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科學

「重磅新著」亞歷山大·溫特《量子心靈與社會科學》中文版上市


2021年9月04日 - 科學小編 悅文天下 
   

悅文天下

每日深度好文推薦官方帳號

「來源: |國政學人 ID:guozhengxueren」

《量子心靈與社會科學》

<美> 亞歷山大·溫特著

祁昊天 方長平 譯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1年8月

在國際關系學界,沒有人不知道亞歷山大·溫特,他喜歡跨界,當年憑借將社會學的研究引入國際關系,寫就《國際政治的社會理論》,為他贏得巨大聲譽,他也因此成為國際關系建構主義流派的代表人物。

2017年,在一項對全世界國際關系學者的調查中,溫特被評為國際關系領域過去20年最有影響力的學者。

2015年,溫特再次跨界,十年磨一劍,寫出堪稱神作的《量子心靈與社會科學》。這次他的雄心更大,橫跨量子力學與社會科學,試圖實現物理學與社會科學的本體論統一,甚至掀起一場社會科學的範式革命。

亞歷山大·溫特
俄亥俄州立大學政治學教授,曾在耶魯大學和芝加哥大學任教。他的研究領域為量子社會科學、社會科學哲學、國際關系理論。他是國際關系建構主義流派的代表人物,曾獲國際研究協會“十年最佳圖書獎”、國際關系領域過去20年最有影響力的學者。他還對UFO有所研究,在TED上的演講點擊量突破40萬次。

著名國際關系學者秦亞青
教授認為本書“極富沖擊力的思想無疑為社會科學的知識生產和國際關系的理論發展開出一方新的天地
”。

為了方便廣大讀者更好地閱讀本書,更輕松自在地探索量子力學與社會科學的廣闊世界,溫特為本書拍攝了一部生動有趣的科普視頻,讀者可以配合視頻閱讀本書。

16:54

點擊觀看視頻 ↑↑↑

目 錄

第一章 量子社會科學

序言 我們為什麼要研究這個問題

導言

物理學的因果閉合

經典社會科學

意識的反常

社會結構的反常

仿佛解釋與非科學假想

簡述我的核心問題與答案

將你的觀察者置於情境當中

第一部分 量子理論及其詮釋

導言

第二章 三個實驗

雙縫實驗

貝爾實驗

延遲選擇實驗

第三章 六項挑戰

對原子論的挑戰

對決定論的挑戰

對機械論的挑戰

對絕對空間和時間的挑戰

對主客體差異的挑戰

第四章 五種詮釋

詮釋問題與超詮釋框架

工具主義:哥本哈根詮釋

實在論之一:唯物主義詮釋

實在論之二:唯心主義詮釋

第二部分量子意識與生命

導言

第五章 量子大腦理論

你的量子大腦

對當前爭論的評價

第六章 泛心論與中立一元論

泛心論

中立一元論與時間的起源

第七章 量子生機論

唯物主義-生機論爭論

量子視角下的生命

為何稱其為生機論?

第三部分 人的量子模型

導言

第八章 量子認知與理性選擇

量子決策理論

無限理性?

量子博弈論:下一個前沿

第九章 能動性和量子意志

動機、目的和超前行動/198自由意志與量子理論

第十章 時間中的非定域經驗

關於改變過去的定性爭論

改變過去的物理

第四部分 語言、光和他者心靈

導言

第十一章 量子語義學和意涵整體論

意涵中的成分與語境

量子語境主義

第十二章 直接感知與他心

感知問題

光的雙重屬性

全息投影與視覺感知

語義非定域性和主體間性

第五部分 能動者-結構問題的回歸

導言

第十三章 一種湧現的、整體的、扁平的本體論

隨附性遇到外在主義

能動者、結構和量子湧現

社會結構中的下向因果

第十四章 邁向量子生機論社會學

全息國家

作為有機體的國家

國家和集體意識

生機論社會學的政治學

結 論

關於認識論的夜思

太優雅而不真實?

