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電商

當我們在說電商平台的時候,到底在說什麼?


2020年11月20日 - 電商小編  
   

不二PM




前言

互聯網行業從來不缺少新名詞,“增長黑客”“私域流量”都仿佛是半個世紀以前的事情了(bushi)。

不知道有多少同學和我一樣得了名詞恐懼症,“名詞焦慮”的背後真的是對於概念的深入理解和思考嗎?

今天我們就從一個互聯網最常見的詞“平台”,和大家一起學習和思考叭~

Part1

電商平台的定義與分類

那麼,什麼是平台呢?

某度也沒有直接告訴我們問題的答案

在對於平台的定義中的第四點,“進行某項工作所需要的環境或條件”似乎與大家所熟知的電商平台非常類似,我們在電商平台上瀏覽、加購、比價、分享、下單、評價,在平台上我們與商家、品牌、達人相互連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平台不僅僅是某個具體的APP或者網站,而是一個更加廣闊的概念——市場。

目前電商平台主要以如下形式出現:

01
B2C零售平台

消費者購買的商品主要來自於企業客戶或品牌方,如京東、天貓

02
C2C零售平台

平台上的商品提供者都是個人或小規模的個體工商戶,如淘寶

03跨境電商平台

涉及到對外貿易的購物平台,如京東全球購、天貓全球購、網易考拉海購等

04 本地生活服務平台

在本地化的生活場景中提供如吃飯、看電影、旅遊、坐車、住宿、家政等服務的平台,包括淘票票、攜程、餓了麼、京東到家等

05二手交易平台

商品提供者為個人,商品屬性為二手商品,如閑魚、轉轉、拍拍二手等

06信息流平台

以內容切入到購物場景中,正在進行商業化的嘗試,如小紅書、什麼值得買、抖音等

Part2

電商平台為什麼會產生?

如果我們從市場的視角理解電商平台,就可以更好的理解為什麼電商平台會產生:

現在,我們幾乎已經不會去品牌官網進行購物(小程序除外,後續文章將會對於這一內容進行闡述),因為對於用戶而言,如果每一個品牌商都有一個自己的網站,無疑會增加很多購買成本,費時費力,更不必說沉浸式的“逛”的體驗,故需要一個信息集合頁;

對於一些小品牌商而言,耗費大量資源在電商基礎設施上(營銷、網站建設、服務器、物流配送等)顯然是相當難以承受的,因此支付一定費用讓平台幫他們完成是一個經濟的做法。

因此,平台的誕生可以通過信息的集合提高生產效率,降低了交易費用,將專業的市場之手的功能交給專業的平台去做,提升整個流通過程的效率與質量。

當我們站在零售的角度理解電商平台時,我們會發現,零售本身就是連接品牌商和消費者的產物,在這一過程中,渠道是經典“4P”理論中核心的組成部分,而電商平台正是一個解決渠道問題的經濟有效的方式;

同時我們縱觀從零售的發展史,從服務整個生產大隊的村頭小賣部,發展到前店後廠、百貨商店,到全國連鎖店鋪、再到大型商超、超級市場以及城市綜合體,我們可以發現一個趨勢:人、貨、場結合的越來越緊密。

對於電商更是一樣,各種產品需要一個集中展示給消費者的地方,而互聯網用一種經濟有效的高效鏈接方式,將商品、用戶(現在還包括了內容、豐富的場景、KOL)等連接起來,形成更強大的動能。

Part3

我們說平台,到底在說什麼?

當我們想要去探究一個平台的運行機制與肌理時候,可以從以下幾個維度去了解和分析:

平台參與者是誰?

對於滴滴而言,參與者是司機和乘客;對於美團而言,參與者是商家、騎手和消費者;而對於電商平台則成為了商家和消費者,當然還有一些默默付出的參與者-其他服務商(電商代運營、內容服務商等)。

隨著平台的轉型、升級,在尋找第二曲線的過程中,有的平台還演化出了多個參與者,也將會連接更多參與者:比如今年動作頻頻的字節電商,連接了達人、品牌方、用戶、商品等。參與者越多,其中的博弈關系就必然更加複雜,也給平台提出了更大的挑戰。

平台如何為參與者創造價值?

