績,每天不虛度就很好了。

第一財經:
當人們說起“喪偶式育兒”,很多做父親的會困惑,我並沒有那麼多時間陪伴孩子。忙碌於工作的父親應該怎麼調整自己?你怎麼看父親在孩子成長中的重要性?

薛舟:
這個不好說,畢竟現在社會壓力大也是事實。不過我想,現在生孩子普遍都晚,做父親的時候年紀已經不小了,千萬要負責任,多體會孩子投奔到自己膝下的緣分,將心比心地想想,自己從小是不是渴望父母的陪伴。

說起來,古代的父親也不一定時時刻刻陪伴在孩子身邊,但那不等於不管。教育上的事、人生觀的引導方面,父親盡量不要缺席,“養不教父之過”嘛。像曾國藩,長期在京城做官,但是子女的教育他是牢記在心的,通過家書提醒孩子,甚至遠程布置作業。

相比母親在生活細節上的關照,我覺得父親的重要性在於影響孩子的品格。至於說父愛如山,我理解的至少有三重因素,一是為孩子遮風擋雨的溫度,二是給孩子以精神的高度,三是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的尺度。

如果父親什麼也不付出,只是一味要求,那這個山就成了壓力的大山,讓孩子喘不過氣。如果這座山壓根不存在,那麼三個方面都會有負面的效果,也是很可怕的。至於方法,千家萬戶不同,只要意識到這點,時間、條件什麼的都是細枝末節,總能想到辦法。

歷史是認識世界的一個窗口

第一財經:
在帶著年幼孩子旅行這件事上,無論如何都會面臨諸多吃喝拉撒上的繁複和困難,尤其還是兩個孩子。在十年的旅途中,最長一次旅行時長多長?

薛舟:
只要平平安安,像累了、餓了、困了,孩子的奶粉、尿褲什麼的,也都不算什麼了。我記得最長的旅途是2017年暑假,那次在外面住了48天,行程18000公里,半個月遊新疆,回來又走蜀道趕到四川,然後沿著長江出川。最多的一天是從瓜州開到武威,開了8個多小時,下車的時候腿抖得厲害,渾身癱軟的感覺。不過稍微休息一下就好了,第二天又開到了甘谷縣,500多公里。每天汗流浹背,爬上爬下,偶爾還會磕傷,孩子們都曬黑了,不過也見識了祖國的大好河山,感覺收獲很多,都覺得值。

第一財經:
都說成為父母是人生修行,那帶著孩子旅行,對你們而言會是更深層的修行和考驗嗎?

薛舟:
這句話很有道理。往大了說是修行,往小處說是不斷地學習和進步。初為人父,很是懵懂,就是要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自我學習,自我成長。因為父母師長的庇護,原來的世界是遷就你的。有了孩子不一樣了,你要為孩子遮風擋雨,還要做好人生最早的老師。父愛如山,母愛如海,那也是有個過程的,不會突然就成了,這個過程就是逼著你學習。

當然,我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學到了很多。就拿講故事來說,你要講得孩子愛聽,聽完了有教益,這就是寓教於樂。要有“樂”,要有“教”,那不挖空心思能行嗎?旅行也是這樣,這次出門看什麼,怎麼告訴孩子,孩子的問題也會五花八門、變幻莫測,絞盡腦汁回答的過程也是學習。旅途中遇到苦難怎麼辦?碰上不平事怎麼辦?作為帶路人,我首先不能抱怨,必須時時刻刻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以免影響孩子的思維。

第一財經:
你說過,父母對孩子的培養就像是播種一樣,不是手把手地教導,而是潤物細無聲地影響。

薛舟:
古人說得好,童蒙求我,非我求童蒙,本來是孩子成長,現在變成了家長求著孩子學習,太可怕了。過多的灌輸會淹沒孩子的天性,讓孩子失去學習的興趣。每個孩子來到世上,最開始都是無知和好奇的,從學會自己吃飯穿衣,到說出花草樹木的名字,這些都是學習。但是父母把握不好的話,往往摧毀了孩子的學習根性,變得逆反。

我們旅行就是看看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不是說要把她們引導上歷史或考古這條路。歷史也只是認識世界的一個窗口,我更希望她們通過這個窗口認識中華文明。我們在這個過程中了解祖國的過去,討論歷史和我們個人的關系,現在她們看待中國和外國文化的差別,基本上能做到比較客觀。姐妹倆興趣很廣泛,讀書、旅行、看電影、運動什麼的都喜歡,尤其喜歡漢服。

第一財經:
你對孩子的未來有什麼期待?

薛舟:
我對孩子的要求是,學就踏踏實實地學。我們走遍全國,可是從沒請過一天假,做什麼就要有做什麼的樣子。放假了,當天接上孩子就出發,不報輔導班,但是老師布置的作業必須完成,在賓館裏寫。

走了這麼多地方,只是打開視野,看看世界有多大,多麼的豐富多彩,倒不是我要求或者暗示孩子非得成為什麼,將來要幹什麼,這是我們決定不了的。想想自己小時候就知道了,現在從事的工作也不是父母所能預想和安排的。我們只是在基礎上用力,幫助孩子建立好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至於學習什麼專業,走什麼道路,反倒是細枝末節,將來由她們自己決定吧。

《邊走邊看的中國史》

薛舟 著

中信出版集團 2020年8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