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地球

300年前的古代冬天有多冷?《慶餘年》裏的冰封地球會來嗎


2021年5月24日 - 地球小編 朗月寒雪 
   

朗月寒雪

教育領域愛好者

偶然機會,在平台問答中發現了一個問題:

三百年前的中國古代冬天有多冷?明清小冰期是什麼東東?

這個問題與我學的專業有關聯,頗感興趣,想談談對這個問題的幾點認識。

01

先談談《慶餘年》的葉輕眉的“穿越”故事

電視劇《慶餘年》熱播之後,有些網友直呼:《慶餘年》不是穿越劇,而是科幻片!之所以稱為科幻片,是因為很多觀眾對劇中提到的冰封地球很感興趣。

劇中描述,地球經曆了一次冰期,所有的現代文明都被速凍起來,冰封在地下。很多年以後,地面上又開始出現了人類,從原始社會發展到封建社會的慶國時代。葉輕眉這個“仙女”從神廟裏走到慶國,演繹出一系列神操作,讓慶帝等一幹人驚掉下巴、歎為觀止。葉輕眉,就是從冰封世界走出來的,把21世紀的文明帶到了慶國。

範閑作為慶國的才子,很多觀眾以為他也是一位穿越者,從21世紀穿越到了古代。但是根據小說描述,範閑就是實實在在的慶國人,只不過一個21世紀的魂魄“穿越”到了慶國,最後依附在範閑身體裏,使其具有了21世紀的記憶和思維。從這個角度看,《慶餘年》是一部科幻片也不為過。

自從這部電視劇播出後,引發了很多觀眾對地球環境變遷的興趣和對人類生存環境的思考和擔憂,擔心冰期到來後,人類何去何從。有這幾種擔憂的人,並非杞人憂天,而是真的有可能到來。

02

再談談冰期OR間冰期是什麼東東

我們生活的這個地球,是太陽系中比較特殊的星球,因為目前發現這是一顆唯一具有生命存在的星球。當然,人類對太空的探測乃至外太空的探測腳步一直沒有停止過。不僅普通人對地球的前生今世感到好奇,科學家們對這個問題更加感興趣,他們用探測技術不停地對星空進行探測,就是想尋找解開宇宙秘密的蛛絲馬跡。我們國家的探測器不僅在月球上著陸了,在火星上也開始了探測之旅……

關於冰期科學家們也有不同的觀點。但是目前比較一致的看法是:

在地球漫長的地質年代裏(地質史的幾十億年),地球上至少出現過三次大冰期(前寒武紀晚期大冰期、石炭紀—二疊紀大冰期和第四紀大冰期)。歐洲10個國家組建的聯合科研小組經過8年的研究得出結論:地球的下一個冰期會在1.5萬年後才能出現,在今後的1.5萬年當中,地球還是處於溫暖的時期。因此,我們可以放心了,至少在1.5年之內不會出現冰期,不會重蹈《慶餘年》中提到的冰期冰封現代文明的事情。

■冰期,也被稱為冰川時期、冰河時期

就是地球上的溫度大幅度降溫,在高緯度地區和兩極地區覆蓋著大面積的冰蓋和冰川。

冰河時期,地球上還能有生物生存嗎?

答案是肯定的。

根據研究人員發現,在最近的一次冰河時期,全球平均溫度約為7.8攝氏度,僅比2019年低了7攝氏度。我們都知道,日平均氣溫零上5攝氏度就是植物生長的界限溫度,超過這個溫度,植物就能生長。全球平均氣溫在7.8攝氏度高於這個界限溫度,植物仍然可以生長,可能速度會變慢,成熟程度也會受影響,但是很多植物種類是不會滅絕的。

植物能夠生存,有些動物也能存在著。比如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在第四紀大冰期,像猛獁象,乳齒蜥蜴,羊毛犀牛和劍齒虎等大型哺乳動物就非常適應寒冷的氣候,在那個時期,人類竟然通過冰川連成的冰橋經過西伯利亞到達阿拉斯加來到美洲。

■間冰期,是指兩次冰期之間唯一相對溫暖的時期

地球上曾經出現過三次大的冰期,距離我們最近的這次冰期是第四紀大冰期,科學界普遍認為這次冰期結束於大約1-2萬年前。

從地球地質時期氣候變化的特點來看,冰期和間冰期是交替出現的,一般來說溫暖期較長,寒冷期偏短,冰期只占地球地質時期的十分之一左右。

按照冰期和間冰期的周期分析,第四紀大冰期大約持續了300萬年時間,遠遠小於前兩次冰期存在的時間。按照自然的演化過程,第四紀冰期可能還會繼續延續,但是由於人類工業革命的出現,在氣候變化中增加了二氧化碳的含量,導致地球的氣候變化模型發生了改變,第四紀大冰期只能結束,有人認為現在應該進入到了新的“間冰期”,也就是溫暖期。但是也有人對此提出不同的意見,認為“溫室效應”只是短暫的插曲,整個大環境還是處於冰期的延續之中。

