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政治

不列顛殖民帝國在年輕的資本主義世界取得了主導地位


2021年8月24日 - 政治小編 肖奈說歷史 
   

肖奈說歷史

前言

標志著拿破侖帝國全面崩潰的維也納會議,確立了英國在世界的統治。從這以後,“貿易自由”成了英國工商界的口號。自由貿易的政策結束了壟斷貿易集團的統治地位。英國的各殖民地從一小撮資本家和大地主發財致富的對象迅速變為整個英國資產階級剝削掠奪的對象。

淪為保護的歷史

在這樣的條件下,波斯灣地區出現的各種麻煩事,不能不引起英帝國實業界對政府政策的尖銳指摘。按倫敦金融界的看法,英國在這一地區的地位的致命弱點,就是實際上不占有領地。人們注意到,在馬斯喀特、布什爾港和巴士拉,據點是建立了,但這些據點的發展前途不大,而且完全是在同有關國家的政府簽訂合同的基礎上存在的,因此是極不可靠的。由於波斯灣到了十九世紀初再次在東西方的對外經濟聯系中占了重要位置,仍然被看作是印度“防衛”體系的一環,因而建立英國對波斯灣的統治的必要性,在倫敦已經是沒有懷疑的了。英國外交決策人物頭腦中考慮的問題的實質,是采取哪一種途徑才能達到這個目的。

在議會熱烈辯論的影響下,英國政府制訂了一系列措施,這些措施很快就被當作一項在波斯灣地區“反對海盜活動和奴隸販賣”的計劃而公諸於世。英國在印度的殖民當局得到不拘手段以達到既定目標的指示。1818-1819年,英國軍艦開始在波斯灣海面巡弋,它們在確立“貿易自由”的幌子下,對一些小商船、珍珠采集船和漁船,只要懷疑對方抱有敵意,就立即予以捕俘或擊沉。很短時間內,阿拉伯海岸和毗鄰的島嶼全都從海上被封鎖了,這引起了當地居民的堅決抗議。阿拉伯半島東南部和東部地區人民采取了行動。英國人正好盼望著這樣的事。他們設想的挑撥離間活動就預定了要制造沖突,借以作為采取軍事行動的口實。

1818年11月4日,即在波斯灣地區的政治局勢達到預定的緊張程度之後不久,英國駐印度殖民當局的代表凱爾少將來到了這裏。一個月後,這位新指揮官就動用他所掌握的全部軍隊,並在阿曼和馬斯喀特的援助下,發起了軍事行動。1819年12月9日,凱爾摧毀了海盜海岸各酋長聯合武裝的抵抗,突襲占領了這個地區的一個最重要的港口哈伊馬。英國人的鎮壓來勢迅猛而殘暴:和港口同名的酋長國的居民損失慘重,他們的全部船只,包括打魚的小劃子,都被付諸一炬。凱爾准許他手下的兵士胡作非為,從而為“和平談判”准備條件。1820年1月8日,英國指揮官和哈伊馬的酋長簽訂了一個協定,這個協定被稱為“總和平條約”當然,英國人對這個只有幾千人口的小小酋長國感到的興趣是極其有限的。他們的打算要龐大得多:要使波斯灣其他酋長國和素丹國都參加這項條約。雖然條約基本上規定的是一些制止“海盜活動”和鼓勵“貿易自由”的條款,但它實際上是為英國更加廣泛的政治目的服務的。在簽訂這個條約之後,英軍指揮部代表很快就巡視了整個阿拉伯半島東部海岸。他們也來到了巴林酋長國首都麥納麥。

