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地球

面對這一全球問題,諾貝爾獎首次頒發!我國科研成果創國際首次


2021年10月14日 - 地球小編 中國教育那些事 
   

中國教育那些事

教育領域創作者

近日,2021諾貝爾獎陸續揭曉,其中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一半授予了真鍋淑郎和克勞斯·阿塞爾曼,表彰他們“對地球氣候的物理建模、量化可變性和可靠地預測全球變暖”的貢獻,這是諾貝爾物理學獎首次頒發給氣候學家,反映了國際社會對氣候變化問題的高度關注。氣候變化是國際社會共同面臨的嚴峻挑戰,應對氣候變化問題迫在眉睫,作為教育部直屬重點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一直高度重視氣候變化問題,在相關領域產出了一系列高水平研究成果。

9月25日,在2021中關村論壇全體大會上,2020年度北京市科學技術獎揭曉,北京師範大學主持完成項目榮獲自然科學獎5項,其中一等獎1項、二等獎4項,由全球變化與地球系統科學研究院趙傳峰教授主持完成的“氣溶膠汙染的天氣和氣候效應”項目榮獲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該項目創新性地將計算機圖像處理技術中的方法應用到雲和氣溶膠識別當中,獲取了更准確的雲特征,在此基礎上厘清了氣溶膠-雲相互作用中的凝結增長、碰並增長、夾卷蒸發等過程機理;在天氣效應上,基於觀測印證了氣溶膠-雲相互作用對極端災害天氣台風降水面積的擴大效應,揭示了氣溶膠輻射效應對氣溶膠汙染的反饋增強作用並量化了其貢獻強度;在氣候效應上,提出了氣溶膠的薄雲長波輻射增強機制,揭示了氣溶膠-雲相互作用對北極冬春季節強增暖效應。上述成果為深入理解氣溶膠的天氣氣候效應提供了重要科學依據。

2021年8月25日,Science Advances(《科學進展》)在線發表了題為“Greenhouse warming intensifies north tropical Atlantic climate variability(全球變暖加強熱帶北大西洋氣候模態)”的最新研究成果。該成果由北京師範大學楊韻副教授聯合中國海洋大學、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澳大利亞CSIRO、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Scripps海洋研究所等中外多家研究團隊共同完成。

該研究采用CMIP6多模式數據,揭示了全球變暖將顯著提升NTA的振幅及其極端事件的發生頻率。這與氣候變暖後厄爾尼諾-南方濤動(El Ni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影響的增強聯系緊密。一方面,全球氣候變暖導致ENSO振幅增強且ENSO引發的熱帶太平洋深對流活動向東移動,增強了太平洋-北美遙相關(Pacific-North American pattern,PNA),增大了熱帶北大西洋風速異常。另一方面,ENSO的加強也會導致對流層增暖的加劇,並進一步增加濕對流異常。在兩者共同作用下,NTA變率在全球氣候變暖後將顯著增強。鑒於NTA對幹旱、洪澇、極端颶風等的影響,這一研究表明加快推進溫室氣體減排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021年8月10日,國際期刊Cell子刊One Earth發表了北京師範大學系統科學學院與數學科學學院、Universidade do Minho合作的最新研究成果:Financial Incentives for Poor Countries Promote Net Emissions Reductions in Multilateral Climate Agreements。文章通過實驗、理論和模擬的方法揭示了氣候協議中資金機制對合作減排的促進作用。研究結論對全球合作減排具有重要意義。

2021年4月,北京師範大學全球變化與地球系統科學研究院模式組及其合作者在《大氣化學與物理》(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發表了題為“A long-term estimation of biogenic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 (BVOC) emission in China from 2001–2016: the roles of land cover change and climate variability”的研究結果。該成果利用學院在地球系統模式、大氣汙染模式以及衛星遙感領域研究優勢,應用自然源氣態和氣溶膠排放模型MEGAN v2.10,結合MODIS衛星反演產品,探究了植被變化及氣候因素對過去十多年來我國BVOC排放的影響。

2021年1月4日,北京師範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劉蘭翠教授與博士生候娟娟參與的研究成果“2℃溫控目標下碳捕集、封存與利用技術的全球布局(A proposed global layout of 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in line with a 2°C climate target)”在《自然》出版集團旗下子刊《自然氣候變化》(Nature Climate Change)雜志以研究論文形式在線發表。該文在國際上首次提出實現2度溫控目標的全球CCUS布局方案,突破了已有研究點對點的源匯匹配模式,提出了基於碳簇的全球源匯優化匹配方案,對於全球深度協同減排,以及我國2060年實現碳中和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2020年11月27日,科技部發布《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20年度報告》,北京師範大學全球變化與地球系統科學研究院極地遙感團隊作為主要參與者,參與了《南極冰蓋變化》專題的編制工作。該報告基於京師一號等衛星數據,運用衛星遙感技術開展南極冰蓋表面融化、冰架崩解和企鵝棲息地的大範圍監測,生成了全球首個長時間序列全南極冰架崩解逐月精細觀測產品等數據集,為氣候變化等政策制定提供數據和決策支持。該報告大量使用包括HY-1C、京師一號(BNU-1)等國產遙感衛星數據,其中京師一號是北京師範大學論證研制的全國首顆面向極地環境監測的光學遙感小衛星,於2019年9月12日發射。

……

北京師範大學是我國重要的科學研究基地之一,也是國內唯一的集合不同領域的科學家長期開展多學科交叉的全球變化與地球系統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的一所大學。

長期以來,北京師範大學致力於全球變化與地球系統科學前沿的綜合集成研究,2008年1月19日,學校依托綜合性、交叉性和系統性的多學科優勢,在原有地理學與遙感科學學院、環境學院、資源學院、水科學研究院、減災與應急管理研究院的基礎上組建成立了“全球變化與地球系統科學研究院”。並於2008年12月15日,在北京師範大學召開的全球變化與地球系統科學國際研討會暨北京師範大學全球變化與地球系統科學研究院揭牌儀式上正式揭牌。

研究院以地表過程與資源生態國家重點實驗室、遙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水環境模擬國家重點實驗室、高性能科學計算中心,以及一批部(市)級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為支撐平台,同時通過與國內外高水平科研機構、科學家的合作組建創新團隊,形成一個具有國際水平的研究與教學群體,培養多學科交叉的具有創新能力的研究與應用人才。

素材來源:北京師範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