03

我國5000年以來的氣候變化情況

我國氣象學家竺可楨經過研究,把我國5000年以來的氣候變化情況大致分成4個溫暖期和4個寒冷期,並且,這期間的溫暖期和寒冷期是交替出現的。

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000年期間屬於第1個溫暖期:這段時期在我國的歷史上應該屬於史前時期到西周朝代。考證為溫暖期的證據鏈條有這麼幾種,山東龍山文化遺址的炭化竹節、河南安陽殷墟的竹鼠、水牛等動物的甲骨以及化石。這些本應該出現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的動植物能夠在北溫帶地區出現,說明當時的北半球溫度還是比較高的。

公元前1000年左右到公元前850年期間屬於第1個寒冷期:這段時期在歷史上仍然屬於周朝,在《竹書紀年》中記載著周孝王期間,長江的支流之一漢水,在公元前903年和前897年分別出現結冰現象,可以證明長江流域氣溫較低。

公元前770年持續到公元初期間屬於第2個溫暖期:這段時期屬於春秋時期到漢朝,北溫帶地區出現亞熱帶的一些植物,比如竹子、梅樹等。

公元初期持續到公元600年期間屬於第2個寒冷期:這段時間屬於東漢、三國到南北朝時期。史書中記載晚春時節河南洛陽還在下雪。三國時代曹丕在淮河視察軍演,由於嚴寒淮河突然封凍,導致演習不得不停止。

公元600年到1000年期間屬於第3個溫暖期:這段時間屬於我國的隋唐時代,據記載梅樹生長於皇宮,西安還種有梅花和柑橘,在生產力水平低下和科技水平落後的年代裏,是不可能有溫室大棚的,這些植物能在北方生長,說明這個時期北方的氣溫是偏高的。

公元1000年到1200年期間屬於第3個寒冷期:這段時期相當於我國的宋代,史書記載太湖水面結冰,冰層可以走車馬,洞庭山的柑橘全部凍死。

公元1200年到1300年屬於第4個溫暖期:這段時期屬於我國的宋朝和元朝,史書記載陝西的西安和河南的博愛設立了竹監司管理竹子生產,亞熱帶植物竹子能夠在北方生長,足以說明北方地區的氣溫是較高的,適宜竹子的生長。

公元14世紀到19世紀結束屬於第4個寒冷期:根據史書記載,有人在正月初乘船回家,途中遇到運河結冰,只好離船上岸;太湖結冰厚達數尺,橘子樹全部凍死。可見當時的氣溫比現在要低很多。

按照竺可楨先生的研究發現成果,我們目前應該處於第5個溫暖期了,當然這只是個人推測,不要當真哦~~

04

300年前的古代到底有多冷?

300多年前應該屬於我國的明清時期,據史料記載,這段時期的中國氣溫比較低,非常冷。

據科學家考證,從明朝中期起,中國進入了第4個寒冷期,一直到1900年前後的清末才結束,長達500年,因此有人把這段時期為“明清小冰期”。

明清小冰期時期到底有多冷呢?

看看史料記載吧:

●《中國氣象災害大典·綜合卷》節選1900年以前發生的17次嚴重強寒潮災害中,明清就有13次之多。

●景泰四年冬,中國大部分地區出現罕見大雪,氣候極為嚴寒,冀、魯、蘇、浙、桂等地接連下了1個多月的大雪:太湖斷航,港口封凍,人畜凍死萬計……

●天禧二年,永州大雪,下了6個晝夜才停止,導致江河裏的魚類全部凍死。

●正德八年,太湖、洞庭湖、鄱陽湖等成了“超級溜冰場”,行人和馬車在上面來來往往行走十多天。

●明末清初的《北遊錄》記載,11月份南運河吳江段已經冰凍,厚度三尺多,一直延續到嘉興。船只前行,只有靠壯士鑿開冰面。

●順治十年全國雪災,湖南永州等地,竟然連下40多天的雪,百姓凍死的不計其數。

●康熙九年冬天,華北、華東、華中等地連降一個多月甚至兩個月的大雪,淮河有;兩個月的時間處於結冰期。……

需要說明的一點是,這些史料記載的大雪和寒冷的天氣都是發生在冬季的。這說明什麼?明清時期的“小冰期”,並非一年四季全部下雪,在夏季氣溫還是很高的,只能說明冬夏氣溫變化幅度是很大的,在那個年代是不存在“暖冬”的,冬天是真的冷,比正常年份的寒冷程度要高得多。

那些年代,科學技術落後,在冬天沒有暖氣、電褥子、電暖風、小太陽,也沒有保暖內衣、羽絨服,恐怕棉襖棉褲棉被裏面的棉花也不會很多的,長時間處在冰天雪地、寒風凜冽的漫長冬季裏,“路有凍死骨”是很正常的事情。

關於冰期和間冰期的形成機理,筆者不在這裏贅述,因為在科學界也沒有達成共識,畢竟這個問題太過於宏觀,處在宇宙中微不足道的地球上的人類,面對浩瀚的宇宙更是顯得如此渺小,冰期間冰期的形成原因,人類科學家只能是依賴現有的文明去推測、推演而已。

您覺得我們現在是處於向冰期過渡呢,還是向間冰期過渡呢?歡迎留言和評論。

#慶餘年第二季#

我是朗月寒雪,感謝閱讀,歡迎關注,一起聊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