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地球

人類不要惹怒大自然,應對氣候變化在真幹


2021年10月29日 - 地球小編 人民資訊 
   

人民資訊

人民網人民科技官方帳號

「本文來源:國是直通車」

文/趙建華

日益頻繁的自然災害面前,各國越來越多的專家提高嗓門發出預警:

全球變暖正在影響地球上每一個地區,亞洲、歐洲、美洲、非洲、澳洲都避無可避。溫度升高、海平面上升、極端氣候事件頻發給人類生存和發展帶來嚴峻挑戰,對全球糧食、水、生態、能源、基礎設施以及民眾生命財產安全構成長期重大威脅。

工業革命以來的人類活動,特別是發達國家大量消費化石能源所產生的二氧化碳累積排放,導致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顯著增加,加劇了以變暖為主要特征的全球氣候變化。

世界氣象組織發布的報告表明,2020年全球平均溫度較工業化前水平高出約1.2℃,2011年至2020年是有記錄以來最暖的10年。2021年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發布的報告表明,人類活動已造成氣候系統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1970年以來的50年是過去兩千年以來最暖的50年。預計到本世紀中期,氣候系統的變暖仍將持續。

應對氣候變化刻不容緩!大自然發脾氣的時候,絕不手下留情。

全球變暖將影響地球上的每一個人,中國人、美國人、英國人、澳大利亞人都逃無可逃。尚未結束的2021年,許多人的日子很煎熬。有的地區遭遇強降雨,引發洪澇災害;有的地區氣溫創下歷史新高,幹旱直接壓減了窮人的口糧;有的地區森林火災頻發,家園蕩然無存。

災難面前,人類應有憂患意識。2009年11月,美國災難電影《2012》上映。影片中,全球毀滅之時,世界各國人民苦苦掙紮求生。絕大多數人葬身魚腹,只有極少數人爬上了人類最後的希望——諾亞方舟。

幸運的是,這只是一部電影,人類安然渡過了2012年。但這個世界,沒有諾亞方舟。倘若無法挽回的災難果真發生,占全球面積71%的海洋,吞噬面積占比29%的陸地,全球近76億人屆時去哪裏避難?

地球之巔——珠穆朗瑪峰,上海、紐約、東京、倫敦,任何一個全球性大城市的人口都難以承載。76億地球人集體搭載宇宙飛船、航天飛機去地球之外的星球求生,更是天方夜譚。

威脅面前,口號無用

全球必須拿出實際行動。承載著應對氣候變化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6次締約方大會(COP26),本月底將在英國格拉斯哥拉開帷幕。

這是《巴黎協定》進入實施階段後召開的首次締約方大會,相互爭吵責難、討價還價,在所難免,就像以往那樣。

能夠庇護人類的,只有綠水青山。危險面前,心存僥幸、相互推諉,只會釀成大禍。禍水,不僅殃及本國,更是連累全世界。

2015年各國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才達成的《巴黎協定》,迄今已歷近六年,但仍有一些實施細則遲遲沒有完成談判。發達國家承諾每年向發展中國家提供1000億美元資金,仍然存在缺口。

不付諸行動的氣候目標,就是空中樓閣、海市蜃樓。COP26召開在即,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再次呼籲,完成《巴黎協定》實施細則遺留問題的談判;各方切實落實目標,把目標轉化為政策、措施和具體行動,不要把提出目標或提高目標變成空喊口號或差別化指責。

世人面前,中國拿出了自己的誠意。10月27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白皮書,用中、英、法、俄、德、西、阿、日等八種語言,介紹中國應對氣候變化、推動全球氣候治理的倡議主張。

中國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葉民
直言,中國願與國際社會一道,推動《巴黎協定》全面、平衡、有效實施,共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氣候治理體系,開啟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新征程。

轉向綠色低碳,中國展現智慧

全球共同的威脅面前,與個別國家一味地推卸責任、叫苦連天不同,中國把應對氣候變化作為實現發展方式轉變的重大機遇,積極探索符合中國國情的綠色低碳發展道路。

中國相信,走綠色低碳發展的道路,既不會超出資源、能源、環境的極限,又有利於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把地球家園呵護好。

