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地球

七座“瀕危”冰川:因氣候變暖大面積融化,生態系統已紊亂


2020年11月14日 - 地球小編  
   

行走在陌路

旅遊媒體人,旅遊愛好者,優質創作者

在七大“瀕危”冰川中,乞力馬紮羅峰頂的富特文格勒會是最早消失的冰川

2012年,由新西蘭、德國和奧地利氣候學家組成的《氣候圈協會》對外宣稱:富特文格勒冰川在過去百年中(1912年-2011年)已經消失了85%體積,僅1976年和2000年的兩次測繪中,冰川的表面面積就從11.3萬平米減少至6萬平米,到了2018年,這個數字已經變成1.1萬平米。

德國柏林大學的氣候學博導N·Cullen表示:“按照目前的速度,2040年後乞力馬紮羅就不再是雪山,2060年後一塊冰都看不到”。

乞力馬紮羅是地球上最高的單體獨立山峰,也是非洲最高海拔點(5895米),由250萬年前、190萬年前和100萬年前的三次火山噴發構成,屬於全球唯一一個由三座不同火山錐組成的大型平流層超級火山構造,由東向西長約82公里,目前測得最年輕岩體已有44.8萬年歷史,位於馬文西火山錐北部。

乞力馬紮羅對研究地球氣候變化的意義十分重大,氣候學家模擬後認為:印度洋潮濕季風被其阻擋,豐富降雨形成乞力馬紮羅獨有的“赤道雪山”和山地垂直植被帶,分別為熱帶雨林、亞熱帶、溫帶、草甸帶、寒漠帶以及5200米以上的冰川帶。

1980年開放旅遊至今,乞力馬紮羅已成為非洲最有地標性和挑戰性的旅遊景區,但隨著氣候變暖的加劇,4000米以上的寒漠帶和冰川帶都會消失,而遊客們也會因此放棄去乞力馬紮羅旅行的念頭,生態系統與旅遊業雙重災難。

喜馬拉雅是世界公認的冰川最密集山脈,也是生態最脆弱的冰川系統之一,比如80年縮小一半面積的昆布冰川

昆布冰川位於珠峰和努子峰之間,從海拔4500米一直向上延伸至7600米的珠峰西部,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冰川,其融雪是尼泊爾數十萬山民的唯一水源,也是方圓上萬平方公里農作植物的至關水源。昆布冰川因地處珠峰大本營1號營地必經之路而聞名,所有意圖挑戰珠峰的勇者都必須兩次橫跨這座冰川才能往上前進。

在極限登山愛好者中,昆布冰川還有個“爆米花”的外號,因氣溫升高導致其時常發生冰塔與冰舌碎裂、類似爆米花的劇烈爆炸聲,從而引發雪崩,被歐洲登山協會譽為地球上危險系數最高的冰川之一。

按照尼泊爾珠峰協會的統計,昆布冰川每天平均發生5-8起冰崩,增加400-500條大小長度均不一的冰體裂縫,成為攀登者遭遇意外的最大原因,2014年珠峰南坡雪崩引發昆布冰川發生劇烈“冰震”,造成4人失蹤、12名攀登者死亡的慘劇。

昆布冰川的消失不僅會對周邊數十萬平方公里地帶產生氣候影響,也會造成這片地區的水源和動植物生態危機,截至2017年的最新統計數據,已知的就有至少20個喜馬拉雅獨有物種消失。

更糟糕的是,昆布冰川表層冰體融化後,氣候學家才發現其冰床居然是黑曜石為主的岩體。簡單說就是,這些偏黑色岩石更容易吸收熱量,使得冰床融化速度變的更快、更徹底,在過去80年中已縮小一半面積,預估2050年時僅剩30%,屆時登山者面臨的不再是雪崩冰崩,而是更大的生態災難:山體滑坡和泥石流。

阿特拉斯冰川的消失,受影響的不僅僅是數百萬人口,還會導致數十萬平方公里土地變成沙漠

阿特拉斯山脈源於3萬年前的古生代時期,由美洲和非洲兩大板塊碰撞而成,最高點是4167米海拔的圖卜卡勒峰,其山脈主體跨越摩洛哥、阿爾及利亞和突尼斯三個北非國家,從摩洛哥大西洋沿海城市阿加迪爾一直綿延到突尼斯地中海沿岸,全長達2500公里,是大西洋、地中海與撒哈拉沙漠的地理分界點。

阿特拉斯冰川被巴黎氣候大會稱為是北非氣候和生態的“守護者”,19世紀末,德國科學家曾在此測繪出“最寬處450公里、冰川覆蓋約87公里”的數據,並稱其“完美的隔絕了來自撒哈拉沙漠的熱量與沙漠化,也阻止了海洋暖濕氣流被沙漠吸收”,這才有了北非各國遠遠高於非洲其他國家的降雨量以及更加完善的生態系統。

