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生物

人類起源於喜馬拉雅的證據


2021年6月03日 - 生物小編 中國企業家日報 
   

中國企業家日報

企業家日報社官方帳號

文/李後強,四川省社會科學院 教授、博士生導師、

李海龍,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智庫工作處、

嚴周興禹,南肯特學校(美)

(原文發表於《當代社會科學》英文版2021年第3期)

摘 要:人類起源於何處是學界長期以來的研究熱點,目前爭論的焦點主要集中在“非洲單一起源論”和“多地區起源論”。從古猿演化為現代人類是一個極其複雜的過程,需要同時具備多種有利因素。本文在總結分析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提出現代人類起源於喜馬拉雅的觀點,並從地質學、地震學、氣候學、考古學、生物學、基因學等方面給出了多維度證據。當然,喜馬拉雅以外的地區也可能存在猿向人的進化行為,但由於缺乏演化所需的必要條件,特別是第四紀頻繁冰期的侵蝕導致進化過程被阻斷,屬於“無效起源”。從喜馬拉雅進化出的智人在間冰期多次逐漸遷徙至全球並在世界各地定居,平行地創造了當地文化和多彩文明。本文結果為研究人類起源和文明發展提供了新方向和新思路。

關鍵詞:人類起源;喜馬拉雅;平行文明;證據

▌ 俯瞰喜馬拉雅地區

引言

人類起源於何地是學界長期以來的研究熱點和爭論焦點,迄今沒有定論。十九世紀之前最流行的觀點是“上帝造人說”, 歐洲認為亞當和夏娃是眾生父母,中國有“盤古開天地、女媧造人”的神話故事。十九世紀後半葉開始,世界各地逐漸發現古人類化石和舊石器,恩格斯提出了人類是從猿演變來的觀點,達爾文提出了人類進化論,得到了學界的普遍認同(達爾文,1871)。然而,現代人是從哪裏的猿進化而來的,學界觀點不一、爭論不休。總的來說,可分為“多地區起源論”和“單一起源論”兩大陣營。

“多地區起源論”是指人類的進化分別在歐洲、非洲、亞洲等全球多地完成,其雛形啟蒙於Weidenreich(Weidenreich,1939;1943),1984年Wolpoff等正式提出(Wolpoff. et al., 1984)。支持這一觀點的知名學者有美國人類學家米爾福德﹒沃爾波夫(Milford Wolpoff)、詹姆士﹒斯普萊(Jamos Spuhler)、生物學家克裏斯托弗﹒威爾斯(Christopher Wills)和我國古人類學家吳新智等。吳新智(1998)提出中國現代人類起源遵循“連續進化附帶雜交”的觀點(吳新智, 1998)。還有學者認為人類起源不是在某個洲,而是在熱帶和副熱帶的緯向輻合帶(孫峰華,2002)。

“單一起源論”是指現代人類由某一地方的猿進化而來,然後遷徙並占領世界各地。人類起源於歐洲、大洋洲、南極洲、拉丁美洲、北美洲的可能性不大,“單一起源論”主要集中在非洲和亞洲兩地,尤其以非洲單一起源盛行(賈蘭坡,1974)。“非洲單一起源論”也稱入侵說、代替說和線粒體夏娃說,認為全球所有現代人的祖先都來自非洲。支持此觀點的知名學者有美國古生物學家威廉·豪厄爾斯(William Howells)、英國古人類學家克裏斯托弗·斯特林厄(Christoper Stringer)、阿倫·威爾遜(Allan Wilson)等。持亞洲是人類起源地觀點的學者也很多,最早可追溯到20世紀30年代(Grabau,1935)。吳汝康(1964)和賈蘭坡(1974)認為人類起源地應該是在亞洲南部(吳汝康,1964;賈蘭坡,1974)。張興永從多個角度論證人類誕生地應主要在亞洲,提出滇中高原及其鄰區可能是人類起源的關鍵區域(張興永,1981;1983;1987;1994)。童恩正(1983)指出中國西南地區可能是人類的發源地(童恩正,1983)。張民德(1994)認為西藏高原是亞非兩地的樞紐地帶,具有適合遠古猿類的生存條件,可能是人類起源的發祥地或源頭(張民德,1994)。

無論是多地區起源說還是單一起源說,其主要依據都是古人類化石、古人類留存下來的遺跡和分子遺傳學分析結果三方面(高星,2017)。非洲起源說之所以得到較多支持,原因就是發現了最古老的化石和基因分析。然而,這些古化石因年代久遠被侵蝕和檢測手段的限制,並不能確保准確鑒定其時間。檢測樣本微小的差異會引起結果呈現巨大差異,檢測手段不同也會導致結論相去甚遠(吳新智,1999)。即便如此,還沒能在古化石上提取到超過10萬年的DNA(高星,2017)。因此人類起源於何時何地還沒有確鑿證據,但可以肯定的是,從古猿向現代人類的進化是一個極其複雜的過程,需要同時滿足多種有利條件才能實現。

▌ 古猿進化論

本文在綜合分析多學科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提出了人類起源於喜馬拉雅的觀點,並從地質學、地震學、氣候學、考古學、生物學、基因學等維度給出了支持證據。進一步地,結合第四紀全球地質和氣候變化,提出了人類從喜馬拉雅遷徙至全球各地的路線,為研究人類起源和文明發展提供了新方向和新思路。