參考文獻

譯者序言

祁昊天

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助理教授

方長平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

《量子心靈與社會科學》一書是亞歷山大·溫特繼1999年《國際政治的社會理論》出版後又一部引起學界廣泛關注的力作。如果說《國際政治的社會理論》的出版奠定了溫特作為主流建構主義領袖人物的地位,給西方國際關系理論帶來範式革命,那麼2015年出版的《量子心靈與社會科學》試圖要在整個社會科學界引起一場革命性反思。本書出版以來,西方學術界對其褒貶不一,即便在國際關系學界也沒有引起有如當年《國際政治的社會理論》問世時的巨大反響。西方國際關系理論在溫特的建構主義理論之後,出現了所謂的“大理論的蕭條”和“宏觀理論生產的危機”,本書的出版能否重振國際關系理論雄風尚待觀察,但正如秦亞青教授在本書中文版推薦語中所說:“書中論證或有時而不周,觀點或有時而可商,但極富沖擊力的思想無疑為社會科學的知識生產或國際關系理論發展開出一方新的天地。”


17—19世紀,被當代社會科學或寬泛意義上社會研究(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等)所奉為思想基礎的探索都建立在物理學、自然科學發展基礎上,如霍布斯、休謨、斯密、孔德、傑文斯、門格爾、瓦爾拉斯、克拉克、馬歇爾、帕累托等思想者的發現或創造。對經典物理學及其世界觀的借鑒並非僅停留在類比和比喻的層面,而是觸及深層影響。20世紀早期,經典世界觀的形而上學假設,如唯物主義、決定論、定域性等,都長久影響著後世的社會科學發展,其最大的成果自然是實在論的基本認知,而這些假設也同時成為社會科學研究的支柱與約束。

20世紀初量子革命引發物理學變革,但是社會科學中的“物理學羨慕”卻告一段落。究其原因,也許有以下幾點:早期的借鑒嘗試失敗;社會研究群體更加自信;社會研究客體所在的宏觀尺度不受微觀尺度物理學發現的影響。此外,也許還有更深層的原因。對於量子視角下世界本質的解讀出現過哥本哈根詮釋、多世界解釋、系綜詮釋、隱變量理論、退相幹解釋等數十種解讀,而在決定論合理與否、波函數的實在性、歷史唯一性、是否存在隱變量、波函數是否需要坍縮、觀測者的作用是否需要考慮、定域性是否成立、反事實確定性是否成立等等問題上,不同觀點被提出、被支持、被否定,你方唱罷我登場,好不熱鬧。但沒有爭議的一點是,我們對於物理世界本質的認識仍然沒有定論。那麼社會研究不再繼續追隨,似乎也便是合理的。

總之,經典世界觀依然在當前對社會研究的思想體系、世界觀、本體論起主導影響,體現在這些基本認識上:心理狀態由神經構成決定;神經狀態具有完好的物理學定義;人的行為遵從經典概率論;意識是一種副現象,不具解釋力;心靈是一部計算機,或者說人是行走的計算機;所謂理由,主要是亞裏士多德所謂的動力因,而與形式、質料、目的因關系疏淡;社會研究的客體中,不存在遠距離作用;社會結構可還原為個體特性與互動;時間與空間是研究對象的客觀背景條件;至少從原則上來說,我們可以在不幹涉觀察對象(廣義的社會個體及互動)的前提下對社會進行觀察。至少對於實證主義者來說,以上這些應是不言自明的。對於解釋主義者而言,雖然並不認同照搬自然研究的方法論,但在物質、能量等基本本體論問題上卻同樣態度曖昧。赫胥黎認為科學與常識之間存在連續性的關系,是功能、目的和形式的彼此成全。而在自然科學與社會研究之間,前者的發展階段是通過遠離常識來重塑常識,包括量子觀下的概然性、測不准原理、不確定性、疊加態、自我幹涉等;而社會研究依然在通過對標常識來理解常識。量子革命後,自然科學離主觀認知越來越遠,世界本質變得愈加難以捉摸。而信息革命後,社會科學離主觀認知卻越來越近,這種認識社會能力的提高至少是真、偽信息與知識快速海量傳播之後我們所出現的錯覺。

