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科學

養孩子到底為誰?科學家做了個實驗,找到了人類行為的深層驅動力


2020年10月07日 - 科學小編 華箋流香 
   

百家榜創作者,優質創作者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征文賽。

養育後代是所有生命的本能,但是人類養育後代和其他動物不一樣,人類的幼兒期特別的長,人類幼兒的語言期就要在父母親身邊待6年,然後才能形成。

而且,隨著現代社會節奏的加快,生活壓力不斷的增加,進入社會所需要的基本技能也呈幾何級數增長。中小學生背著的書包越來越沉重,一半重量壓在了家長和父母的肩上。

對於父母來說,子女的教育占據了生活很重要的一部分。父母付出的不僅僅是金錢,還有時間。

生育與養育的高額成本,最終結果反映在人類社會,出現了所謂的丁克家庭,也有很多人選擇單身和不婚。

●然而,如果我們的上一輩選擇不要孩子,那麼就沒有我們。

其實,從更深層次的意義,人類繁衍後代和人類本身的社會屬性與生物屬性是有密切關聯的。

人類是一種什麼動物?是一種既自私又無私的動物。從本質上來說,人類是無私、利他性的。

無私與利他性,雖然我們通常認為它是一種在道德和教育上形成的超生物學屬性,但是實際上,這是人從生下來就具有的本質生物屬性。科學家專門做過這個實驗。

實驗人員面對一個黑猩猩幼兒和一個人類的幼兒,做出了相同的動作:把一個玩具扔在兩者面前,並且用手指向這個玩具。

結果人類的幼兒和黑猩猩的幼兒表現出完全相反的姿態。

人類的幼兒會抓起玩具,放到手指玩具的試驗者手裏。

黑猩猩的幼兒會把玩具抓起來,放在自己手裏。

這是人和動物區別,在潛意識中最深層次的分割線。

人類的幼兒在潛意識裏認為:我要把別人需要的東西給別人。而黑猩猩的幼兒在潛意識裏認為:別人需要的也是我需要的,我要留給自己。

正是人類潛意識這種利他性,決定了人類最終從動物中脫穎而出,成為主宰這個世界的文明種族。

所以我們反過來問自己:生育、養育後代到底是為了自己還是為了社會?

生育和養育後代,從生物屬性上來說是為了繁衍;從家庭屬性上來說是為了體驗做父母親的感覺。如果從純粹的利益關系上來說,生養後代為了社會更多。

養育子女的最大快樂,就是看著子女成長,以及在這其中一段相處的時光。

人生中能夠體驗到的歡樂來源於什麼?來源於人類自身屬性相符合的社會經曆,這種經曆會帶給我們歡樂和心靈的安寧。養育子女既是個人的經曆,也是社會的經曆。

利他主義,一種希望別人幸福的願望,是我們人性的一個組成部分,通過幫助他人的願望來表達。

養育後代,就是引導我們以利他的方式行動的感覺,就是去感受別人的感受,並與他們產生共鳴。當然這些產生共鳴的是和父母最親近的子女。所以父母親看到孩子開心和成長會開心。

即使是很小的孩子也會對其他嬰兒和他們所愛的人表現出同情心;當他們聽到另一個孩子哭時,他們就會哭;當他們所愛的人高興時,他們會咯咯笑,雖然成人可能不記得年輕是怎麼感覺的。

●從更深層次的哲學意義上來說,人類情感的源泉,是通過對世界的反饋來照見自我。

實現他人的福利,或者利他主義作為手段,讓別人感到快樂,讓自己感到更幸福。是貫穿在整個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的共有屬性。

科學研究表明,同情心能促進幸福。所以,人類不僅照顧自己的後代,而且會養育完全陌生的幼兒。

古代哲學家稱人類的感官為“心靈的窗戶”,亞裏士多德至少描述了五種感官: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

人不能自己感覺到自己的長相,必須要通過一個外面的鏡像來認識自我,所以5種感官的存在目的,就是為了通過外部來“照見自己”。

人類的自我概念,是一種知識表征。包含關於知識、人格特征、身體特征、能力、價值觀、目標和角色的信念,以及我們作為個體存在的意義。

生育和養育子女,本質上是自我認識的回歸。對於很多家長來說,子女是自身的可塑造的化身,而這種塑造是帶著過去自我塑造所沒有的經驗進行的。

生育和養育子女,是照見自我的最佳方式,也是最容易實現的利他主義行為。

所以,不必要糾結子女長大以後會做什麼,也不必糾結他們以後會不會照顧我們。

人類繁育後代是人生物屬性的需要,是社會屬性的需要,是人類追求心靈安寧、快樂的需要,這一切都是人類的本質屬性所決定的,人之所以為人就是因為如此。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