英國人異常重視巴林群島的地位。從印度方面給英軍指揮部發來了指示,要求它同統治巴林的兩酋長建立密切接觸。遵照這一指示,凱爾在1820年1月底開始同巴林的兩酋長談判,並作出了種種慷慨許諾。英國人急於求成,他們知道,談判的成功關系著許許多多的好處。加以伊朗對巴林群島的領土主張,以及沙赫送來的要求提供若幹登陸艇的公函,都使英國人感到不安。英國人通過討好酋長和廣泛收買這個酋長國上層統治集團人物的辦法,終於說服他們站到自己的一邊。1820年2月5日,巴林酋長和駐波斯灣英軍指揮部雙方的全權代表簽訂了一項初步協定,這項協定的真正含義在於它拒絕了伊朗對巴林島的要求。由此而產生的英國與伊朗之間的外交糾紛,導致了英國駐印度的殖民當局和法爾斯總督侯賽因阿裏-米爾劄之間長時間的信劄往返。英國人這樣做同時也是為了轉移這位設拉子親王對格什姆島問題的注意力,這個島是英國人為了“同海盜作鬥爭”而垂涎已久的。1820年2月23日,巴林酋長在同伊朗和奧斯曼帝國的秘密談判破裂之後,同意加入“總和平條約”。1820年3月15日,阿布紮比、迪拜、沙加以及海盜海岸的另幾個酋長國的酋長也都在這個條約上簽了字。倫敦方面把這件事看作是波斯灣“海盜們”的失敗。1821年,英國和馬斯喀特的海軍使一些未參加“總和平條約”的海盜海岸酋長又一次遭到敗績,在這以後,英國統治集團的樂觀情緒就穩定下來了。

總的來看,1820年條約是英國的第一個真正重大的勝利。這個條約把英國人過去建立的監督阿拉伯沿海各酋長國領海“秩序”的權利合法化了,為在這一地區實行貿易壟斷創造了條件,使得英國駐印度的殖民當局有可能在1824年為波斯灣地區設立一套由帝國武裝力量作後盾的專門管理機構。在駐布什爾港政治駐節公使的領導下,向波斯灣各酋長國和素丹國都派出政治代表進行活動。這些代表很快就變成了當地酋長們的對內對外政策問題的“顧問”。他們的活動給英國在波斯灣地區取得進一步的勝利開辟了前景。

1820年的條約簽訂後,只有伊朗對巴林群島的領土主張問題依然懸而未決。由於英國人在1820年占領格什姆島而更為加深的英、伊之間在巴林問題上的沖突,繼續有所發展。經過雙方長期爭執,於1822年7月1日在設拉子舉行了英國政治駐節公使布拉斯和法爾斯總督侯賽因阿裏-米爾劄的會晤,這次會晤為有關波斯灣政治狀況的談判奠立了基礎。1822年8月30日簽訂了一項協定,從形式上確認巴林酋長國對伊朗的附屬關系。

以後發生的事件表明,英國駐印度的殖民當局根本連想都沒有想過放棄它的有關巴林群島的計劃。因此,簽訂“設拉子協定”這件事在麥納麥和整個酋長國遭到了敵視。孟買方面很晚才理會到這個花招玩得太過火了。負責的官員們急忙出面對布拉斯的“錯誤”“深表驚詫”,並對協定提出“批評性意見”,認為協定的“每一條款”——如孟買政府秘書瓦爾登在他的一封信件中所說一一“都與政府對未來前途的看法和目標相違反”。這個手腕並未獲得成功,反而使英國和伊朗的矛盾更加尖銳化了。事情的結局是由英國殖民主義的吹鼓手之一埃爾芬斯頓勳爵出面,給侯賽因阿裏-米爾劄發了一個特別照會,保證英國政府在波斯灣地區沒有領土要求。這種明顯的謊話部分地緩和了緊張的局面,防止了一樁外交醜聞。

可是巴林島上的不滿情緒卻日益增長。這個酋長國的統治集團內部以及他們與島上勞動人民之間都岀現了深刻分歧。1825年蘇爾曼酋長去世,由哈利法和阿卜杜拉兩酋長掌權(1825—1834年),這都沒有給當地已形成的局勢帶來重大的變化。英國人這時則又在開始煽動巴林與馬斯喀特之間的糾紛。在1828年他們甚至公然挑撥這兩個國家發生沖突。這場鬥爭是艱苦的,因為巴林在同時還不得不采取措施來防備瓦哈比派的野心。