支持人類起源於喜馬拉雅的證據

喜馬拉雅的隆起和人類的出現是第四紀時期的兩個重大事件。喜馬拉雅從海底隆升為世界海拔最高的山脈,對全球氣候、生態、環境帶來了巨大變化。這一變化為猿向人進化提供了淡水、礦物質、能量、氣候等有利條件。從世界人口分布和文化特征看,喜馬拉雅山脈兩側的中國和印度是全球人口數量最多的兩個國家,距今1.8萬年的古象雄文化起源於喜馬拉雅的西藏高原,四大文明古國都在亞洲或亞洲附近。這些都說明喜馬拉雅可能是人類起源地,除此之外,地質學、地震學、氣候學、考古學、生物學、基因學等方面的研究結果也支持這一觀點。

▌ 世界屋脊——喜馬拉雅山脈

(一)地質學證據

喜馬拉雅山脈並非一直這麼高,而是逐步隆起的。始新世以前,喜馬拉雅還處於古地中海特提斯海區,由於印度板塊和亞洲板塊的劇烈碰撞後逐漸隆起的。據古生物(Upadyay等,2004)、沉積相和物源轉換(Cai等,2014)、古地磁(Chen等,2010)等方面的綜合研究結果顯示,二者最初的碰撞時間是在55Ma年左右。印度板塊和亞洲大陸碰撞之前,喜馬拉雅大部分地區還處於海面以下,大約在距今40—45Ma萬年才露出海面成為陸地(劉曉惠等,2017)。

▌ 喜馬拉雅山脈形成示意圖

關於喜馬拉雅山脈的隆起速度,學界眾說紛紜。有學者通過對尼泊爾塔口拉盆地的湖相碳酸鹽氧同位素的研究提出,距今10Ma左右喜馬拉雅山脈海拔就達到現在的高度(Garzione等,2000a、2000b;Rowley和Garzione,2007)。還有學者通過對Thakkahola和吉隆盆地的氧同位素高度計算,指出喜馬拉雅達到現在高度是在7—10Ma(Garzione等,2000a,b)。Wang等(2006)根據食草動物牙釉質碳同位素研究,認為吉隆盆地在7Ma之前並沒有達到目前高度,快速隆升是在7Ma以後。丁林等(2005)的研究結果顯示東喜馬拉雅構造從3Ma開始快速抬升,抬升速率為1.5mm/a(丁林等,2005)。

可以肯定的是,喜馬拉雅達到現今高度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千萬年中逐漸形成的。同樣地,整個青藏高原也不是勻速隆起的,而是時而快速時而緩慢。趙希濤(1975)研究表明,喜馬拉雅山軸部自第三紀末以來上升了近3000米,自早、中、晚更新世和全新世早中期(距今5000—3000年)以來分別上升了2400米、2000—3000米、1400米和300米(趙希濤,1975)。李吉均等(1979)在全面總結了早期青藏高原考察成果的基礎上,通過對古夷平面、古岩溶、動植物化石、孢粉、古土壤和古冰川遺跡等綜合研究,認為自始新世晚期以來青藏高原經曆了三期隆升兩次夷平過程,自上新世末以來累計上升了3500—4000米(李吉均等,1979)。

喜馬拉雅的隆起也不是整體均勻的,而是具有明顯的區域差異性。雖然有學者推測青藏高原在中更新世早期進行過整體性隆起,並快速抬升至海拔3500米以上的冰凍圈(趙越等,2009)。但趙希濤(1975)結合氣候雪線遺跡和氣候雪線降低值,推算出珠穆朗瑪冰期以來,喜馬拉雅軸部上升了1000米,北麓上升了700米,北坡上升了超過400米(趙希濤,1975)。葛肖虹等(2014)提出青藏高原在古近紀期間(55—24Ma)沒有隆升,初次隆升發生在中新世早中期(23—17Ma),上新世晚期至早更新世基本被夷平,達到現今的高度是在上新世晚期至早更新世(3.6—0.8Ma)期間(葛肖虹等,2014)。Zhong和Ding(1996)推斷喜馬拉雅高原隆起是一個多階段不等速的非均變過程,並指出整體隆升發生在3Ma之後(Zhong和Ding,1996)。

喜馬拉雅增高是以岩石和泥土“疊羅法”形成,由於重力作用不可能無限增高,否則會將底部岩石壓碎導致整體垮塌。有報道稱,珠穆朗瑪峰的高度在1300萬年前超過12000米(珠峰高度曾經超過12000米)。Saylor等(2009)和Murphy等(2009)的研究結果表明,距今9Ma左右喜馬拉雅就已經超過了現在的高度。但由於重力作用,出現拉伸變形,劄達盆地自晚中新世以來達到最大高度後降低了1000—1500米,並且還在持續(Murphy等,2009)。

以上分析可知,喜馬拉雅山脈是從海平面以下逐漸隆起的,第四紀的海拔高度具備適合猿類生存和進化的自然條件。海拔升高導致植被由森林向草原變遷,古猿為了適應這種空曠的自然條件,必然向直立行走進化。從時間上看,中更新世晚期是喜馬拉雅地區第四紀以來地殼運動最活躍的時期,這與猿向猿人、直立人進化的時間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