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文明

互聯網沒有記憶:留住你我共同的記憶,守護芳菲永恒的人類文明


2021年2月13日 - 文明小編  
   

冰川文公子

《互聯網沒有記憶》
這本書由美國作家、歷史學家艾比·史密斯·拉姆齊
所著。書中所述的“記憶”是指知識與文化
,作者主要談及了人類記憶發展史、當今時代人類面臨的記憶處境,以及人類如何將現世的記憶傳承給子孫後代
這三個部分內容,旨在警醒我們:

在如今的信息化時代中,雖然我們可以將巨量的數字記憶保存在網絡平台,但是,互聯網傳輸、保存的信息會面臨丟失、被篡改的風險。

一旦網絡平台缺乏能源(包括電源)來“續命”,或者計算機代碼出現bug、被新代碼覆蓋等現象,這些存儲的數字記憶將會面臨消失殆盡的結局。

這並非危言聳聽,而是實際存在的事實,值得我們每一個人珍視、運用、存儲、流傳記憶。

作者拉姆齊用清晰優雅的語言文字,寫出了她對數字記憶現況的深思。

美國《科學》
雜志對這本書做出了評價:

“本書的目的是提醒我們要嚴肅思考當下的數據洪流如何影響我們的未來。”

初讀《互聯網沒有記憶》前幾章節,你可能會覺得有點晦澀枯燥;而當你靜心讀完整本書,甚至二刷、三刷後,你能體會到作者想要傳達的心聲,並且也能感受到,永久儲存記憶、讓記憶代代相傳,對於人類文明來說,具有深遠的意義。

一、我們源自哪裏?

這部分內容並不是講人類生命的進化史,而是在說有關於人類記憶的發展曆程。

記憶,不同於實際的身體軀殼,它無形無色更無味,卻是組成我們生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從我們誕生之日起,記憶就陪伴我們一起成長發育,直到生命的盡頭。

記憶,包含了我們從周遭環境中獲取的各種信息、掌握的知識與傳承的文化,同時也包含了我們自身認識世界和對待社會現象的看法。

公元前3300多年之前,蘇美爾人發明了人類最早期的文字——楔形文字
。文字發明出來了,可是如何永久地保存下來讓後人知曉呢?

特制的泥板、堅硬的石塊以及動物骨骼等,是記錄生活軌跡的絕好載體。聰慧的古人將文字刻在這類實物上面,用以記錄、傳達交換物品信息、個人情感思想等等。這些信息因此可以保存完好長達數千年。

雖然生命的長度可能只有幾十年,但是先輩們留下的語言文字卻可以永駐人間。後世可根據文字,大致推算出前人的時代背景、文化發展以及生活狀態等諸多內容。可以說,文字的發明,讓古人擁有了“不死之身”。

自六千年前的泥板文書到莎草紙,再到活字印刷、攝影、錄音,直到如今的微型數字工具,儲存技術的發展,讓人類的文明得以延續至今。

因此,我們源於古老的記憶,是文化之子,也是文化長河綿延不絕、永續發展的支流。

正如人類學家大衛·比德尼所說:

“人,本質上是一種文化動物,也只有在文化生活中,才能自我修煉、自我反思、自我提升,充分發揮自然潛力,進行特有的實踐活動。”

二、我們身在何處?

被譽為“美利堅開國三傑”之一的托馬斯·傑斐遜
總統(1743年4月13日-1826年7月4日),是個大收藏家,酷愛讀書、學習與思考。他想要建造一座巨大的圖書館,收納數以萬計的、能夠包容人類所有知識的書籍資料,以供所有的公民前來借閱。