一個平台要想長期穩定發展,必須要能夠給它的參與者創造價值,並且有一套具備激勵效應的分配機制。

美團將外賣普及為一種生活方式和基礎設施時,也為餐飲商家提供了更大的流量入口,同時也創造了大批就業崗位-騎手,成為重要的社會現象;1999年馬雲創辦阿裏巴巴同樣也是看到了中小商家面對的巨大信息不對稱性、高昂的市場拓展成本與閉塞的溝通渠道的困境,因此才喊出了那一句“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

平台如何促進參與者之間互動?

平台是如何設計以保證核心交互的數量和質量的?這一個問題是平台保持增長和基業長青需要回答的重要問題。

例如拼多多的核心交互應該是“讓消費者快速購買到真正實惠好用的商品”,平台要通過各種機制設計以不斷提高這種交互的數量和質量,我們可以看到滴滴的很多產品設計都是為了達到這個目的:進行百億補貼、平台治理肅清假貨等工作。

當然一個“有質量增長的平台”絕不是什麼都依靠自己,而是善於並且能夠激發平台上各方力量。“善於”指的是制度,平台是否能夠設計一套激發微觀個體創新動力的制度;“能夠”指的是系統/組織能力,為個體提供更好的工具和幫助。

平台有什麼樣的規則和標准?

不難理解,平台的規則和標准宛如市場流通中的法律一樣重要,保護著平台(市場)的健康良性運轉;因此當我們研究一個平台時,去官網仔細分析其“規則和標准體系”是非常有用的,幫助我們更好的理解平台的規則標准以及最重要的價值觀。當然平台的規則和標准體系非常複雜,需要沉下心來仔細分析閱讀。

平台如何解決雞蛋相生問題?

一個平台能否成功的關鍵是雙邊的參與者能否達到關鍵規模,並且一邊是否願意加入這個平台取決於另一邊的數量,這就是一個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難點在於,如何讓一方獲得足夠的用戶到達臨界規模,當需要雙方同時出現時,到達臨界規模尤其難以實現。這個問題我們也會在之後的系列文章中分析到。

Part4

電商平台未來方向在何方

無界零售/新零售/智慧零售

近幾年來比較火的概念,當屬“新零售”。即個人、企業以互聯網為依托,通過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手段,對商品的生產、流通與銷售過程進行升級改造,進而重塑業態結構,並對線上服務、線下體驗以及物流進行深度融合的零售新模式。在這一模式之下,線上線下的鏈路得以打通,消費者和商家將在更豐富的場景中完成消費;消費者的行為數據將以數據資產的形式成為企業的重要資產,並可以應用於提升品牌表現;小品牌得以從傳統營銷中零售商的禁錮下掙脫開來,有更多的機會成功;

豐富的,可"逛"的內容

經常聽人說到“下班回家趟床上逛逛淘寶睡覺”。可見,逛街購物也是一種大眾需求,也是一部分人的慣例。而在這個方面領先的無疑是淘寶,比如淘寶二樓、淘寶直播、稀奇古怪什麼都有的商品、網紅文青的小店等等,都相當的具有可“逛”性;小紅書等內容社區也天生具有“逛”的基因,目前主流電商平台也正在紛紛布局內容。

Part5

電商平台運營在做什麼

那麼,最後我們來一起看一看電商平台的運營在做什麼樣的工作:

從平台業務結構整個電商平台,可以將其劃分為四個業務板塊:平台支撐層、信息層、服務層和展示層。

前面兩個部分
主要涉及到平台的底層業務系統,主要由技術和產品同學參與,運營同學將會更多參與到

(1)面向B端客戶的“服務層”

(2)面向C端用戶的品類運營等“展示層”。

服務層
將從業務種類和業務線兩個維度進行業務內容的界定、業務流程的梳理,從而打造閉環業務體系。在部門歸屬中往往劃歸到平台治理、平台生態等部門,負責商品、用戶、商家、品牌的分層管理與運營。個人認為是一個可以積累資源、全面鍛煉能力的運營崗位之一。

展示層
以支撐層系統為基礎,串接信息層和服務層內容,是大家印象中比較典型的電商運營在做的事情,包括品類運營、商家運營等一線電商運營工作。這部分工作真實體現了“把愛好當成工作”的快樂,如根據大促節奏進行選品、活動及內容策劃等,是直觀感受到成就感、獲得感的運營崗位。

最後

由於篇幅有限,更多關於平台,電商平台的內容將會在以後與大家見面~

有什麼想了解的內容或不同觀點,歡迎一起討論成長呀!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