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文明

作為文明古國,已發現20多種遠古人,包括半坡人河姆渡人


2021年7月09日 - 文明小編 春明說曆史 
   

春明說歷史

引言

我們偉大祖國是人類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已經發現二十多個遠古人類遺址,,是世界上發現遠古人類化石及其石器文化最多的國家。

境內的遠古人類

已知最早的居民是一百七十萬年前的元謀人。1956年在雲南元謀縣發現了兩顆門齒化石,後來又發現了石器、有打擊痕跡的動物骨片及用火的灰燼,定名為元謀人。1963年在陝西藍田發現了頭蓋骨等骨骸和三顆牙齒化石以及舊石器和動物化石,被稱為藍田人。北京人的遺址聞名世界。在那裏陸續發現了原始人類的遺骨、石器、用火遺跡和大批哺乳動物化石。科學對原始人類的體質特征、生產活動、生活環境等各方面的了解,主要來自北京人及其研究成果。

北京人是我國學者裴文中1929年在周口店龍骨山山洞內發現的。模樣與現代人不全一樣,前額低平,眉脊粗壯,鼻子扁平,嘴部前伸,腦殼比現代人厚,腦量只及現代人的四分之三。北京人的雙手和上肢同現代人相似,下肢雖然有點彎曲,但已能夠直立行走。從北京人體質的發展可以看出,上肢發展最快,這是他們用手勞動的結果,下肢負擔行走職能也得到了發展。用手勞動和直立行走,引起和促進了腦的發展,這就證明了從猿到人的轉變中,勞動起了決定的作用。

北京人已能制造簡單的生產工具。他們使用的工具有木棒、骨器,更多的是石器。他們已用幾種不同的方法制作石器,用一塊石頭去敲擊或垂直砸擊另一塊石頭,或拿一塊石頭去與地上的大石塊碰擊,這樣就能得到許多帶刃石片,並修整成各種石片。也有一小部分石片,未經修理就直接拿來使用。按其形狀和用途,可分為砍斫器、刮削器尖狀器等。砍斫器增強了拳頭的打擊力量,使用木棒等於延長了手臂。

北京人的山洞內有很厚的灰燼。他們從自然界的野火中撿回火種,小心地保存起來,使火長年不滅。有了火,能夠吃到燒烤過的食物,縮短了消化過程,有利於腦和體質的發展。火還可以取暖、嚇跑野獸。火的使用增強了征服自然的能力。

幾十萬年前的周口店一帶,林木茂密,氣候溫暖濕潤。成群的野馬、羚羊、梅花鹿在草原上奔馳。犀牛、獼猴在林木稀疏的山間尋食,熊、豹、狼和劍齒虎出沒在山腰裏。水牛、腫骨鹿活動在水邊。劍齒虎是北京人的可怕敵人,嚴重威脅他們的安全。頭上長著掌狀分支大骨的腫骨鹿是他們的主要獵物。一旦發現大獸,北京人常常幾十個人一起追趕、吆喝,用石器砍,用木棒打,老人和小孩高舉火把堵塞它們的逃路。死獸或受傷的獸被人們拖回山洞裏,圍著火堆烤來吃。老年人用尖狀器把獸肉一塊塊地分給人們,有的人還用刮削器剔刮獸骨上的殘肉或把獸骨用斫器打破吸食其中的骨髓。

食物少,大家就少吃。夜深了人們就睡在火堆旁。洞口燃著一堆火,猛獸見著火光就逃跑了。有時,穴熊還來爭奪洞穴。人們奮起用石塊,木棒和火把把它趕走。一場暴風雪,甚至季節的更替,都給他們帶來困難。許多人活到十幾歲就死去了。

北京人及其子孫在龍骨山居住了數十萬年,飽受毒蛇猛獸之害,曆經天災瘟疫之苦。艱苦的生活也鍛煉了他們,經過長期艱苦的鬥爭,終於克服了重重困難,發展了生產,也改造了自己的體質,繁衍了後代。

北京人經過幾十萬年的生息和繁衍之後,大約有一支遷居到大湖岸邊的許家窯居住,這是專家們經過長期發掘、研究整理出來的。1976年至1977年對許家窯人遺址的大規模發掘,找到十塊頭骨殘片、兩塊枕骨、頜骨、牙齒及大量的石器和動物化石。材料雖欠完整,卻足以看出許家窯人的體質特征和它在人類進化路線上的位置。

十多萬年前的大同盆地是一個碧波蕩漾的大湖,氣候溫暖,生機盎然。湖邊柳條垂絲,榆花飄絮。山坡上雜花生樹,綠蔭匝地。淺水裏遊魚穿梭,蝦群如織。

湖灘上有龜、青蛙、螺螄、蚌殼。山坡上有田鼠、兔、野馬、野驢、各種羚羊、各種鹿、狼、野豬、虎、豹以及巨大的古象、野牛和披毛犀。動植物雖然如此豐富,可許家窯人的生產和生活卻是極為艱苦的,根據牙齒化石判斷,由於水中所含氟元素的危害,他們牙痛厲害,咀嚼困難。可能還腰脊彎曲,腳上長著肉刺。

