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c113

村落地名的歷史文化內涵初探——以陝西彬州市為例


2021年6月11日 - c113小編 陝西法制網 
   

陝西法制網

陝西法制網官方百家號,本地資訊創作者

摘要地名是人們賦予某一特定地理區域的專有名詞,也是一定區域經濟、政治、文化的綜合反映。地名以其所具有的直觀性、時代性等特點,不僅反映了當地的自然地理環境而且包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對於了解當地的地形地貌、村落的相對地理位置、信仰民俗、地域傳說、歷史、語言與禁忌以及基層社會組織結構等諸多方面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關鍵詞地名;歷史文化;內涵 ;彬州市

彬州市,唐虞夏屬

雍州

,《元和郡縣圖志》雲:“

邠州

自周東東遷其地屬秦,秦並天下分為三十六郡,屬內史;漢屬右

扶風

,後漢獻帝興平元年置新平郡。”姚萇之亂,廢除新平郡,西魏廢帝三年(554)以南豳州改置豳州,

隋朝

大業二年(606)並入

寧州

,其年改寧州為豳州,義寧二年(618)又改為新平郡,唐朝武德元年(618)改為豳州。《元和郡縣圖志》雲:開元十三年,以“幽”字相涉,詔曰“魚魯變文,荊並誤聽,欲求辨惑,必也正名,改為‘邠’字。”梁唐晉漢沿襲唐代以來的

名稱

,宋代隸屬於靖難節度

永興軍路

,明代屬於

西安府

管轄,

雍正

三年(1725)直屬於陝西布政司。民國二年(1913),改州設邠縣,屬關中道。1947年7月,成立邠縣縣政府。1948年4月,邠縣全境解放。1956年10月,邠縣歸省直轄。1958年12月,邠縣、

長武縣

栒邑縣

合並為邠縣,直屬省轄。1960年12月改屬鹹陽專區。1961年8月,撤銷邠縣大縣建制,恢複原邠縣,改屬鹹陽專區。1964年9月10日,經國務院批准,邠縣改為彬縣。1983年4月,鹹陽地區改為省轄鹹陽市,彬縣遂為市屬縣。(《彬縣文史資料》1987年第1輯)2018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彬縣升格為縣級彬州市。

地名學

作為剛剛發展起來的新興學科,是適應了編撰方志的需要,其發展將對

中國

歷史地理、方志、地區開發、民間傳統等的研究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一般認為地名研究的是地名的起源、詞義、演變、轉譯、命名時期的地理環境以及歷史條件或者原因等。或者說,地名學是綜合地研究地名源流、分布情況、演變規律及其應用的學科。目前地名學的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比如

華林甫

的《

中國地名學源流

》,孫冬虎、李汝雯的《中國地名學史》,

賈文毓

的《中國地名辭源》,

史為樂

的《中國歷史地名大詞典》。

現在的學者對於地名劃分標准是多樣的,且目前對於地名的研究也大部分停留在省市縣三級,比如

史念海

的《以

陝西省

為例探索古今縣的命名的某些規律》、孫瑞寧的《論

安徽省

的地名》、尹鈞科的《論歷史地名在地名學研究中的地位——以北京市歷史地名為例》,而對於村落地名的研究則為之甚少,本文以陝西彬州市村落地名為例,擬從村落地名研究入手,來探討地名對於研究區域歷史文化內涵的作用。

1 彬州市地名的種類及其特點

彬州市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為當地的地名增色不少。史念海對縣名的命名規律作了總結,將之分為地理和人事兩大類,進而又分為二十五個小類,這些命名的規律有的也適用於村落的命名,但由於村落範圍較小,涉及分類並無那麼複雜,故筆者將其中某幾類合並,比如本文中與水相關類就包含了史念海所羅列的有關地理方面的命名方式裏面1、2、3、4小類,與地形地貌相關則包含了8、9、11小類。

1.1 彬州市地名的種類

01 與水相關

彬州市大小河川較多,境內水系以

涇河

水系為主,涇河在接納

兩岸

眾多

河流

之後,匯入

渭河

,東流入海,成為

黃河

水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境內所有河流都是涇河的支流,較大河川有12條,眾多的水系就形成了一些傍水而居的村落,這些村落的名稱就與水有關,例如“池”“河”“川”“溝”“灘”“潭”等,占全市村名的16.20%,屬於此類的有40個村。

