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宇宙

在太空將兩塊金屬接觸,過不了多久就會熔接在一起,為什麼?


2021年2月07日 - 宇宙小編  
   

優美生態環境保衛者

優質創作者

分子或者原子的擴散效應在宇宙間廣泛存在

大家知道,溫度是人類為了衡量物體組成的微觀粒子熱運動程度,所創造出來的一個物理標量,溫度越高表明微觀粒子的運動越快,反之則越慢。同時,如果向一個系統內額外輸入熱量,那麼也會推動系統內微觀粒子熱運動速率的加快,從而在宏觀上表現為溫度的提升,反過來,如果這個系統向外散發熱量,那麼微觀粒子熱運動就會變慢,我們所監測到的物體溫度就會降低。

正因為微觀粒子的熱運動,有著最上限和最下限的閾值,其中最上限就是運動達到光速,此時的溫度稱之為普朗克溫度,根據現代宇宙物理學,只有在宇宙奇點大爆炸第一個普朗克時間內存在著這個溫度上限,其值約為1.4億億億億度。

而最下限就是微觀粒子處於絕對靜止狀態,此時的溫度稱之為絕對零度,其值為-273.15攝氏度。

而在現實宇宙中,不可能存在著這個最上限和最下限所需要的條件,因此宇宙所有區域溫度值介於普朗克溫度和絕對零度之間。既然所有物質的組成粒子都不可能處於絕對靜止的狀態,那麼也意味著宇宙中所有的物質,包括組成物質的所有微觀粒子,都處於一定速率的熱運動狀態。

而微觀粒子的熱運動,對外則表現出一定的擴散速率,只不過氣體和液體分子(或原子)擴散能力較強,固體物質中的分子(或原子)擴散速度較慢而已。

在太空中為何金屬間容易熔接到一起?

在地球上,一般情況下,要將兩塊金屬熔接在一起,需要使它們的表面溫度超過本身的熔點,這樣金屬就會呈現流動的液體狀態,就加快了表面微觀粒子的擴散速率,從而在液體狀態下將金屬表面的微觀粒子進行了重新排列,微觀粒子之間的化學鍵也進行了相應重組,保障了在溫度降低到熔點之下後,兩塊金屬能夠牢牢地固定在一起。在地球環境狀態下的這種焊接,由於是在高溫環境下進行的,所以稱之為“熱焊”。

在地球上,如果在常溫常壓下將兩塊金屬貼在一起,雖然兩塊金屬表面的微觀粒子仍然進行著擴散作用,但是這種擴散的速率非常低,需要經曆很長時間才能部分結合。再加上金屬表面在地球大氣層環境下,會發生著程度不同的氧化反應,表面會形成一層或厚或薄的氧化膜,另外,兩塊金屬表面不可能做到絕對的光滑,所以中間也會夾著一層空氣膜,因此,氧化膜和空氣膜的存在,進一步抑制了微觀粒子的進一步擴散。

在宇宙空間中,物質的密度極低,其中每立方厘米僅有0.1個原子水平,才是地球大氣層空氣密度的萬億億分之一,幾乎是真空的狀態,所以兩塊金屬在相互接觸之後,就不會存在像地球上的那樣,中間有空氣膜的狀態。假如此時兩塊金屬表面,也沒有氧化膜的“保護”,那麼金屬表面的原子發生擴散的速率,就比地球上要快而且明顯得多。

有科學家就做過這樣的實驗,在太空中將兩條納米級別的金屬線相連接,結果在兩分鐘左右,金屬線的接觸部分就已經開始了熔接跡象。這種在宇宙自然狀態下金屬的熔接現象,被稱為“冷焊”,與地球上的“熱焊”相比,這一熱一冷,正好說明了金屬熔接所需要的不同條件。

如何降低金屬物品在太空中發生“冷焊”的幾率?

人類向外太空發射的眾多探測器,無論是探測器框架主體,還是眾多監測設備,很多的制造原料都是金屬,所以太空中金屬的“冷焊”,對於探測器的正常運行和壽命都會產生嚴重的不利影響。

比如,在上世紀80年代末期,美國發射的木星探測器-伽利略號,就曾經發生過這類問題。它上面用於接收信號的幾根天線,由於在到達木星之前的一年多時間裏一直處於收縮狀態,彼此靠在一起,最後在“冷焊”的作用下,幾根天線牢牢地粘在了一起,根本無法再展開了,最後不得已啟用了另外的備用天線,不過其對信號的接收和發射效率,只有主天線的百分之一,工作質量和效率打了折扣。

鑒於地外探測器在運行過程中,之所以產生“冷焊”問題,一方面源於長時間的相同金屬構成的部件相連,另一方面是探測器在飛行時的振動、各部位件之間的摩擦,導致了金屬表面氧化膜的磨損,同時振動和摩擦也為金屬部件表面金屬原子輸入了能量,加劇了其熱運動的能力,所以縮短了金屬之間發生“冷焊”的時間。

基於“冷焊”產生的原因,科學家們一直以來,都在不斷完善防止“冷焊”產生的一系列技術細節,比如相鄰的金屬部件,采用不同的金屬或者不同的金屬合金;增加金屬表面氧化膜的厚度;增強探測器和零部件的抗振動能力;不斷調整和優化飛行線路,維持姿態調整時的飛行穩定性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