在我國,與許家窯人同屬早期智人階段的人類化石還有廣東省曲江縣的馬壩人、湖北省長陽縣的長陽人、山西省襄汾縣的丁村人,他們的體質形態已比北京人進步了。馬壩人的頭顱骨已比北京人薄,前額隆起。長陽人的上頜骨已不像北京人那樣顯著的向前突出。丁村人的牙齒,齒根和齒冠都較北京人進步,接近於現代人了。

大約在18000年前,北京人活動過的地方,又生活著一種遠古的人類。他們的長相已同現代人沒有什麼差別,因為是在北京人洞穴中的頂部一個洞穴中發現的,名為“山頂洞人”。山頂洞人的生產經驗和技能已臻成熟,有不少的新成就,他們使用打制方法制造石器,掌握了磨光、刮削、鑽孔、刻紋和著色等新技術。

磨制能使最堅硬的石塊制成所需要的型式,刃口經過磨光更為鋒利。磨制是用蘸了水的砂子在石板上碾磨,有時只摩制刃口,有時又通體磨光。鑽孔是為了穿孔。最能體現山頂洞人制造工具技術提高的是骨針。針身長82毫米,有火柴棍般粗,針身微彎,刮磨得很光滑,針孔是用石錐從兩面慢慢鑽通的。

制造這根小小的骨針,必須切割獸骨,加以刮削,挖穿針眼,最後通體磨光。骨針能把動物的筋或植物纖維做成的線,把獸皮縫綴成衣服,穿在身上更合身、暖和。不像從前只能把獸皮披在身上,肩冷蓋肩,腰冷圍腰。

山頂洞人把小石珠、魚骨、骨管穿孔或刻槽,用繩索穿起來戴在頸上,並用赤鐵礦粉染成紅色,很美觀。裝飾品的出現,反映了人們正在從各方面豐富自己的生活。山頂洞人已知人工取火。從保存火種到人工取火,這是一個巨大的進步。

摩擦生火使人支配了一種自然力,使此後許多重要發明如陶器、金屬工具等成可能。造火還使魚、某些植物根莖也可吃了,食物資源可說無限,人就可以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去開拓新的居留地。火還可以焚燒森林,驅逐其中的惡獸,開拓便於安全狩獵的空地或林木稀疏的草原。既利於食草動物的繁殖,又開辟了新的采集地。各種野草的籽實是人的一種重要食物。山頂洞面積約100平方米,能容幾十個人居住。洞內有一陡岩,自然的把洞分成“上室”和“下室”。上室在洞口,有石器、裝飾品、灰燼等發現,是居室兼廚房。

下室埋葬死者,發現有一男二女的骨骸,撒有許多赤鐵礦粉,隨葬有石器和裝飾品。對下室死者的安排,正是上室生者生活的寫照。男女老少埋在一起,隨葬品又無多大差別的現象,反映了人們血緣關系的密切和氏族成員間的平等。死者周圍撒有赤鐵礦粉和隨葬品的現象,說明他們已有了埋葬的習俗,表明他們的思維活動已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已經產生了宗教觀念和一種對超現實存在的意識。

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

山頂洞人之後,我國各地的母系氏族公社皆有不同程度的發展。距今五六千年,氏族公社普遍進人了繁榮階段。由於各地區具體的自然條件和社會條件不盡相同,發展情況不全一致。其中,距今6000多年的河姆渡氏族公社和距今5000多年的半坡氏族公社,提供的考古材料最豐富、最具典型意義,可以再現當年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氏族居民的生產和生活的生動情景。

河姆渡氏族和半坡的居民普遍使用了磨制石器。磨制能使器形工整,延長工具的使用壽命,反複磨制還可多次使用。與磨制技術相配合,還出現了鋸割技術。因為制造石斧、石锛、石鏟之類巨石器之時,對石材有特殊要求,須用鋸割方法去掉多餘部分,坯子方能具有雛形,並對巨石器鑽孔,使石器或骨器同木柄牢固的結合在一起。以前是把石器同木柄用繩索捆綁在一起,易松動又不順手。使用磨制石器的時代叫新石器時代,約始於一萬年前。新石器時代標志著生產工具發展到了一個新階段。