02 與地貌地形相關

彬州市的地名有極大一部分是根據當地的地形地貌命名,主要有“原”“坡”“灣”“咀”“溝”“川”等,占全市村名的21.45%,屬於此類的有53個村落。

03 與地理位置相關

由於人口、資源、地形的限制,村落的發展逐漸出現次生型村落,而為了保留原來的村落名稱,又更好地區分相同的地名,人們便根據村落所在的相對地理位置進行區分,來命名新村落的名稱,區分名詞主要是上、下、東、西、南、北、大、小這些名詞。比如東務—西務、上長祿—下長祿,此類地名有36個,占全市村名的14.57%。

04 與吉祥字眼、美義相關

中華民族曆來重視德育,這在地名中也是體現的淋漓盡致,彬州市地名與吉祥字眼相關的地名有8個,占全市村名的4.05%。比如富仁村:取仁者愛人、 共同富裕之意;義門村:取仁義之門之意;富寧村:取富裕康寧之意。

05 與傳說相關

彬州市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從

公劉

迄今,許多美麗的傳說一直在這片大地上流傳,彬州市地名中與傳說相關的地名有17個,占全市村名的6.82%,比如隘巷村:據《關中勝跡圖志》卷二十七記載“隘巷,在邠州治南,《雍勝略》:相傳生後稷所,《詩》曰:誕寘之隘巷,牛羊腓字之。”隘巷位於古豳州城內東南,巷頂與

南門

相接,巷口與

城隍廟

、老縣衙毗鄰,過去的馬車、商賈,都經此出南門,再上三裏台,過太峪,又經永壽梁再到

秦川

,是“絲綢之路”古道,是秦隴通商的關隘,故名隘巷。

06 與陵墓、府邸相關

彬州市是帝王將相長眠之地,西周先祖公劉墓就位於該市,有“周墓蟠龍”之說,在彬州市的地名中,與陵墓相關的村名有4個,占全市村名的1.62%。分別是土陵村、公孫村、公主川村、賀家地。

07 與國家制度、政策相關

一定的文化是當時社會的具體反映,地名也是如此,在彬州市地名中,與國家的政策相關的地名有5個,占全市村名的2.02%,它們分別是:六甲村、七甲村、八甲村、

先鋒村

和四興村。

08 與軍事、貿易、交通相關

彬州市作為絲綢之路上的一個重要節點,曾是國家的邊防重鎮,據

順治

《邠州志》記載,全市有鋪路23個,其中東路3個,西路10個,南路2個,西北路6個,東北路2個,在現存彬州市的地名中與軍事、貿易、交通相關的地名有7個,占全市村名的2.83%,它們分別是:雅店村、炭店村、曹家店村、羅店村、大車村、小車村和東關村。

09 與民間信仰相關

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國後便迅速發展開來,在全國各地興起,彬州市也不例外,除此之外還有本土的

宗教

——道教,也在這片土地上發展迅速,據順治《邠州志》記載:“邠土僧道久絕,而寺基佛宇有存者記之,稽往事以昭鑒關邪崇正之意。”順治時全市有寺觀50餘座,其中佛寺21座、禪院8座、道觀8座、

廟宇

7座、庵4座、祠1座,在彬州市的地名中與宗祠寺觀相關的地名13個,占全市村名的4.86%。比如

大佛寺

,因村子西邊的南山腳下有“關中第一奇觀”

大佛寺石窟

,故以大佛寺為村名。

10 與當地風物相關

彬州市地處渭北高原,豐富的物產為當地的民眾帶來幸福生活,為了凸顯當地的風物,遂以此命名,在彬州市的地名中此類地名有5個,占全市村名的1.62%,他們分別是:梨樹咀、柳樹灣、棗林村、蘆寨村和景村。

11 與音變和形變相關

語言在長期的演變過程中發生了重大變化,包括音變和形變,尤其是地名,在人們的

口耳相傳

過程中發生了重大變化,在彬州市的地名中此類地名有15個,占全市村名的6.07%,而最為明顯的則是

北極鎮

,《元豐九域志》記載:“新平,白驥一鎮。”金以前此處設有驛站,因驛馬均為白色,故名白驥,據

清代

《關中勝跡圖志》卷二十七記載:“金,白驥鎮在邠州西北五十裏,《州志》:今名白吉橋。”《乾隆府廳州縣圖志》卷21記載:“邠州,有太峪、白驥、停口三鎮。”《嘉慶重修一統志》載:“今有