阿特拉斯冰川的存在,使得北非擁有3座水力發電站、15個人工湖,為數百萬人口和動植物提供了生活的基礎條件。

阿特拉斯山脈是柏柏爾人支系“什路人”的故鄉,也就是人口學中唯一現存的“特性民族”,他們在阿特拉斯山脈的居住史已有上千年,每個山村都有特殊構造的要塞、清真寺、長老議院,以及類似四合院的群居性住房。“什路人”的特性還體現在農業種植、畜牧業和極度排外的生活習性中,其技藝與方式十分獨特,種植甜高粱制作飼料喂養山羊,還會種植無花果和橄欖樹補貼收入。

而氣候變暖導致阿特拉斯冰川融化帶來的危險,第一受影響的就是“什路人”,由於岩層質地十分脆弱,一旦冰川融化就會出現山體大面積坍塌,完全融化後也會有長期且高頻次的泥石流,預估在此後上千年時間裏,這片山區都不再適合人類居住。此時的“什路人”,又該如何應對?

落基山脈大冰川,因氣候變暖及人為破壞而導致動植物生態災難的典型案例

落基山脈從美國西南部一直縱貫至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南北全長約4800公里,形成於5500萬年前的北美板塊造山運動期。地理學家將其分為大陸、哈特、麝香三大主脈,平均海拔最低的也在2000米以上,是北美數千條河流的發源地,也是北美大陸最明顯的氣候分水嶺,落基山脈大冰川則多數集中於北面山谷中。

1540年,西班牙探險家弗朗西斯科帶著一隊士兵和奴隸抵達落基山脈南部,於1610年建立第一座城市聖達菲(現新墨西哥州落基山脈區域),美洲印第安人自此步入人類史上最大的種族悲劇。而落基山脈大冰川也因西方白人的踏足逐步縮小,他們驅使奴隸和土著大量砍伐林木、宰殺野生動物,甚至故意點燃數百平方公里的森林,只為捕獵一頭野牛。

久而久之,落基山脈的冰川面積越來越小,其中不乏有上個世紀中期被認定為是永久性的冰川,如今卻已融化成水,一點點的消失不見。

落基山脈目前共設有美加兩國的12個國家公園以及數百個省市公園景區,每年吸引上千萬遊客前來觀光,遠足、登山、露營、釣魚、打獵、滑雪等等旅遊項目廣受好評。為防止山體滑坡造成悲劇,如今開放的地方多數都是平坦地勢和岩體山區。

由於遊客大量湧入,絕大部分野生動物只能往更深處遷移,導致落基山生態系統紊亂。沒有天敵的甲蟲大量啃樹吃草,失去冰層保護的山體剛長出植被就被吃掉,夏季暴雨時常出現泥石流,對下遊的動植物生態系統產生二次破壞,森林大火一旦點燃就很難撲滅,而入侵物種卻反向增至20多類。

消失一半冰川的比利牛斯山脈,特有物種野山羊和野熊也伴隨著消失

比利牛斯是西南歐地界最大的山脈,也是法國和西班牙的國界線,中國人只聞其名、不知其處的安道爾就在比利牛斯山的南坡處,從地中海沿岸一直綿延到大西洋的比斯開灣,東、西、中三段總長約435公里,使其成為歐洲板塊與伊比利亞半島的天然屏障,年均降雨在1000毫米以上,成為地中海各個主要河流的源頭之一。

比利牛斯山脈的自然資源相當豐富,目前已知就有鐵、錳、鋁、汞以及褐煤等礦脈,總儲量在億噸以上,這也是當地礦泉水和溫泉聞名遐邇的主要原因,也間接助力了比利牛斯畜牧業的發展。除此之外還擁有難以估量的常綠闊葉林和針葉林等木材資源,充足的雪量更被譽為歐洲第一滑雪勝地,在高端遊客的口碑與經濟收入方面尤勝阿爾卑斯山脈。

然而,比利牛斯山脈的冰川面積已經融化了60%,其動植物生態系統嚴重紊亂,特有物種比利牛斯野山羊和野牛已經滅絕,直接促使法西兩國聯合成立“比利牛斯氣候變化觀測站”。雖說補救勝於不救,但現階段才展開措施為時已晚,按照數據顯示,比利牛斯冰川縮小導致氣溫攀升3-4℃,目前降雪量只有10年前的1/3,而豐富的降雪是比利牛斯旅遊業的命脈,未來影響的可不僅僅是生態。

最後一個“瀕危”的冰川,位於大名鼎鼎的阿爾卑斯山脈瑞士境內,因內容頗為繁瑣及篇幅考慮放在下一篇展示,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後等待更新。

(長文不易,希望能得到您的點贊、收藏、轉發和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