巨石器是以原始農業為主、兼營家畜飼養的氏族成員們的主要工具。半坡人用石斧砍伐灌木叢林,大樹仍讓其存在。用尖木棒掘土,石鏟用於松土,最後用石刀收割谷穗。半坡人的主要農作物是耐幹旱而自生力強的粟。我國是世界最早種粟的國家。半坡人還種了白菜,也種了麻。遺址出土了陶、石制成的紡輪。利用紡輪可把植物纖維撚成細線,織成布匹。

河姆渡地處南方,多沼澤。排幹積水,翻耕水田和適時灌溉需用銳利的工具。河姆渡人多用堅硬的骨器。用動物肩胛骨琢磨為耜翻地,就像今天用鏟一樣。種植的作物是水稻,我國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國家。河姆渡人飼養了豬、狗和水牛。半坡人飼養了豬、狗、羊、牛和雞。

由於農業和飼養動物剛剛發,人們還得在農閑之餘出外捕魚,或用箭射殺中小動物和鳥類,老人、婦女和少年還要去采集野生植物,補充生活資料的不足。在半坡人的房屋和地窖中,就發現了許多榛子、松子、粟子、樸樹子以及螺螄殼和蚌殼。人們經營農業之後,便能生產自己需要的食物,能夠定居下來。

當然,原始農業的耕作尚處於起步階段,並經常受到各種自然條件的影響,收獲量很低,但它說明人們可以靠自己的努力去增加天然產物,生活多少有些保障,對未來日子充滿信心,也有時間去從事制陶、紡織等生產活動。谷物必須妥為收藏,以維持一整年的生計:還要細選精華,留作來年的種子。母牛、母羊不能輕易宰殺要用來繁殖小牛、小羊。

人們從此懂得長遠打算和節儉了。會吃天天有,且豐年之後往往接連幾個災年,不能對未來日子掉以輕心。儲存谷物的倉庫出現了。半坡人有儲存東西的地窖,密集地分布於房屋以外。有的地窖十多個集中地分布在一個地方形成窖群,這很可能是集體儲存的一種方式。倉庫是生產發展和財富積累的標志。

谷物逐漸成為主食之後,各種各樣供炊煮和儲存東西的陶器出現了。半坡遺址出土了50萬件陶片,依其形狀、特點和實際用途,可分為食用器、水器、炊具和儲存器。半坡遺址有陶窯的遺跡。那時人們選用粘性適度泥質較細的黃土作陶土。陶土踩勻後,搓成泥條,圈疊成陶器的粗坯,接著修飾陶坯,又趁濕粘上或嵌入把手、耳等附件。小器皿則直接用手捏塑而成。

陶坯半幹後,再刮磨器皿內外。又用赤鐵礦和氧化錳作顏料,使用類似毛筆之類的工具,在器皿上描繪彩畫,有時還在描繪之前就塗上一層白色或淺紅色的襯地,畫面因此變得更為鮮豔。由於窯室封閉不嚴,陶土中的氧化鐵充分氧化,燒出的陶器通常是紅色或褐色的。

半坡人和河姆渡人已經過著定居的生活。半坡遺址有四五十座圓形或方形的小房子,每座小房子面積約10平方米,是氏族成員的住所。大半是半地穴的,坑壁為牆基,其上依次豎立木柱支撐屋頂。居住面、牆壁和屋頂皆抹了草筋泥。

為了防潮、耐用、防禦風雨,居住面和牆壁用火烤過。居住區中央為一廣場,旁邊有座160平方米的大房子,是公共活動的場所。居住區外,有一條深寬各約五六米的溝圍繞。燒窯場、墓地皆在濠溝之外,這樣就形成了一個村落。

這一幅圖景,反映了氏族成員共同勞動、共同消費,過著平等的生活。死後又埋葬在一個墓地,表明他們同屬於一個母系氏族。河姆渡人為適應南方的氣象氣候條件,建築木結構的房屋居住。他們把一根根木柱打人地下,然後在木柱上架屋。上層住人加下層堆放雜物和喂養牲畜。這種把居住面架高的房屋叫“幹欄”式建築。

半坡人和河姆渡人的婦女在生產活動中起著主要作用,擔負了主要的勞動。婦女在社會生活上同男子是平等的。婚姻是族外婚,一個氏族的男子到外氏族去同該氏族的女子婚配,反之也然。男子死後運回本氏族安葬。因此子女只能認識自己的母親,親屬關系和財產繼承也按母系血統確定。

結語

一個母系氏族公社是由一個老祖母繁衍下來的女兒、女婿、外甥等組成。氏族長由一個有威望的老年婦女擔任,負責安排全氏族人的生產調配工作,計劃生活用物與具體指導婦女炊煮紡織等。氏族的權力機構為氏族議事會,由全體成年婦女和男子參加,享有平等的表決權。每一氏族有自己共同的名稱、墓地,尊敬共同的神祗和圖騰。土地、房屋、牲畜等歸氏族公有。個人所能支配的只是他本人常用的工具和武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