白吉鎮

,為白驥訛也。”今形變為北極。

12 與

姓氏

相關

姓氏,是表示一個人的家族血緣關系的標志和符號,姓氏最早起源於部落的名稱或部落首領的名字,在現代社會中以姓氏命名的村落也有很多,占全市村名的28.24%,比如:豆家灣、杜家岸、史家河村等70個村都是此類。

13

其他

除以上十二類外,彬州市的地名還有其他的來曆,此類村名有24個,占全市村名的 9.37 %,比如出自《詩經·公劉》裏的南武村,南武村是南村和武村的合稱,南村就是“南岡”,即公劉陵墓南面的山崗,故名,武村就是一姓氏命名的村名;古有“十裏東秦”之說的

東秦村

;因水聲似玉鳴的聲音而得名的鳴玉池村等。

1.2 彬州市地名的特點

地名是時代的產物,同時也是該地區政治、文化、地理、歷史的直接反映,通過總結歸納,彬州市地名有以下三個特點,分別是:

01 直觀性

直觀性,指人們對某一事物的簡單認知,通過名稱就可以自然而然地聯想到該名稱所對應的內容, 從而對該事物有了初步認識,在彬州市地名中有一部分地名具有很強的直觀性,占比達到80%。

直接反映地形地貌。彬州市地處黃土高原南部邊緣,溝壑縱橫,而此地的地名能夠直接反映該地區的地形,比如“年家原”“劉家原”此類地名直接說明了此地的地形為“原地”。

直接反映村落的姓氏組成。通過村名就基本能夠判斷該村的姓氏組成,比如豆家灣村大部分人姓豆,彌家河村的大部分人姓彌,師家河村的大部分人姓師等。

直接反映當地的物產。比如柳樹灣村因曾經廣植柳樹而得名,棗林村因曾經廣植棗樹而得名,蘆寨村因曾經廣植蘆葦而得名,梨樹咀因曾經廣植梨樹而得名。

02 時代性

時代性即有屬於時代的特征或特性,是那個時代的代表性物件或標志。彬州市地名在每一時代都有每一時代的特色。在明清兩代,儒家思想在統治集團的思想領域占有絕對的統治地位,所以紀念曆代儒士的地名和取自四書五經,尤其是取自《詩經》裏面的地名占有一定的比例。比如“眉壽裏”就是取自於《詩·豳風·七月》中的“為此春酒,以介眉壽。” “授衣裏”則取自於《詩·豳風·七月》中的“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到了民國時期則以“保甲”命名,如七甲 村;新中國成立後在大躍進時期則出現了先鋒這樣的村名。

03 傳承性

現代彬州市的地名多是因襲前人的叫法,比如順治時村名沿用至今的有 25 個,占全市村名的17.6%;民國時沿用至今的鎮名4個,占全市鎮名的50% ,村名沿用至今的有110 個,占全市村名47.62%。甚至有些地名雖然已不再出現在政府的公告裏,但是由於人們的口耳相傳,一大部分已經不作為正式村落名稱的名字依舊存在於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比如蘿卜窪、賀家地、孫村、三渠坡、王原子、堡裏等。這些地名對研究當地的歷史地理狀況還是有很大的幫助,至少對於該地的歷史地理文化內涵有一定的借鑒意義或參考價值。

2 彬州市地名所反映的自然地理與歷史文化內涵

2.1 彬州市古村落命名真實地反映了當地的自然地理環境

01 反映地形地貌

彬州市現存的地名五分之一與地形地貌有關,主要有“原”“坡”“灣”“咀”“溝”“川”等,這些地名充分體現了彬州市的地形地貌。從地名的命名來看,地形既有原、梁、峁、溝、

、嶺、灣、坡等,又有河谷、台地、

河漫灘

等地貌。以“原”為例,“原”是黃土原區被流水切割的比較輕微的部分,彬州市與“原”相關的地名有年家原村、原邊村、劉家原村、芋家原村、晁家原村,通過這些地名就可以判斷出當地的地形地貌為原地。

02 說明生活、生產用水的來源

彬州市大小河川較多,境內水系以涇河水系為主,涇河在接納兩岸眾多河流之後,匯入渭河,東流入海,成為黃河水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境內所有河流都是涇河的支流,較大河川有12條,從南北兩岸成網狀注入涇河,北岸有

四郎河

、紅岩河、百子溝、

三水河

、金池溝,南岸有安華溝、水簾河、西溝、南溝、太峪河、孫家溝、磨子河。眾多的水系就產生了眾多傍水而居的村落,這些河流也就成為當地人們生活、生產用水的主要水源。以河為例,河即河流,彬州市與“河”相關的名稱有15村,比如全家河村、彌家河村、魯家河村、宋家河村毗鄰涇河,通過此類名稱就可以直觀地判別出該村傍河而居。

