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文化

廣州海珠濕地有望入選國家級農業文化遺產


2021年8月12日 - 文化小編 人民資訊 
   

人民資訊

人民網人民科技官方帳號

「本文來源:廣州日報」

廣州日報記者從農業農村部網站獲悉,第六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候選項目名單日前正式公示,共有20個新增項目和1個擴展項目入選,廣東海珠高畦深溝傳統農業系統(廣州市海珠區)入選其中,目前該項目公示期已經結束。據了解,廣東海珠高畦深溝傳統農業系統即海珠濕地,是我國特大城市中心城區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生態濕地。

(海珠濕地裏的高畦深溝傳統農業系統)

據悉,原農業部自2012年啟動“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China Nationally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 China-NIAHS)的挖掘和保護工作,2013年5月21日,原農業部公布了19個傳統農業系統為第一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迄今先後公布了五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名單,共有118個項目入選。其中,廣東有3項,分別為第二批入選的廣東潮安鳳凰單叢茶文化系統,第五批入選的廣東佛山基塘農業系統、廣東嶺南荔枝種植系統(增城、東莞)。

歷史:千年圍海造田 築堤種果

海珠濕地水網交織,綠樹婆娑,百果飄香,鳶飛魚躍,積澱了千年果基農業文化精髓,融匯了繁華都市與自然生態美景,獨具三角洲城市湖泊與河流濕地特色。

此次入圍公示名單的廣東海珠高畦深溝傳統農業系統,折射出綠色美景背後的悠久歷史。

該系統地處經千年圍海造田、築堤種果而成的嶺南名果產區,農耕與果商歷史文化悠久,文脈綿遠。其獨特的果基農業系統,是珠江三角洲唯一保留至今的獨特河網堤圍果林生態系統。位於該區內的瀝滘村,自明朝開村,至今已有600餘年歷史,現在還有少數村民具備傳統果林種植與果基養護的農耕技術。

據屈大均《廣東新語》卷二二《鱗語·美魚種》記載:“廣州諸大縣中,往往棄肥田以為基,以樹果木,荔枝最多,茶桑次之,柑、橙次之,龍眼多樹宅旁,亦樹於基。”珠江三角洲“肥田為基、以樹果木”的果基種植技術至清初已非常成熟。濕地果園是唯一保留至今的獨特河網堤圍果林生態系統,園內種植荔枝、龍眼、楊桃等果樹可考的歷史長度超過了100年,園區80年以上古樹超過1000株。

據介紹,果園所在區域擁有文化多樣性,與果園相關的8條行政村歷史文化悠久、文脈綿遠,現存大量始建於明、清、近代的祠堂、民居、橋梁、門樓、古井等構、建築,尤其是獨具嶺南水鄉特色的小洲歷史文化村已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此外包括傳統的民間竹編工藝、紡織工藝、賽龍舟等傳統民俗活動,以及小洲村周邊的繪畫藝術與現代雕塑等新興文化。

未來:擦亮果基濕地農業系統新名片

隨著海珠濕地一、二、三期的全面開放,作為全國特大城市中心區最大、最美的國家濕地公園,海珠濕地為廣州市民提供了寶貴的生態空間。同時,海珠濕地毗鄰中大國際創新生態谷、琶洲人工智能和數字經濟試驗區,生態優勢對科技、人才、資本的吸引力正進一步彰顯。“能夠疊加農業遺產價值,高端要素集聚效應無疑會更加顯著。”民建海珠區基層委員會負責人說。

據悉,廣東海珠高畦深溝傳統農業系統申遺,離不開社會各界的持續推動。2018年,在海珠區政協第十五屆三次會議上,民建會員李俊博士代表民建海珠區基層委員會做了《關於海珠果基濕地農業系統申報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建議》大會發言,並以集體提案提交大會,得到中共海珠區委區政府的重視,並給予了積極回應。廣州市政協委員、民建廣州市委會經濟委副主任付偉在上述發言的基礎上整理了《挖掘萬畝果園農業遺產 打造廣州活力“南肺”》提案提交市政協。“海珠濕地入選國家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也讓這個大會發言和提案結出了一枚沉甸甸的果實。”該負責人說。

“海珠濕地內保存著自明代以來體系完整的城央熱帶果樹種植系統,是珠江三角洲唯一留存至今的河網堤圍果林生態系統,具有極其重要的生態文明傳承價值;同時,全國首創‘只征不轉’保護模式保護果基農業系統,是利用國土資源的生態智慧典範。”民建海珠區基層委員會認為,推動海珠濕地農業申遺,對於增強海珠的嶺南文化認同感和城市標志功能,為吸引國際行業頂尖人才長期落戶海珠營造優質人居環境,推動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新優勢具有重要意義,“應以此次申遺為契機。以農耕文化為魂、以美麗田園為韻、以傳統村落為形、以生態農業為基、以創新創造為徑,打磨擦亮海珠濕地全新農業文化名片,使其成為獨特的‘生態+農業’智慧活化承載體。”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廖靖文

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邱偉榮

廣州日報·新花城編輯 董業衡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