基於經典物理的社會研究存在兩個“胎裏帶”的問題。第一,經典世界觀所賦予的決定論。第二,來自人性自我解讀與安全感所需對自由意志的強調。但這二者之間,似乎又存在無法繞開的矛盾。那麼,像物理世界一樣引入非經典世界觀也便成為了一條可能的道路,雖然很多人認為它不成立或至少不是唯一途徑。溫特撰寫此書並非為給社會科學、政治科學或國際關系研究提供新的完整範式參考,這或許會成為他後半生學術探索的終極目的,但並非本書目的。寫作本書,正如溫特自己所言,更多是一種發問與對答案的探求嘗試,是他對於量子觀視域下物理學、哲學、心理學、腦科學、語言學、歷史學、政治學等多個學術領域的“人類學”式觀察,是一篇超體量的“文獻綜述”與再思考。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至少截至本書為止,溫特在這一路徑上所作的更多是“述而不作”。當然,無論是“(關於量子觀的)第二本書”計劃還是譯者完成本書校對時溫特待審的量子與政治學文章,都會是其所“述”基礎上的發展。

溫特的核心問題在於探討:量子觀下的社會研究本體論是怎樣的?我們所熟知的社會實體、組織、行為體是怎樣的?心身(心物)問題和意向性、意識的存在層次,個體人與社會的身份與關系是怎樣的?而在這些問題背後,學科與科學哲學問題又包括:進行社會科學研究是否需要借鑒自然科學的進展與發現?如答案是肯定的,如何借鑒,如何融合?如答案是否定的,社科的邊界在哪裏?


誠如溫特所言,本書不是寫給國際關系學者的著作,而是寫給整個社會科學界的,但其中包含的思想和觀點,仍然對國際關系學者有諸多啟示,這些啟示在某種程度上是革命性的,甚至超越了其建構主義的思想。第一,在本體論層面,通過量子意識理論,重新建構了物質主義本體論和理念主義本體論的關系、物質和意識、心—身關系。包括現實主義、自由主義和馬克思主義等理性主義國際關系理論強調前者,認為物質性權力、協調物質利益的制度和經濟基礎本質上是物質,國際政治的後果歸根到底可以通過物質性因素得到解釋。後者強調國際政治生活本質上是觀念構成的,是社會的。反思主義國際關系理論大多承認這些觀念的獨立意義,認為國際社會本質是觀念建構的。溫特創立的溫和建構主義盡管本體論上是觀念的,但它也試圖在物質—理念之間進行某種調和,所以理念主義的本體論和弱勢物質主義構成了溫特建構主義本體論的核心。這裏需要強調的是,溫特的觀念是共有理念,是能動者(主要是國家)在互動中建構的。但是溫特的建構主義沒有回答,能動者在互動之前的理念是如何形成的,也就是說能動者的意識的起源和生成問題。

第二,在研究單元和分析層次上,量子社會科學觀照下的國際關系理論也明顯超越了建構主義基本假設。就研究單元而言,溫特的溫和建構主義同樣強調國家中心主義,因為溫特是要創立一個替代華爾茲結構現實主義的國際政治理論,因此,國家依然是溫特建構主義理論的核心單元,溫特對國家身份的探討、對國家間的互動實踐塑造無政府狀態的研究、對國家既是一種制度、“國家也是人”的反思,都意味著溫特建構主義理論還是探討國際體系與國家之間關系的理論。但是在量子世界觀中,溫特從強調國家到強調個體的作用。這樣導致在分析層次上,溫特認為個體在本體論上是扁平的,所以在以前討論結構—能動者關系的層次分析法在量子視角下是不存在的。基於溫特的量子觀,社會結構與個體的關系得以重塑,經典世界觀下的“湧現”效應被揚棄。

溫特特別強調量子力學中的“糾纏”與建構主義“互動”的差異。他認為個體身份是糾纏的結果,糾纏發生在互動之前,“由於我們自出生便在社會結構中發生糾纏,人類的心靈實際是無法完全被分隔的。”這種不可分性意味著,包括糾纏在內的量子現象只能基於其更大整體的關系來定義,這也體現了量子力學的非定域性與超距效應,同時表明量子現象是整體性的,而不是個體性的,在方法論上是整體論的。