傑斐遜的這個願景,看起來有些理想化,甚至有點荒謬,因為在那個戰爭年代裏,偌大的圖書館並不能逃離戰火的“洗禮”。無論是私有圖書館,還是國會圖書館,都被燒毀過。

僅在1851年的聖誕節前夕,大火摧毀了國會圖書館,導致3.5萬多卷書被燒毀。退一步講,即使圖書館可以幸免於難,也不能收藏人類所有的文化典籍,因為空間有限。

但是,他的出發點是為了傳承人類文明,想要後人獲取更多歷史文化與知識、掌握應有的技藝與本領。
這一點特別值得肯定。

自印刷術問世以來,書籍作為記載人類文化的主要載體,隨著信息量劇增,也會面臨“泛濫成災”的風險。此外,科技的迅猛發展,讓儲存技術也逐步進化——我們擁有了記憶的新載體——網絡、電子產品等。

然而信息量越大,它偷走我們的專注度就越多,導致我們深陷於信息的鴻溝裏,無法專注、很難記住知識,我們因此變得浮躁不安,總覺得自己腦子笨。

數據不斷滋生與膨脹,同時也在不斷失去生命,退出我們的視野。虛擬的數字記憶存活時間不超過100天,以至於當它們消失的時候,我們並不會覺得生活少了點什麼。

下班後,我們照常可以刷手機、看視頻,消遣自在樂哈哈。

雖說打發時間本無可厚非,但是如果我們每個人都是抱有這樣想法的話,那人類還有什麼未來可言?

人,總該留下記憶,讓人生充滿意義。

個人記憶隨著年歲的增長逐漸淡化,這一點無法避免。我們只有管理好集體記憶,才能把握好當下、著眼於未來。如果失去了集體記憶,我們的文化身份將會遭受毀滅性破壞。

三、我們將去何方?

未來,我們將去哪裏?如何破解記憶丟失的尷尬局面?

在前一部分內容裏,作者拉姆齊提到了“重建記憶系統、改良公共政策、向研究存儲長期記憶的機構投資,避免集體失憶”
。這一點還不夠,她在本章具體講述了有關於記憶的儲存方法或研究方向。

首先,我們身在數字信息時代,要適應數據過載的狀態,具備過濾
無關信息的能力,做到“專注性記憶”與“選擇性失憶”相結合,
提取有價值的信息,以提升我們的能力,豐富自身的情感與想象力。

其次,受基因重組技術的啟發,我們有可能把記憶形式的DNA轉變成人類信息的媒介,將我們掌握的知識嵌入到這種DNA中
,並把它傳送到未來,讓信息保留得更長久。

然後,我們可以加大數字基礎設施的投資金額,建立互聯網檔案館與實體圖書館“協作共生”的局面,
盡可能保存好人類的記憶文明,為後人守住文化根源。

最後,我們要將書籍視為存儲記憶的主要載體,確保它的主體地位。

高爾基曾說: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書籍,在傳播文化知識的價值上作出了巨大貢獻,是延續人類文明的主力軍,更是陪伴我們成長、進步的知心夥伴。因此,我們要管理好它們,保護好它們,讓它們在歷史的長河中,源源不斷,永垂千載。

承傳時代記憶,為我們留下生命痕跡,為文明點燃不滅之火,照亮後人前行之路。

寫在最後

說到這裏,我想,如果有一些記憶十分珍貴的話,那就把它們刻在腦海裏,或者找出紙筆謄寫下來,一直保留著。

就像韓國經典溫情電影《假如愛有天意》
中的情節一樣:

女主角將自己與戀人的故事寫在信紙上,封存在盒子裏。直到女兒長大後,才發現媽媽的這段愛情經曆。這也幫助女兒找到了甜蜜而溫馨的愛情。上一代人的遺憾,在這一代人得到彌補,如此也好。

在快節奏的生活中,我們每天都要面對巨量信息,富餘的時間正在逐漸被吞噬。我們的精力有限,要篩選出其中有價值的內容,消化吸收並加以運用,內化為自己的獨特記憶。

如果我們只享受一時的快樂,而不去做點什麼有意義的事,那將是荒廢人生的不智之舉。

這本有深度有溫度的《互聯網沒有記憶》,確實能夠啟發我們每一代人:保護記憶,延續文化生命,是人類共同的責任與使命。

-The end-

圖/源於網絡(侵刪)

文/冰川文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