03 標識村落的相對地理位置

為了更好地區分相同的地名,先民們便根據地理位置的不同對地名進行區分,主要的區分名詞是上、下、東、西、南、北、大、小這些方位名詞。這不僅區分了村落與村落之間的相對位置,同時也說明了某區域內一個村落由於人口增加,演變為兩個相鄰近的村落的歷史變遷。如前文所提到的東務—西務、上長祿—下長祿、大王—小王都屬於此類。

04 記錄交通貿易的發展

彬州市作為絲綢之路上的一個重要節點,曾是國家的邊防重鎮,有關中西北門戶之稱,據順治《邠州志》記載,全縣有鋪路23個,其中東路3個、西路10個、南路2個、西北路6個、東北路2個,在現存彬州市的地名中與軍事、貿易、交通相關的地名有7個,近年來邠州驛的修複以及大佛寺申請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成功,也說明了歷史上彬州市有著發達的商業貿易。比如羅店村,羅店原名為羅店驛,有集市,人民進行商品交易,故名羅店,據順治七年《邠州志》記載為“羅店鋪。”

05 展示物產種類

彬州市地處渭北高原,豐富的物產為當地的民眾帶來幸福生活,據順治《邠州志》和民國十八年《邠州新志稿》記載,彬州市有豐富的物產,如:梨、李、柳、棗、豆、西瓜、牡丹、芍藥、銀杏、款冬花等多種物產,尤其是豳州梨和大覲棗最為有名,曾作為皇家貢品,頗受帝王之家喜歡,為了凸顯當地的風物,彬人遂以此命名地名。如梨樹咀、棗林村,通過地名便知其物產。

2.2 彬州市古村落命名包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

01 再現當地的信仰民俗

民間廟宇,反映的是民間信仰,而不是宗教信仰,宗教信徒是有嚴格的入教儀式及各種清規戒律的,因此,通過調查信徒是普通人還是宗教信徒即可知該廟是宗教寺廟還是民間廟宇。通過查閱資料,彬州市現存的地名4.86%與民間廟宇有關。彬州人習慣於將供奉道教的地方稱之為廟,將供奉佛教的地方稱之為寺,所以在彬州市現存的地名中與民間廟宇相關的地名有11個,其中以寺命名的有7個,以廟命名的有4個,佛教雖為外來宗教,但在彬州市的發展遠遠超過作為本土宗教的道教。比如奓紅村,明萬曆年間該村建有寺廟一座,占地十餘畝,名曰大紅寺,該村名曰大紅寺村,民國時前來拜佛燒香的人多,因寺院大,香客多,以大、多組合為“奓”,該村更名為奓紅。

02 記錄地域傳說、歷史、與語言風俗

彬州市有著千年的歷史文化傳統,這裏的地名也閃耀著千年的光輝,雖為傳說,但也充分體現了這個地區的歷史悠久。常言說“人過留名,雁過留聲。” 在現存彬州市的地名中與周朝相關的地名有10餘個,這進一步佐證了《

史記·周本紀

》中“公劉卒,子慶節立,國於豳。”的記載,

姜嫄

、公劉、公孫賀等人在豳的史實充分說明豳地在歷史上的重要性。比如土陵村就是因為公劉陵墓所在而得名;孫村則是因為公孫賀而得名;公主川則是因為唐姜慶尚

新平公主

,賜第於此,故有此名。

雖然關於軍事貿易的地名現留存較少,僅占全市地名的2.83%,但是足以說明彬州市曾作為古絲綢之路上的一顆璀璨明珠,在歷史長河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比如北極鎮,根據《元豐九域志》記載:“新平,白驥一鎮。”金以前此處設有驛站,因驛馬均為白色,故名白驥,據清代《關中勝跡圖志》卷二十七記載:“金,白驥鎮在邠州西北五十裏,《州志》:今名白吉橋。”後音變為北極,盡管《元豐九域志》只有“白驥一鎮”四字,但是由此可知北極鎮的存在最早可追溯到北宋。

語言是一個區域內獨特的非物質財富,彬州市位於渭北高原的南部邊緣,人們的語言交流也產生了不同程度的變化。比如:北極鎮,因為彬人將“ai和“ei”的發音混淆,故將“bai ji”音發作“bei ji”所以就有了北極這樣的名稱。又如寺家莊村,原名“史家莊”,因彬人“si”和“shi”的發音不盡區分,統一發“si” 音,久而久之史家莊便演變為寺家莊。