在一些國家看來,應對氣候變化、減少碳排放,等於壓縮了自己的發展空間。但中國相信,減緩與適應氣候變化不僅是迫切需要,而且可以提供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空間。

經濟社會發展到新階段後,中國形成了自己的新發展理念。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

應對氣候變化代表了全球綠色低碳轉型的大方向。中國摒棄損害甚至破壞生態環境的發展模式,順應當代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趨勢,抓住綠色轉型帶來的巨大發展機遇,以創新為驅動,大力推進經濟、能源、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推動實現綠色複蘇發展,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支撐。

降低碳強度,中國言出必行

中國絕不是光說不做。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同時,碳排放強度近年來顯著下降。

2020年,中國碳排放強度比2015年下降18.8%,比2005年下降48.4%,超額完成了中國向國際社會承諾的到2020年下降40%-45%的目標,累計少排放二氧化碳約58億噸,基本扭轉了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長的局面。

初步核算,2020年,中國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提高到15.9%,比2005年大幅提升了8.5個百分點;中國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總規模達到9.8億千瓦,占總裝機的比重達到44.7%。非化石能源發電量達到2.6萬億千瓦時,占全社會用電量的比重達到三分之一以上。

中國是全球能耗強度降低最快的國家之一。初步核算,2011年至2020年中國能耗強度累計下降28.7%。“十三五”期間,中國以年均2.8%的能源消費量增長支撐了年均5.7%的經濟增長,節約能源占同時期全球節能量的一半左右。

中國煤電機組供電煤耗持續保持世界先進水平。嚴控煤炭消費,煤炭消費占比持續明顯下降。2020年中國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在50億噸標准煤以內,煤炭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由2005年的72.4%下降至2020年的56.8%。

中國新能源汽車生產和銷售規模連續6年位居全球第一。中國風電、光伏發電設備制造形成了全球最完整的產業鏈,技術水平和制造規模居世界前列,新型儲能產業鏈日趨完善,技術路線多元化發展,為全球能源清潔低碳轉型提供了重要保障。

截至2020年底,中國多晶矽、光伏電池、光伏組件等產品產量占全球總產量份額均位居全球第一,連續8年成為全球最大新增光伏市場;光伏產品出口到200多個國家及地區,降低了全球清潔能源使用成本;新型儲能裝機規模約330萬千瓦,位居全球第一。

展現雄心,中國提出新目標

2020年,中國宣布新目標: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到2030年,中國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將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將達到25%左右,森林蓄積量將比2005年增加60億立方米,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將達到12億千瓦以上。

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正在加快形成。“2025年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較2020年降低18%”,成為約束性指標。各省(區、市)都將應對氣候變化作為“十四五”規劃的重要內容,明確具體目標和工作任務。消極怠工、工作不力,將面臨問責。

但要實現上述目標,絕非輕而易舉。中國要用30年左右的時間由碳達峰實現碳中和,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強度降幅,需要付出艱苦努力。

實現碳達峰意味著經濟社會發展與二氧化碳排放實現“脫鉤”,即經濟增長不再以增加碳排放為代價。主要發達經濟體均已實現碳達峰,英、法、德以及歐盟早在上世紀70年代即實現碳達峰,美、日分別於2007年、2013年實現碳達峰,且都是隨著發展階段演進和高碳產業轉移實現“自然達峰”。

作為制造業大國,中國人均碳排放不及美國一半,人均歷史累計排放量更是僅有美國的八分之一。作為最大發展中國家,中國的工業化、城鎮化還在深入發展,發展經濟和改善民生的任務還很重,能源消費仍將保持剛性增長。

綠色低碳將牽扯全國所有地區、所有人。從東到西,由北向南,日常生活中的吃喝拉撒,學習工作中的燈油火蠟,都要將綠色低碳融入骨髓。

雖然艱辛,相信中國說到做到。但應對氣候變化,並非中國自己的事,其他國家也應盡快拿出誠意,更要付諸行動,至少不要cop26峰會僅僅淪為空談、吵架。

來自:國是直通車

編輯:陳昊星

責編:周銳