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歷史

秦始皇是締造華夏民族的英雄皇帝,千古一帝的稱號,實至名歸


2021年1月01日 - 歷史小編  
   

保持鋼鐵意志

時代造就了秦的血性,正是這種血性,在某些方面被視為暴政;也正是這種血性,讓秦具有了橫掃六合,統一中國的能力。

身處殺機四伏的環境,生存是第一性的生物本能。哪怕將我們現代人,置身於秦王們的位置,誰會不暴政,不強兵?一個完全弱肉強食的世界,要活下去,只有比敵人更殘酷,更剛烈。將任何一個人丟到叢林之中,他的第一反應是全身警惕如弓,尋找武器自衛。用現在的標准去指責青銅時代秦的政策,這種無視文明程度,忽略時代背景的歷史虛無主義論調,極其荒謬。

以現代的價值觀作為衡量歷史人物和事件的標准,將它們從所處的社會和思想環境中剝離出來評價,歷史學將這一現象稱為輝格史觀。

以輝格史觀去評價秦,秦一定是百分百的暴政,但是,這個結論必然是曲解歷史,充滿了偏見和不公正。代入時代去思考,處於文明初始階段的秦,其國家性格必然包含了很多的野蠻與獸性,這是文明發展的客觀規律,必須要面對的事實。並且,那時候的文明認知,完全沒有現代的一些概念,它的行為在當時被視為理所當然,就該如此。統一的迫切性和正確性,以及延綿至今的福祉

進入戰國時期,各國已經進入了無限猜疑鏈的陷阱,所有的盟約誓言,只是為了撕毀而存在,這是一個無休無止的死局,只有消滅對方,統一中國,才能破局重生。

在秦統一中國之前,北方的遊牧民族已經逐漸強大起來,開始不斷的侵擾中原地區,與北部草原接壤的秦國、趙國、燕國,均頻繁的與他們發生過戰爭。秦統一中國後,為杜絕北方之患,修築了長城和馳道,並於公元前215年,派遣蒙恬統兵三十萬,北征匈奴。此時秦軍的戰力處於巔峰時刻,擊退了匈奴七百裏,奪取了河套地區。

但是,公元前209年,秦始皇死前一年,匈奴各部也被他們雄才大略的英雄 - 冒頓單於所統一,之後通過強勢擴張,一個無比強大的草原帝國誕生了,這對中原王朝形成了致命威脅。

此時的匈奴,已不再是秦初時的匈奴了,強大的軍力讓其對漢朝采取了咄咄逼人的攻勢戰略,“控弦三十萬,數苦北邊”,漢朝面臨著巨大的生存壓力。

為解決邊患,公元前201年,秦始皇死後9年,劉邦統兵32萬親征匈奴,結果被匈奴40萬軍隊打成了白登之圍,最後采用了陳平之計才中箭逃脫。此戰給初創的漢朝造成了巨大的心理陰影,面對匈奴,被迫采取戰略守勢,用和親政策開始積蓄國力。

漢初的匈奴版圖,比這還要大

從這一歷史事件中我們可以看到,匈奴的強勢崛起,是客觀外部環境的變化。秦再不統一,繼續六國混戰,外部強敵介入,各諸侯國面對幾十萬騎兵的進攻,必將被逐個擊破。有限的國土面積和人口基數,在騎兵的沖擊下,完全沒有緩沖的時間和空間,必然和被匈奴滅亡的其他國家一樣,消失在歷史長河裏。

秦留給漢一個統一的古代中國,在足夠的國土縱深和人口支持下,華夏民族才有了巨大的戰略生存空間,得以在弱勢期可以修生養息,韜光養晦;得以在強勢期主動出擊,追敵萬裏。

自秦之後,長城以內成了華夏民族的基本盤,固有領土,農耕文明在長城的護衛下,才具有了抗衡遊牧民族的能力。東亞這片土地,它的地理情況和民族分布特征,決定了統一,是農耕文明生存下去的唯一選擇。職業化軍隊需要強大國力的支持,否則面對鐵騎這一古代坦克的沖擊,臨時組織的農民根本無法對抗。

西域的奪取,讓西漢對匈奴掌握了戰略主動權

統一,成了秦之後的天下共識,正是統一,才讓我們的文化傳承至今。在今天,統一更有了現代的意義,它不僅意味著領土權益,更包含了海洋權益和天空權益。只有足夠大的領土,才擁有足夠多的自然資源和戰略緩沖空間,而這,是一個國家能從衰落中,再次崛起的先決條件。

近代史中國的落後,讓華夏民族承受了太多的苦難,但也是龐大的國土,讓我們熬過了這一段不堪回首,暗無天日的歲月後,還能夠再次開始民族複興之旅。

這一切,都受益於我們的祖先秦始皇,在他之前,文明沒有統一的概念,他的功業,福澤千載。

對於秦始皇,歷史已經給出了正確的評價,千古一帝。這是任何人不能改變的事實,每一個從中華民族整體利益考慮的人,都會如此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