第三,觀察和測量對於國際關系研究的後果是有影響的。在經典世界觀中,不同的觀察和測量方式不會影響結果,因為主體—客體兩分法導致主體以一種相對客觀和中立的方式對客體的特性進行觀察和記錄,這些特性是獨立於主體和主體的觀察而存在的;而一旦觀察者打破這種中立性與客觀性,將自己的價值觀置於觀察過程中,就會產生測量和觀察的偏差。溫特的溫和建構主義實際上就是試圖通過“科學實在論”,實現觀念本體論與科學實在論的認識論相融,認為個體的人可以獨立於觀察到的社會現象,並對社會現象進行客觀實證研究。但在量子世界觀中,作為觀察者、測量者參與到被觀察者的結果中,盡管並不意味著觀察者創造了“社會實在”。我們經常談論的國際關系中出現“自我實現的預言”、經常提及的各種“陷阱”之說,本身就預示著,國際關系的主體本身參與(例如語言、話語的表現形式)到國際事件的演變進程。建構主義強調的是主體間的互動實踐對國際體系屬性的作用,而基於量子論溫特所強調的是能動者的觀察和測量本身對結果的影響。

第四,不確定性是量子世界觀和經典世界觀的本質區別。在經典世界觀指引下,社會科學研究的目的總是為了解釋社會發展演變的規律,在國際關系中,所謂理性主義的國際關系理論和建構主義都是如此。不確定性、複雜性的研究近年來在國際關系中也多有涉及,例如傑維斯提出的國家之間互動所產生的“非意圖性後果”。但這些還是在經典世界觀的範疇之內。而在量子世界觀中,“人是行走的波函數”,人的屬性是不確定的,在不同的糾纏系統中,人的屬性是模糊的,存在多種不同的偏好,無論是外界還是行為體自身都難以確定自身的偏好。經典世界觀假定人先有偏好(利益),再有行為,建構主義也持此觀點,所謂“身份建構利益,利益決定行為”。但在量子世界觀中,溫特認為應該是先有行為後有偏好。這並非說行為體在行為之前沒有利益,而是利益呈現出很大的不確定性,處於一個疊加和潛在狀態,人是“行走的波函數”,只有在行為發生後,例如觀察、測量,波函數發生坍縮或疊加態之間的相幹性在經典世界消退(在這兩種詮釋體系之間,溫特的論述存在一定模糊性),最終呈現出一個確定的、我們所熟悉的經典世界。


機械的自然觀或機械觀,或更准確地說,力學的自然觀,是簡潔、美麗、確定且管用的,幫助我們在人類所熟悉的物理尺度下理解、掌握、描述和預測機械運動。因此我們對這種自然觀、世界觀有著天然和後天被規訓的親近與滿足感。而正如近代物理學家發現無法通過力學路徑來解釋電磁現象,而開始反思並最終發現電磁與力學同為基本規律而非後者的映射一樣,社會研究也在逐漸經歷這樣的演進,只是所需時間更為漫長。

溫特並非將量子觀引入社會研究的第一人。諸如量子決策論等已經頗具規模和影響的學術探索是這本專注於本體論的著作之外更容易為人所接受的嘗試。打破還原論,突破湧現論,是量子社會科學走到今天所確立的標尺。而下一步,如何更好地連接宏微觀層面,使得觀察人類尺度世界並生於其中的我們能夠得到自然科學發展的助力,決定了量子社會科學能否站得住腳。當物理學家糾結並爭論於哪種詮釋描述了世界“本相”時,我們這些社會研究的主體也需了解在我們自身與被研究客體之間存在何種自洽。溫特所推崇的退相幹解釋,也許是一種可能的方向,但顯然在本書中溫特做得遠遠不夠,甚至他自己都在觀察者效應、波函數坍縮與相幹性這些不同詮釋體系的核心要素之間徘徊、矛盾,甚至出現錯誤。

整體論視角下的不確定性,如何在社會生活中被呈現和理解,同樣是這下一步的關鍵。而能動者與結構之間的關系是整體論亟需進一步厘清的主要問題之一,同時也是本書的論述出發點。我們認為,在t0時刻與t﹣1時刻之間,能動者與結構的共同不確定性,也許將是我們在觀察互動、變化、過程、影響這些社會活動基本環節的重點。在政治學與國際關系領域,量子觀是否有必要被引入、如何正確引入,尚待探索與討論。其中,在國際治理的機制複合體演進過程中,我們似乎可以找到一些蛛絲馬跡。從機械的整合視角,到有機的融合視角,在日益複雜的全球公域問題治理中,個體與網絡的關系,複雜網絡下節點的可被定義性與屬性的不確定性,均在現實實踐中有所體現。在社會生活中,從簡單規則出發,單一個體與系統都能夠演化形成新的、多變的、迭代後的結果。而在姑且可被稱為“機制複合體+”的複雜網絡中,能動者與結構的關系不只是相互建構、相互確定屬性,而是經歷複雜的共演化,其本身甚至並非先驗存在,其身份、認知、功能、利益,或都不再是我們所熟悉的社會網絡分析中所預先確定的那些節點屬性。

