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生涯

為什麼需要做職業規劃,什麼樣的人在什麼階段需要做職業規劃?


2021年9月04日 - 生涯小編 職業規劃師Vin 
   

職業規劃師Vin

作者|職業規劃師Vin 原創

為何有些人在生涯決定或選擇上困難重重,為何有些人遇到類似問題時可以輕松過關?

其實沒有標准可循,主要原因在於生涯咨詢的個案具有多元維度現象,這個領域不容易形成一套放諸四海皆准的分類標注。

“我是否需要做職業生涯規劃?”這是很多來訪客戶會提到的問題。過去這些年的咨詢中,Vin也在不斷觀察,總結來看,以下幾類人群可以重點考慮:

一、對未來已有決定者。

是指當事人在生涯發展的過程中,看似完成了一個生涯決定。

例如,一位研究生畢業的同學決定放棄去設計院的機會去繼續讀博。理論上來看,一位生涯已決定者大致的狀況是:經過了自我的探索階段,他對自己的能力、興趣都很清楚,對選項的性質、相關的信息都搜集得相當仔細;對重要他人的意見也都納入考慮;最後,權衡輕重,在幾個選項中擇一而行。

就常理推斷,既然決定已經做了,何必再接受咨詢?

作為這類當事人,他們希望通過系統的咨詢帶給他的是:

第一,雖然我做了決定,但仍希望幫助確認或驗證選擇的正確性。

第二,協助進一步形成達到未來3-5年目標的具體步驟。

第三,表面上看相當篤定地做了一個決定,但是事實上我可能還是一個“生涯猶豫者”。這種情況在咨詢中比較常見,

“已經做了決定的”狀態可能是一種假象,其目的在於暫時解除必須選擇的焦慮,這種假象通常我們稱為“假性定向”。

早在1951年,金茲伯格等學者就提出這種生涯發展中出現的“假性定向”現象。

所謂“假性定向”是指在某一個生涯發展階段,當大多數的人都到達了定向的程度,仍有數人表面上看起來已經決定了未來的方向,實質上只是假象。

二、未決定者

是指當人對未來的生涯選擇還未有具體的方向。

這一類人的行為表象與“生涯猶豫者”十分類似,注意區分。生涯未決定者可能已經有了選擇的大致方向,只是還沒有拍板定案,是一種“非不能也,不為也”的狀態。

所謂生涯未決定者的“不為”,有兩種含義:

其一,探索性的未定向。

所謂探索性的未定向又稱為發展性的未定向,具有這些特征的人在解決生涯選上的困難主要來自於缺乏有關自己與職業的信息。而這種信息的缺乏多半與發展程度有關。

很多 “探索未定向者”對將來應選擇何種職業感到困惑無法決定,主要是因為對自己的了解以及對職業世界的認識還不夠清楚的緣故。

因此,這一類適合生涯規劃的咨詢,透過適當的活動設計,增加對自我以及職業世界的了解,隨著年齡和閱歷的成長,未定向的現象會逐漸緩和。

其二,多重選擇的未定向。

所謂多重選擇未定向比較好理解,是指由於當事人同時具備多種才能或興趣而無法做決定。

有的人才華橫溢,同時對商業、文學、建築都有興趣,也會面臨左右為難的選擇困境,只好維持在未決定的狀態。

三、生涯猶豫者

“生涯猶豫者”於生涯未決定的狀態,但是其背後的原因要複雜得多。通常伴隨有嚴重焦慮,又稱為焦慮性未定向。

這類人通常對將來應選擇何種職業感困惑無法決定,主要是因為面對選擇,經常會感到焦慮,就算是有機會讓我了解自己,認識職業世界,我還是很難確定我的職業方向”。

一般而言,生涯猶豫者的未定向狀是“非不為也,不能也”。“不能”的原因有很多,大約可歸納為下列幾項:

其一,與人格狀態有關。

所謂人格狀態,在裏是指一種概括性的描述,並無嚴格的定義。

包括:

1、輕微的人格異常現象:如慢性焦慮缺乏自信、自我認同混淆等;

2、嚴重的人格異常現象:如慢性憂鬱、歇斯底裏症、妄想症、強迫症等。就這一類的生涯猶豫者而言,未定向的現象只是人格異常表面的一種行為征兆,這類人需要先接受較長期的咨詢或心理治療,深入根源,做徹底的診治。

其二,與錯誤的後設認知有關。

有些生涯猶豫者之所以裹足不前,是受困於認知上的障礙。

除非這些障礙得到澄清或戰,否則猶豫的行為會持續下去。有些學者稱這些想法為“非理性的期待”。

比如:

1、一個人一輩子只有一個適合他的職業。

2、選擇一個職業或科系之後不能再做改變。

3、工作是我生活的一部分,它能滿足我所有的需求。

4、我的工作職位愈高,就顯得我這個人愈有價值。

5、我相信有這樣一份測驗能告訴我將來要做什麼。

6、由父母親替我決定未來的職業方向,要由自己決定更為恰當。

7、如果我對所從事的工作感興趣,那麼我就能擁有成功的事業。

8、在家庭與事業之間,我只能選擇其一作為重點。

9、如果我現在不做決定,也許將來能有更好的決定。

錯誤的後設認知作用會導致個人焦慮程度高、將未能做好生涯決定的挫敗歸因於運氣不佳,推卸生涯未定向的責任、以鴕鳥的心態看待生涯選擇。對這一類型的個案,較適合的咨詢方法有認知重建法。

其三,與家庭中的互動系統有關。

這種現象在傳統中國式的家庭結構中甚為常見。倫常關系界定了家成員之間的心理界限模糊。

家庭的期待與目標,就是個人的期待目標。這種融為一體的感覺,固然可以增加家庭成員的凝聚力或向心力、但是當有成員企圖變這種平衡狀態時,例如負笈他鄉,另有高就但必須遠赴異域等,就有可能招致其他成員的抗拒或反對。

例如這樣的案例:35歲有妻有女,還能不能離開家鄉去外地工作?

四、生涯適應不良者

許多的理論或研究指出,一個人的生涯適應性(工作表現不佳、無法升遷、與同事相處常有摩擦),常與其人格狀態有關。

人格異常生涯咨詢:比如妄想症、類分裂性、分裂病症、反社會性、邊緣性、表演性、自戀性、逃避性、依賴性、強迫症。

實際上在所謂生涯猶豫著或生涯適應不良者中間,其實隱藏了許多需要臨床心理學或心理治療處理的個案,但嚴重者建議先進行長期系統的心理治療,再來接受職業規劃的咨詢。

希望Vin今天的分享對你有幫助。

作者 | 職業規劃師Vin :生涯咨詢師,中高管教練,專注分享職業咨詢案例,提升你的職場競爭力。歡迎關注我的百家號@職業規劃師Vin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