瓦哈比派在1818年被擊潰後,很快又在沙特族政權下聯合起來,並選擇利雅得作為中心。1822年時,圖耳基埃米爾就開始了統一阿拉伯的鬥爭。到了1830年,瓦哈比派占領了哈薩海岸,迫使巴林酋長給自己納貢。三年以後,瓦哈比派征服了卡提夫以南整個波斯灣的阿拉伯海岸,包括阿曼和馬斯喀特的一部分領土。瓦哈比派的再度登上舞台,打亂了英國人的計劃。這些“沙漠上的清教徒”這次沒有強迫當地各部落接受自己的教義,因此同他們很快就找到了共同語言。瓦哈比派同阿拉伯半島東部和東南部地區的阿拉伯人結成同盟的一個起作用的因素,就是對英國人的仇恨。在巴林、卡塔爾、麥什哈特阿曼各酋長國,甚至在阿曼和馬斯喀特,英國人的周圍都出現了確實忍受不了的條件。英國人在波斯灣和阿曼灣的地位已經十分動搖,甚至無法事先防止美國與馬斯喀特在1833年9月簽訂友好通商條約。可是,瓦哈比派與波斯灣各酋長國的聯盟,從總的來說是不牢靠的,這一點,像以往一樣,又解救了英國人。例如,1833年巴林酋長就拒絕向內志統治者交納貢賦,第二年,他們又趁圖耳基埃米爾去世之機擺脫了附庸關系的束縛。費薩爾埃米爾(1834—1865年)試圖恢複自己對巴林的“權利”而未果。凡此種種都是促使英國人采取行動的因素。

在1834年,英國的駐節公使頗費一番周折才得以同在哈利法酋長去世後成為巴林單一統治者的阿卜杜拉酋長(1834—1843年)建立起聯系,但是未能說服後者承認已中斷的同盟關系。挫折並未使英國人失去信心,因為他們終於摸到了當地阿拉伯民族解放運動的弱點。1835年孟買政府的代表與海盜海岸幾個酋長國的代表簽訂的“第一海上協定”(它在很多方面與1820年的條約相似),就是這方面的一個證據。阿卜杜拉酋長沒有參加這個協定,而當1836年英國人施加新的壓力、這個酋長國面臨成為英國和伊朗勾結下的犧牲品的時候,這位酋長就自願地投靠瓦哈比派一邊去了。只是到了1838年,在瓦哈比派重新被擊潰、埃及統治者穆罕默德阿裏的軍隊再度占領哈薩海岸以後,巴林才擺脫了這種暫時把自己同英國人隔離開的極端措施的後果。

促成英國在波斯灣積極活動的有兩個因素:一方面,它反對奴隸販賣和奴隸制度,另一方面,它介入了中東的軍事沖突。到了十九世紀三十年代末,西方國家過去在殖民地和附屬國推行的使用奴隸勞動的種植園經濟,進入了危機時期;危機表明,這種經營方式已經過時了。英國、法國、荷蘭以及另一些資本主義國家得出了一個結論:在種植園經營中必需使用雇工勞動來取代奴隸勞動。1833年英國下院甚至還通過了一個相應的議案。這件事看起來似乎與波斯灣地區的政治生活相距遙遠,但實際上卻有著直接關聯。早先英國人用“反對海盜活動”來掩遮自己在這個地區玩弄的花招,這時他們又利用“反對奴隸販賣和奴隸制度”的口號取得了同樣效果。倫敦方面正是本著這樣的精神來評論1835年“第一海上協定”的。需要的只是一個恰當的時機,以便英國人得以更加明確地在這個新口號之下行事。英國和伊朗在赫拉特問題上的沖突(1838-1841年)提供了這樣一個機會;由於這次沖突,英國海軍出現在波斯灣內。這一行動的直接後果是簽訂了1839年的英國--馬斯喀特關於反對海盜活動和奴隸販賣的共同行動條約,同年,海盜海岸的一些酋長國和素丹國以及巴林都被迫參加了這一條約。

針對埃及統治者穆罕默德阿裏兼並巴林群島的企圖,伊朗向這些島嶼派出了軍隊。英國人則出面“捍衛”這個酋長國的主權。自然,爭執是在有利於最強的一方英國的狀況下解決的。在倫敦的堅持下,穆罕默德阿裏在1840年從阿拉伯半島東部地區,撤回了自己的軍隊;伊朗人則剛一得知英國艦隊迫近的消息就退出了這些島嶼;在哈薩海岸接替了埃及人並試圖參與這場爭執的瓦哈比派,也悄悄地溜走了。

結語

正是從1839年起,巴林酋長國的歷史開始了向英國保護國轉變的時期。阿卜杜拉酋長之所以同意參加1839年條約,是與當時出現的關於巴林的法律地位問題的爭執有關系的。對於巴林來說,事態的這種變化並沒有預示什麼好結果。阿卜杜拉被迫采取的行動客觀上使得內部的矛盾更形尖銳了,而這個時期恰好比任何時候更需要酋長國內一切民族力量的團結一致。這一切的結果,使得阿卜杜拉酋長同意了簽訂條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