由微觀而宏觀,既然相對於原子、分子的宏觀尺度(億萬原子質量級別,如紅細胞)量子糾纏已在不久前被觀察到,那麼未來真正可測量的社會宏量子效應也許同樣可以成為可被觀察並用以解釋社會“反常”的常態。也許這種學術範式演進的周期會很長,但現有研究,包括溫特在本書中大量引用的量子社會科學成果,足以給我們信心。

此外,量子觀對社會研究的引入需要區別通俗與庸俗,要避免低效、無效的語義附會。在人類的哲學思考中,這種事情一再發生。例如宋代以後,道教內丹學說大講特講“三教合一”,並在文本意義上吸收了大量的禪宗、心學成果,但這種“吸收”多是牽強附會,舍本求末或完全偏離了原旨。當今社會上大行其道的“遇事不決、量子力學”確是偉大的人民智慧體現,看似追捧高深學問實則諷刺那些將量子論玄學化、庸俗化的現象,甚至包括身居學術高位而跨界誤讀、誤導的人和事。

另外,社會文化與思維範式的關系也是值得考慮的問題。在譯者與溫特交流時,他認為沒有必要為這本書做不同譯本的序言。但同時,他猜測文化與量子思維可能存在聯系,並期待看到中國讀者和中國人作為群體如何與量子思維擦出火花。這是一個很大的命題,這裏無法進行任何假說和論證嘗試,也或許包含了溫特對於西方個人主義與中國集體主義傾向的部分迷思。但在思維與行為方式之間能否在群體層面實現整體性聯動這個問題上,經濟學學說將其對於行為的解釋變成對行為的塑造,似乎能夠給我們一些啟示。

溫特此書的影響或貢獻,無論是在西方學界還是中國學界,還會受到語言問題的影響和挑戰。在溫特獨有的語言風格基礎上,我們盡力在嚴複先生的“信達雅”、錢鐘書先生的“化境”,以及許淵沖先生在低中高三等十二個標准之間,尋找符合本書傳遞信息所需要的平衡。一方面,避免生硬的翻譯腔,使其更符合中文表達和閱讀習慣,同時修正部分原文中欠妥和錯誤的內容,另一方面,也注意保留溫特原本希望通過個人語言風格所傳達的東西。但如果語言表達本身確如溫特所介紹和分析的那樣同樣逃不過量子世界觀的“糾纏”(此糾纏非彼糾纏),那麼至少我們希望,本書能夠引發更多的合理反思與爭鳴。理查德費曼曾講:“我想,可以這樣說,沒有人真正懂得量子力學。”我們大概也可預判,您在讀過本書後依然無法明確量子世界觀到底是怎樣或應是怎樣的。無妨。既然物理學家們依然在不斷爭論量子世界觀的本體論內涵,那麼我們想,爭鳴本身應是比結論更為重要的。

探討量子社會科學的可能性,是否為一件“未得隴而望蜀”的妄事?我們認為不是。牛頓力學根深蒂固的影響已使社會研究的主體在追求決定論的道路上,幾乎陷入了拉普拉斯妖的迷思,我們有必要嘗試並探索新的路徑,並非為了嘩眾取寵,而是去直面那些傳統社會研究路徑未能很好處理的、溫特所一再強調的“困難問題”。最後,讓科學的歸於科學,玄學的歸於玄學,在量子論之於社會研究方面,我們做不得嶗山道士,雖然他那半吊子的穿牆術貌似有幾分穿隧效應的影子。

2021年7月於北京祁昊天、方長平

延伸閱讀

《國際政治的社會理論》

亞歷山大·溫特 著 秦亞青 譯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排版 | 陸霜瀅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