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歐美

長城害慘了歐洲?這不是學者說的,而是美國學者說的


2021年5月25日 - 歐美小編 曆史潮河 
   

歷史潮河

歷史領域創作者

現如今看那些沒有經過修複的長城段,很多人的心裏面都犯嘀咕:“這怎麼可能擋得住敵人的炮彈?“然而長城屹立於世數千年,曆來這座宏偉的防禦工程抵擋住了多少次敵人入侵?沒有仔細了解過歷史的人,恐怕並不能知曉。

長城的修建工程可追溯至西周時期,甚至留下了“烽火戲諸侯“的典故,至秦滅六國,秦始皇完成統一,便命人連接和修繕戰國長城,長城便有了“萬裏長城”的稱號,據載,秦、漢、明三個朝代所修長城的長度都超過了1萬裏。

雖然秦始皇修長城,留下了“孟姜女哭長城”的民間故事,但在《過秦論》中,也有話是“卻匈奴七百餘裏,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

遊牧民族曾一度是邊疆之隱患,而秦將蒙恬作為我國西北最早的開發者,曾率領三十萬大軍北擊匈奴,令匈奴大懼,但由於秦始皇死後,秦朝發生巨變,匈奴便也趁亂進行掠奪,但長城依然是一道屏障。

至漢代,“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是陳湯寫給漢元帝的,但要說到打匈奴之事,就不得不說說漢武帝時期的霍去病、衛青等人,深入大漠、直取祁連山,封狼居胥。而這些名留千史的將領出擊匈奴,也是以長城為進攻退守的主要據點。

特別有意思的是,美國學者在研究這段歷史時發現“中國長城害慘了歐洲“,為什麼這麼說?由於匈奴企圖入侵中原的行為失敗了,沒能掠奪到財富、地盤,被擋在了長城之外,而不願歸附漢朝的匈奴被迫北遷。

北遷了幹嘛?並且又是一輪掠奪,這些失意的匈奴人很快在歐洲找到了信心,掀起了一陣腥風血雨。“上帝之鞭”則是歐洲人對匈人的稱號,在18世紀法國漢學家Joseph de Guignes的著作《匈奴通史》中,他認為匈人的來源便是中國漢代時期北方遊牧部落的總稱——匈奴。

而匈人發起戰爭的目的就是為了掠奪,並沒有形成行政制度,盡管有一任匈人領袖阿提拉將匈人帝國的版圖擴展到最大,但阿提拉死後,匈人帝國便很快分裂了,不過為了防止匈人的入侵,羅馬帝國還是雇傭了大量的雇傭軍。

雖然匈奴被打跑了,漢武帝又開辟了絲綢之路,但長城的歷史並沒有就此落幕,眾所周知,唐朝所創下的盛世同樣影響深遠,世界聞名,而唐修築長城,為的是統一戰爭。

唐朝的武力值也是非常高的,但由於中華文明講究的是“和氣”,早在漢武帝同意南匈奴的投降,也是以和平的方式處理事情,縱觀東、西方的古代史,也不難發現文化的差別。

明朝則是我國最後一個大修長城的朝代,並且在“外邊”長城之外,修築了“內邊”長城和“內三關”長城,更是修建了大量“重城”,唐朝詩人王煥之寫過詩句“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如果王煥之是生活在明代,看到有24道“重城”之多的雁門關會作何感想?

“雁門關”亦有“中華第一關”的美譽,山海關則享“天下第一關”,長城三大奇觀則是山海關、嘉峪關和鎮北台,其中鎮北台則有“萬裏長城第一台”之城,明成祖朱棣五次北征何等威風,鄭和七下西洋,也讓明朝在世界上名聲大噪。

2000餘年歷史,修建、修繕長城從來都不是鬧著玩的,並且萬裏長城的牆也都是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而定的,綿延於山頂之上,進可攻,退可守,站於台上,可見下面的一切一覽無餘,金戈鐵馬,多少士兵曾守在這邊防之地,護住了祖國河山。

萬裏長城是兜得住“中國古代第一軍事工程”這個評價的,不能因為近現代戰爭的變化,而忽視了長城的存在,也曾影響到了世界歷史的進展。

《不一樣的長城》一書則是收集了大量有關長城的手資料,通過輕松易讀的語言和圖文並茂的形式,以對長城的了解和講述為主線,配合所繪制的手繪作品與圖示,複原和剖析曾經的及現存的長城的知識及構造。

並展示及解讀大量碑刻類文物實例。本書包括長城的定義、長城的履曆、巨龍的身軀、個性的敵樓、迅捷的警報、強大的武備、不凡的關隘、失去的記憶、毀滅與傷痛九章內容,以常人不熟悉和不了解的角度,解讀一個與眾不同的長城。本書適合愛好歷史文化與建築的廣大讀者閱讀。點擊下方鏈接即可購買。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