03 緊跟時代變化的腳步

社會文化往往會受到一定社會背景的影響,地名也是如此。清代有之地名在民國已無存,而民國有之地名在現代而無存,恰恰說明了地名因時而變,因世而變。比如,清代的牛弼村,民國時已不存在,而民國時的“裏”,現在也不存在。再譬如前文提到的孫村,現已因國家撤村並村政策而消失;現存的地名中的六甲村、七甲村、八甲村都是有舊時的

保甲制

的產物;先鋒村則是新中國建設探索時期的產物,先鋒村在農業合作社以前叫翟家塬,1955年9月,因該村率先成立生產合作社,被縣政府確定為先鋒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因此先鋒村成為村名,沿用至今。

04 表達對歷史人物的緬懷

彬州市作為古絲綢之路上的重要節點,清代盧坤的《秦疆治略》就有“為

新疆

甘肅往來孔道”的記載,這片土地可謂人傑地靈,彬州人民為了紀念這片土地上湧現的優秀兒女,遂以他們的名字來命名地名,例如:《邠州新志稿》載:“漢公孫賀墓,在縣西南三十裏孫村。”龍高鎮孫村乃是西漢公孫賀之鄉,又如永樂鎮高輝村,也是如此。為紀念歷史人物,古邠州城有四道城門,分別以太平遺澤,公劉啟化,後稷開基,姜嫄祖武命名,以此來懷念先祖。再如公主川村,據《關中勝跡圖志》卷二十七記載“公主川,在邠州東南,《通志》:唐姜慶尚新平公主,賜第於此。”故名公主川。

05 反映當地聚族而居的基層社會組織結構

姓氏,是表示一個人的家族血緣關系的標志和符號,姓氏最早起源於部落的名稱或部落首領的名字,在現代社會以姓氏命名的村落也有很多,在彬州市的地名中此類地名有70個,占全市村名的28.24%。這些都是由於一村往往是一家一姓之聚居地,故以姓氏來為村命名。比如現今豆家灣村中豆氏一族人數在村中占到90%,這就說明豆家灣村最初可能是豆氏一族的聚居地,當然有的以姓氏命名的村落由於時代更迭,村中已無此姓,或占比很小,比如黃畔村,雖以黃姓命名,但村中姓黃的人幾乎沒有。

綜上,以姓氏、地形地貌及以水命名的村名在彬州市地名中占比近三分之二,說明村落的命名是與人類生存密切相關的水源地、地形地貌及宗法制度下的聚族而居這一實際情況的真實反映。

3 結語

地名對於研究地方的政治、經濟、文化、思想、考古、地理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同時也是該地區政治、經濟、文化、思想、考古、地理等方面的具體反映。彬州市地名是先民們根據自己的意識給所在地的命名,是一定時代背景下的產物,也是該時代留存的真實反映。

彬州市村落命名真實地反映了當地的自然地理環境、地形地貌、生活、生產用水的來源、村落的相對地理位置、交通貿易的發展以及豐富的物產種類,村落命名也包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信仰民俗、地域傳說、歷史、語言與禁忌、基層社會組織結構等諸多方面。近代以來彬州市村落名稱與水相關的比例在不斷上升,即水對人們的生活和對於村落選址的影響越來越大;其次,以姓氏命名的村落名稱一直占有很大的比例,接近於三分之一,這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宗族觀念對人們的影響。帶有紀念性地名的減少和一部分類型地名比例的增加,比如以姓氏命名的地名在不斷增加,而其增加的原因主要是隨著經濟和醫療水平的發展,人口大量增加,導致村落的形成,進而地名增加。

通過對彬州市村落地名的分類、歸納、整理,我們對其背後所蘊含的歷史文化內涵有了初步把握和新的認識,但是對於村落地名其他方面的研究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比如村落地名的存在時長、方位標識、村落名稱出現的具體原因、村名消亡的時間等。

來源:《鹹陽師範學院學報》2018年第5期

豆文凱

選稿:甄藝涵

編輯:周辰

校對:王鑫

責任編輯:郝志堅

往期鏈接

廣東高州市村居地名文化探析

房山石經題記所見唐代

涿州

三縣鄉村考

文化語言學視角下的曲阜市村居地名硏究

明清時期陝南漢江走廊鄉村聚落類型的地名研究

從地名看客家村落的歷史與文化——以閩西武平縣村落為考察對象

作者/來源:中國地名資訊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